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650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运用于电动自行车的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尤指一种可间歇传动后轮的辅助驱动装置,该辅助驱动装置主要是于两后上叉处分别固设有一固定架,并于两固定架间固设一枢轴,另于枢轴两端分别枢设有一电动机,且两电动机共同传动一动力轮,该动力轮并可与后轮接触,以该等的设计,当自行车于骑行时,可通过电动机的重力及后轮转动的反作用力,令驱动装置对自行车产生间歇性的辅助传动力,以减轻骑车人不必要的负重。(*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电动自行车是一种可于骑行时,以电动机传动提供辅助动力,而可减轻骑车人部份负担的自行车,其主要是如图5、6所示,电动自行车主要是于两侧后上叉50上方分别利用一固定架51架设有一电动机52、53,并于两电动机52、53间设一表面具压花纹的动力轮54,且动力轮54是由两电动机52、53共同传动,又动力轮54与后轮55保持一定限度的接触,当动力轮54受两电动机52、53带动时,恰可传动后轮55,而达到辅助骑车人驱动自行车的目的。然而如此的设计,虽可于自行车骑行时,辅助骑车人驱动自行车,然由于动力轮与后轮保持一定限度的接触,因此当骑车人于刚开始骑动自行车及未使用电动机驱动时,将造成骑车人较大的负荷,而降底骑行效率。且由于后轮胎中的气体压力并非保持一定,而动力轮又无法调整造成动力轮与后轮接触的不定性,因此亦无法保持稳定传动效率,故如何于启动及未使用时,可有效减轻骑车人的负荷,且保持辅助传动的稳定性,是目前制造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轻骑车人负荷的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当自行车于启动时,由于动力轮仅与后轮自然接触,因此并不会增加骑车人的负荷,而当自行车于骑行时,则可利用动力轮受后轮旋转作用,而产生弹起又落下的现象,使动力轮可间歇性地辅助驱动后轮,且可保持传动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主要是于两后上叉上分别设有电动机,且两相对电动机间设一可对后轮作用的动力轮,其中,两后上叉上分别设有一固定架,且两固定架间固设一枢轴,又两电动机可分别利用一环套枢设于枢轴两端并将电动机锁固于环套间,而令电动机与枢轴呈相对枢设;又动力轮中心穿设有一传动轴,并利用传动轴设于两电动机间,而与后轮呈自然接触,且传动轴与动力轮间设有单向轴承,藉此构成一可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由于本技术辅助驱动装置的电动机与后上叉呈枢设状态,因此当自行车于启动及未驱动电动机时,可令动力轮与后轮呈松弛接触的状态,且当骑车人驱动电动机后,则可利用后轮转动的离心力,配合驱动装置呈枢设状态的设计,而使动力轮与后轮呈间歇紧密接触,以保持辅助传动的稳定性,且可有效减轻启动初期及电动机未驱动时,骑车人的负荷和骑车的效率。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用以说明本技术各组件的形态及其相对关系。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用以说明本技术组成后的形态及其相关位置。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示意图,用以说明电动机与动力轮的组合状态。图4是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5是传统型电动自行车驱动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6是传统型驱动装置的动作示意图。本技术是一种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后轮的驱动装置,首先请参看图1、2所示,该驱动装置主要是于自行车两后上叉10、11顶缘分别形成有一M形的固定架12、13,且两固定架12、13于顶端中央分别相对形成一凹陷120、130,该两凹陷120、130高于后轮20周缘,且可于两凹陷120、130间固设一枢轴14(可为螺固、焊固…等方式);又枢轴14两端可分别利用一C形环套16固定一电动机15,其中环套16内周缘固设有一层胶套163,用以防止环套16刮伤电动机15,且环套16周缘凸出形成有一枢套160,该枢套160恰可枢设于枢轴14上,同时枢轴14两端并可利用限止套140限止,以防止两侧电动机15脱落,