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包长仁专利>正文

雪撬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075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是一种雪撬自行车,在现有自行车把手、舵杆、车架、车胎的结构基础上,将舵杆分解为相铰接的上舵杆和下舵杆,将车架设计成交叉型,要求前下叉与下舵杆、前上叉通过推杆与上舵杆相互可转动连接,再通过连杆、摆杆、撬杆的相互铰接关系,形成车辆在静止状态时的一定角度和撬杆末端与地面的间距要求,并在撬杆架后部设置连接车架的撬杆运动轨道。本设计既保留以车代步的功能,又获得上、下肢体运动的健身效果,而更主要的是具有雪撬式的运动方式,使人们增加了骑行乐趣。(*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结构,尤其是雪撬式自行车。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所骑的自行车皆为脚踏式,依靠骑车人的腿部动作来达到以车代步目的,虽然省力实用,但功能单一,由于其运动方式仅在于腿部的不断踏蹬而前行,无法形成全身运动,故不利于人们真正获得健身效果,中国专利号为01254875.8的“全身运动型自行车”所披露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增设在车舵上的拉力把手的手动动作,经钢索滑动机构和链条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原中轴上的大链轮、链条、后轮飞轮驱动车辆前行,动作过程就是上肢体运动过程,加上腿部踏蹬的下肢体运动,使人们在以车代步的同时获得全身运动健身的效果,但该技术方案还是存在运动方式单一、缺少骑行乐趣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集以车代步、健身运动和骑行乐趣于一体的雪撬自行车。根据上述提出的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案是雪撬自行车,其包含把手、舵杆、车架、车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舵杆分解为互相铰接相连的上舵杆和下舵杆;所述的车架呈交叉型,车架前下叉连接在下舵杆上,与其可相互转动连接;车架前上叉通过套装有压缩弹簧的推杆与上舵杆铰接,并与其可相互转动连接,推杆后端与连杆一端铰接,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两侧摆杆之间,而两侧摆杆的上端与两侧撬杆铰接,下端与车架后上叉铰接,撬杆下部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与固定在车架后下叉上的撬杆架相接触,在撬杆架后部设有连接车架后下叉的撬杆运动轨道,要求车辆在静止状态时各构件的相对位置必须符合下列角度要求α=60-70°、β=160-170°、γ=110-130°、δ=10-15°;撬杆末端与地面的间距H=5-8毫米。所述的车架前下叉与下舵杆的可相互转动连接包括设在下舵杆外的上、下滚珠滚动连接的下套筒,下套筒上端与下盖帽连接,隔离上滚珠的挡圈设在下套筒和下盖帽之间,车架前下叉焊固在下套筒一侧。所述的上滚珠设在下舵杆和下套筒的环形槽内,下滚珠设在下套筒的环形槽内。所述的车架前上叉与上舵杆的可相互转动连接包括固定在上舵杆上的套管,盖帽旋装在套管上,焊固有托耳的上套筒上部与套管之间设有上滚珠,下部套装在钢碗上,焊固在上舵杆下部的滚珠座与钢碗之间设有下滚珠,推杆通过推杆销与上套筒上的托耳相铰接。所述的撬杆由上撬杆和下撬杆组成,上、下撬杆分别焊固有定位块,两定位块以撬杆销相铰接,并连接有拉伸弹簧。所述的撬杆运动轨道即在撬杆架后部两侧焊固引管,在车架后下叉两侧设有与引管焊固的有高低差的踏板和滑道。与公知技术相比,本技术在现技术基础上对传动结构、运动方式作了改进,使骑行者通过手拉把手,带动舵杆将力传递给推杆,由推杆带动连杆并推动摆杆,再由摆杆将推力传递给撬杆向地面施力,撬杆就像滑雪的雪撬一样,带动自行车前行,该车不仅具有以车代步的功能和使骑行者同时获得上、下肢体运动的健身效果,同时具有雪撬式的运动方式,使人们增加了骑行乐趣,是一种集以车代步、健身运动、骑行乐趣于一体的新型自行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I处放大图。图3为图1的II处放大图。图4为图1的A处推杆与车架连接关系剖视图。图5为图1的B处撬杆、摆杆、连杆的连接关系图。