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63722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磁场检测元件,用于感测转子的磁场位置并输出磁场检测信号;堵转保护模块,具有堵转保护模式和非堵转保护模式;驱动模块,用于在磁场检测信号为表征感测到磁场位置变化的方波信号时,根据磁场检测信号驱动电机工作,并激发堵转保护模块进入非堵转保护模式;在磁场检测信号为表征未感测到磁场位置变化的恒定信号时,激发堵转保护模块进入堵转保护模式,并在堵转保护模块的控制下,驱使电机停止工作;电源模块,用于连接供电电源,并将该供电电源提供的电压转换为磁场检测元件和堵转保护模块所需的工作电压,以为磁场检测元件和堵转保护模块供电。由此,可实现电机的堵转保护,提高电机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控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机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温室效应急剧加重,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势在必行,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并且不污染空气。在开发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时会设置一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包括冷却水泵。在汽车以电动模式工作的情况下,驱动电机控制器会运行,这时,散热系统中的冷却水泵工作,以为驱动电机控制器进行冷却散热。然而,在冷却水泵的工作过程中,水泵电机可能会发生堵转。一旦水泵电机发生堵转,会导致温度升高,有可能损坏水泵和其他电路器件。因此,在冷却水泵工作时,对水泵电机进行防堵转保护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电机堵转保护功能的电机控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磁场检测元件,用于感测电机的转子的磁场位置,并输出磁场检测信号;堵转保护模块,该堵转保护模块具有堵转保护模式和非堵转保护模式;驱动模块,与所述磁场检测元件连接,并与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为表征感测到磁场位置变化的方波信号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磁场检测信号驱动所述电机工作,并激发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进入所述非堵转保护模式;以及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为表征未感测到磁场位置变化的恒定信号的情况下,激发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进入所述堵转保护模式,并在所述堵转保护模块的控制下,驱使所述电机停止工作;以及电源模块,与所述磁场检测元件连接,并与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连接,用于连接供电电源,并将该供电电源提供的电压转换为所述磁场检测元件和所述堵转保护模块所需的工作电压,以为所述磁场检测元件和所述堵转保护模块供电。优选地,所述磁场检测元件为霍尔传感器。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正端、负端和供电端,其中,所述正端与所述供电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负端与所述供电电源的负极连接,以及所述供电端用于输出所述工作电压;所述磁场检测元件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和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供电端连接,所述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磁场检测信号;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控制端、第一堵转保护控制端、磁场检测信号输入端、第一电机控制端和第二电机控制端,其中,所述磁场检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磁场检测元件的输出端连接并用于接收所述磁场检测信号,以及所述第一电机控制端和所述第二电机控制端与所述电机连接并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工作;所述堵转保护模块包括第二电源输入端、第二驱动控制端和第二堵转保护控制端,其中,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控制端连接,以及所述第二堵转保护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堵转保护控制端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模块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为所述方波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堵转保护控制端向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输出用于激发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进入所述非堵转保护模式的第一堵转保护控制信号,以及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为所述恒定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堵转保护控制端向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输出用于激发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进入所述堵转保护模式的第二堵转保护控制信号;以及所述堵转保护模块在处于所述堵转保护模式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驱动控制端向所述驱动模块输出驱动控制信号,以使所述驱动模块驱使所述电机停止工作。优选地,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第八三极管Q8、第二场效应管D2和第三场效应管D3,其中:所述电阻R21连接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之间,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8连接在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D2的栅极之间,所述电阻R19连接在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地之间,所述电容CS连接在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之间,所述电容C9连接在所述电容C8与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电阻R20与所述电容C9并联,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D2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D2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D2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机控制端连接;所述电阻R23连接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D3的栅极之间,所述电阻R24连接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输入端与地之间,所述电容ClO连接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之间,所述电容Cll连接在所述电容ClO与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电阻R25与所述电容Cll并联,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D3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D3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场效应管D3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电机控制端连接;所述电阻R17连接在所述第一堵转保护控制端与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电阻R22连接在所述第一堵转保护控制端与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电阻R15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控制端与所述磁场检测信号输入端之间,以及所述电阻R16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控制端与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之间。优选地,所述第六三极管Q6、所述第七三极管Q7和所述第八三极管Q8为NPN型三极管;以及,所述第二场效应管D2和所述第三场效应管D3为N沟道增强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场效应管。优选地,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还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6、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和热敏电阻PTCl,其中:所述电容C6连接在所述第二堵转保护控制端与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之间,所述电阻R14连接在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2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电阻R5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热敏电阻PTCl和所述电阻RlO串联在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所述电阻R6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电阻R13连接在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地之间,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9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所述电阻Rll连接在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驱动控制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三三极管Q3和所述第四三极管Q4为PNP型三极管,以及所述第五三极管Q5为NPN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电容Cl、电阻R1、电阻R3、电阻R4、第一场效应管Dl、第一三极管Ql、稳压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磁场检测元件,用于感测电机的转子的磁场位置,并输出磁场检测信号;堵转保护模块,该堵转保护模块具有堵转保护模式和非堵转保护模式;驱动模块,与所述磁场检测元件连接,并与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为表征感测到磁场位置变化的方波信号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磁场检测信号驱动所述电机工作,并激发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进入所述非堵转保护模式;以及在所述磁场检测信号为表征未感测到磁场位置变化的恒定信号的情况下,激发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进入所述堵转保护模式,并在所述堵转保护模块的控制下,驱使所述电机停止工作;以及电源模块,与所述磁场检测元件连接,并与所述堵转保护模块连接,用于连接供电电源,并将该供电电源提供的电压转换为所述磁场检测元件和所述堵转保护模块所需的工作电压,以为所述磁场检测元件和所述堵转保护模块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停齐阿喜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