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一槽体,所述槽体包括:一入水口,用以从一外部处理单元吸水进入所述槽体;一出水口,用以排出所述槽体内部的水;一排泥口,用以排出所述槽体内部的污泥;以及一回流口,用以将部分所述槽体内的水回流至所述外部处理单元;以及至少一生物反应模块,容置于所述槽体的内部,用以净化进入所述槽体内部的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槽体包覆生物反应模块的设计,使每一污水处理模块可单独运作及清洗维护,且落地即可直接组装使用,不受到地形限制,增加了使用方便性及降低施工及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环保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的流程中,生物处理技术属于二级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其中,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薄膜以及微生物结合使用,同时达到生物分解以及过滤分离的效果,好处在于,得到的水质佳、污泥量少,且可以承受高污染物的变动。然而就现有的技术而言,膜生物反应器需要沉浸在一反应池中进行曝气,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因此在设置膜生物反应器前,需要先挖掘具有一定深度及宽度的沟槽将其置入,如此相当耗费施工成本及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所述技术问题。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一槽体,所述槽体包括:一入水口,用以从一外部处理单元吸水进入所述槽体;一出水口,用以排出所述槽体内部的水;一排泥口,用以排出所述槽体内部的污泥;以及一回流口,用以将部分所述槽体内的水回流至所述外部处理单元;以及至少一生物反应模块,容置于所述槽体的内部,用以净化进入所述槽体内部的水。所述外部处理单元为一曝气槽,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曝气槽。所述入水口连接至一循环泵,经由所述循环泵吸水进入所述槽体。所述槽体还包括:一进气口,用以通入一气体进入所述槽体;一曝气管,设置于所述槽体的内部并连接所述进气口 ;以及多个曝气口设置于所述曝气管上,所述气体经由所述曝气管通往所述多个曝气口,使所述气体分散接触所述生物反应模块,以达到曝气的效果O所述进气口连接至一鼓风机,经由所述鼓风机通入所述气体进入所述槽体。本技术的所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槽体包覆生物反应模块的设计,使每一污水处理模块可单独运作及清洗维护,且落地即可直接组装使用,不受到地形限制,增加了使用方便性及降低施工及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前视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外观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10,包括一槽体20以及一生物反应模块21。所述槽体20包括一入水口 22、一出水口 23、一排泥口 24以及一回流口25。入水口 22用以从一外部处理单元30吸水进入槽体20。出水口 23用以排出槽体20内部的水。排泥口 24用以排出槽体20内部的污泥。回流口 25用以将部分槽体20内的水回流至外部处理单元30。生物反应模块21容置于槽体20的内部,用以净化进入槽体20内部的水。所述槽体20形成一密闭空间,使水能够在槽体20内流动,并且接触生物反应模块21。所述污水处理模块10为具有独立式槽体的设计,不需要将其置于曝气池中,因此不用施工挖掘一个过深的凹槽,降低设置成本。且容易迀移和组装,不受地形的限制。所述生物反应模块21包括多个薄膜体211、多个出水软管212、至少一集水管213。薄膜体211具有多个孔隙以及多个生物体附着于其上,用以净化进入槽体20内部的水。多个出水软管212连接多个薄膜体211以及一集水管213,进入槽体20内部的水经过多个薄膜体211后,再通过多个出水软管212流向集水管213集中并流向出水口 23。所述槽体20还包括一进气口 26、一曝气管27以及多个曝气口 28。进气口 26用以通入一气体进入槽体20。曝气管27设置于槽体20的内部并连接进气口 26。多个曝气口 28设置于曝气管27上,气体经由曝气管27通往多个曝气口 28,用以使气体分散接触生物反应模块21,以达到曝气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 26设置于槽体20两侧并分别与曝气管27连接,使气体可较均匀地在槽体20内流通。曝气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维持槽体20内的水的溶氧量,使生物体在适当的环境下反应。另一个是通过空气的扰动,使污垢不易累积在生物反应模块21的薄膜体211上。所述生物反应模块21还包括多个导流板29设置于槽体20的内壁,用以间隔设置多个薄膜体211,并且限制槽体20内的水流方向。外部处理单元30为一曝气槽,所述污水处理模块10的设置高度高于曝气槽,如图4所示。所述污水处理模块10的设置高度高于曝气槽,可以使槽体20内因为曝气过程所产生的大量微小气泡重力回流至外部处理单元30的曝气槽,使小气泡聚集成为大气泡,容易消除,因此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消泡剂,节省成本且较为环保。所述污水处理模块10的运作方式如下:将生物反应模块21置入槽体20,接好所有管线即可使用。入水口 22可接受经过上一污水处理程序后的污水或是外部处理单元30的污水,入水口 22连接至一循环泵P,经由循环泵P吸水进入槽体20。经过生物反应模块21的生物分解以及过滤作用后,可以得到良好的水质,处理过的水再经由出水口 23流出并继续更高级的处理程序(例如三级处理)或是放流或是回收利用。部分经处理过的水会再通过回流口 25回流至一外部处理单元30。回流水用以调节曝气池的悬浮物浓度或生化需氧量浓度并调整流入槽体20的进流水浓度,使生物反应模块21能在适当的反应浓度下运作。另外,因为生物反应模块21具有微生物,而微生物脱落之后会聚集形成污泥并且沉淀于槽体20的底部。为了避免累积过多的污泥,需将污泥经由排泥口 24排出。进气口 26还可连接至一鼓风机B,通过鼓风机B将气体打入槽体20以达到曝气的效果。本技术所提出的污水处理模块10,处理污水的过程是在各个模块的槽体20内进行,因此各个污水处理模块10可以独立运作当然也可以同时并/串联以加强污水处理效果。综上所述,通过槽体包覆生物反应模块的设计,使每一污水处理模块可单独运作及清洗维护,且落地即可直接组装使用,不受到地形限制,增加了使用方便性及降低施工及维护成本。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槽体,所述槽体包括:一入水口,用以从一外部处理单元吸水进入所述槽体;一出水口,用以排出所述槽体内部的水;一排泥口,用以排出所述槽体内部的污泥;以及一回流口,用以将部分所述槽体内的水回流至所述外部处理单元;以及至少一生物反应模块,容置于所述槽体的内部,用以净化进入所述槽体内部的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处理单元为一曝气槽,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曝气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口连接至一循环泵,经由所述循环泵吸水进入所述槽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还包括:一进气口,用以通入一气体进入所述槽体;一曝气管,设置于所述槽体的内部并连接所述进气口 ;以及多个曝气口设置于所述曝气管上,所述气体经由所述曝气管通往所述多个曝气口,使所述气体分散接触所述生物反应模块,以达到曝气的效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连接至一鼓风机,经由所述鼓风机通入所述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槽体,所述槽体包括:一入水口,用以从一外部处理单元吸水进入所述槽体;一出水口,用以排出所述槽体内部的水;一排泥口,用以排出所述槽体内部的污泥;以及一回流口,用以将部分所述槽体内的水回流至所述外部处理单元;以及至少一生物反应模块,容置于所述槽体的内部,用以净化进入所述槽体内部的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娟,
申请(专利权)人:陈金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