且环套16两端分别形成一凸耳161、162,而两凸耳161、162则可利用一螺栓17螺锁,而令电动机15恰可锁固于环套16间,且电动机15可与枢轴14呈相对枢设;又配合图3所示,两电动机15相对凸伸有一具卡销151的主轴150,且两电动机15的主轴150间设有一与后轮20自然接触的动力轮18,该动力轮18中心穿设有一传动轴180,且传动轴180与动力轮18间固设有单向轴承19,令动力轮18仅能顺时针带动后轮20,而当后轮20顺时针旋转令自行车后退时,恰可令动力轮18呈空转状态,又传动轴180两端分别形成有相对两电动机15卡销151的卡槽181,而令动力轮18正好可卡设于两电动机15间,藉此构成一可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如图2所示即为本技术组成后的形态。至于本技术的运转,则是如图4所示,当自行车于启动或电动机15未启动时,由于驱动装置的动力轮18与后轮20是呈自然接触,且电动机15枢设方向是位于后轮20转动的方向,因此对骑车人而言,恰可令动力轮18与电动机15呈松弛接触,故不致增加骑车人骑行时的荷重;又当骑车人驱动电动机15传动动力轮18时,由于动力轮18是与后轮20呈相对旋转,因此动力轮18可与后轮20呈紧密接触,而达到辅助传动后轮20的目的,且由于后轮20不断的逆时钟方向旋转,可利用后轮20的离心力令动力轮18略为弹起,而令后轮20及动力轮18呈松弛接触,又当动力轮18通过两电动机15重量自然落下时,动力轮18恰可与后轮20呈紧密接触,而再次带动后轮20,藉此可达到间歇传动的目的,且当后轮20轮胎压力产生变化时,由于驱动装置与后上叉10、11是呈枢设状态,而令动力轮18略呈弹跳状态,因此无论后轮20胎压如何,动力轮18均可间歇接触后轮,而有稳定的传动效率;再者,由于动力轮18利用单向轴承19而与传动轴180成单向传动,因此当骑车人向后推动自行车,而令后轮20顺时针旋转时,恰可带动动力轮18逆时旋转,而令动力轮18与传动轴180间呈空转状态,故可有效减轻骑车人向后推动自行车的负荷。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主要是于两后上叉上分别设有电动机,且两相对电动机间设一可对后轮作用的动力轮,其特征在于两后上叉上分别设有一固定架,且两固定架间固设一枢轴,又两电动机可分别利用一环套枢设于枢轴两端并将电动机锁固于环套间,而令电动机与枢轴呈相对枢设;又动力轮中心穿设有一传动轴,并利用传动轴设于两电动机间,而与后轮呈自然接触,且传动轴与动力轮间设有单向轴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固定架是形成M形,且两固定架中段两凹陷高于后轮周缘,而令枢轴可跨设于两凹陷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环套周缘凸出形成有一枢套,该枢套恰可枢设于枢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环套两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凸耳,且两凸耳可用一螺栓螺锁将电动机螺锁于环套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环套内周缘固设有一层用以保护电动机的胶套。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枢轴两端并可用限止套限止,以防止两侧电动机脱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两电动机相对凸伸有一具卡销的主轴,又动力轮的传动轴两端分别形成有相对两电动机卡销的卡槽,而令动力轮恰可卡设于两电动机间。专利摘要一种运用于电动自行车的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尤指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自行车间歇性辅助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主要是于两后上叉上分别设有电动机,且两相对电动机间设一可对后轮作用的动力轮,其特征在于:两后上叉上分别设有一固定架,且两固定架间固设一枢轴,又两电动机可分别利用一环套枢设于枢轴两端并将电动机锁 固于环套间,而令电动机与枢轴呈相对枢设;又动力轮中心穿设有一传动轴,并利用传动轴设于两电动机间,而与后轮呈自然接触,且传动轴与动力轮间设有单向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景耀
申请(专利权)人:阳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