图6为图1的C向撬杆架与撬杆运动轨道连接关系图。图7为图2的D-D剖视图。图8为图6的E-E剖面图。图9为撬杆运动路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再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雪撬自行车是现有自行车的改进,其包括操纵把手1,与其固连的舵杆,可铰接的车架17,设在车架上可卸连接的坐凳10,固定在车架下方的搁脚19,以及设在舵杆下方和车架末端的车轮12等组成。所述的舵杆分解为上舵杆2和下舵杆20,上、下以舵杆销21铰接相连。所述的车架17呈交叉型,可分为连体的车架前下叉、车架前上叉、车架后上叉、车架后下叉。车架后上叉向后延伸,坐凳10与后上叉末端可卸连接,搁脚19焊固在后下叉底部,骑行者可根据自身需要可坐在坐凳上、脚放在搁脚处进行骑行,也可以拆去坐凳人站在踏板(后面叙述)上骑行。所述的车架17前下叉与下舵杆20可相互转动连接(见图2、图7),该结构必须便于车辆转向,即在下舵杆外安装一以上、下滚珠24、26滚动连接的下套筒25,上滚珠24设在下舵杆20和下套筒25的环形槽内,下滚珠26设在下套筒25下部的环形槽内,下套筒上端连接一下盖帽22,隔离上滚珠的挡圈23设在下套筒25和下盖帽22之间,使上滚珠在下舵杆与下套筒之间较均匀的分布,车架的前下叉焊固在下套筒一侧,下套筒与下舵杆可作正、反方向相互转动运动。所述的车架17前上叉通过推杆5与上舵杆2可相互转动连接,该结构同样要求便于车辆转向,其转动连接结构(见图3-4),包括与上舵杆2焊固的套管28,盖帽27旋装在套管上,上套筒29设在套管外上部以上滚珠24相隔,上滚珠设在上套筒的环形槽内,防止滚珠轴向移动,上套筒29的下部套在钢碗30上,钢碗下面的滚珠座31焊固在上舵杆2上,钢碗30与滚珠座31之间设有下滚珠26,上套筒29一侧焊固有托耳32,套装有压缩弹簧4的推杆5前端以推杆销3与托耳32相铰接,推杆的后端穿插在导管6孔中,以较大间隙配合,使推杆灵活地从中通过,压缩弹簧后端就以导管作支承,而导管6与车架17前上叉焊固,由于推杆尾端的肩胛和圆环结构,固此车架在运动过程始终不会脱开推杆,只有向前压缩弹簧作适当位移变化,构成车架前上叉与上舵杆可作正、反方向相互转动运动。推杆5后端与连杆7一端铰接,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杆8铰接在两侧摆杆9之间(见图1、图5)铰接点至摆杆顶端距离相当于连杆长度,摆杆的长度为连杆的2-3倍,而两侧摆杆9的上端与两侧撬杆11通过双头螺杆和螺母33铰接,摆杆下端通过销轴18与车架后上叉相铰接。撬杆11由上撬杆34和下撬杆35组成,分左、右两根,撬杆有一定的摆动度,为使摆动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上、下撬杆分别焊固有定位块36,两定位块相向叠合以撬杆销37相铰接,并在两定位块之间安装有拉伸弹簧38。撬杆的下部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与固定在车架后下叉上的撬杆架16相接触,要求车辆在静止状态时各构件的相对位置必须符合下列角度要求α=60-70°、β=160-170°、γ=110-130°、δ=10-15°;同时撬杆末端与地面的间距H=5-8毫米,防止撬杆的末端在返回地面时产生摩擦。同时在撬杆架后部还设有连接车架后下叉的撬杆运动轨道。撬杆运动轨道(见图6、图8),即在撬杆架16的后部两侧焊固引管15,车架后下叉呈 型,在其两侧焊接呈高低差的踏板14和滑道13,滑道同时又与引管焊固,后车轮就安装在车架后下叉的 型叉内,设置撬杆运动轨道的目的是为了使撬杆11在施力时能顺畅地由撬杆引管15滑向滑道13(见图9),阻止撬杆末端在返回时与地面摩擦。当撬杆11向地面作功行程过半时,撬杆的下部嵌入滑道13的入口与踏板14的尾部边沿,在拉簧弹簧38和压缩弹簧4的双重作用下撬杆11底部滑入滑道13,并从滑道出口滑出,沿撬杆引管15的边沿,架在撬杆架16上,从而完成一个行程。本技术的运动原理是骑行者坐在坐凳10上或站立在踏板14上,通过手力操纵把手1,带动上舵杆2并将推力传递给推杆5,由推杆带动连杆7并推动摆杆9,再由摆杆将推力传递给撬杆11向地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雪撬自行车,其包含把手(1)、舵杆、车架(17)、车轮(1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舵杆分解为互相铰接相连的上舵杆(2)和下舵杆(20);所述的车架(17)呈交叉型,车架前下叉连接在下舵杆(20)上,与其可相互转动连接;车架前上叉通过套装有压缩弹簧(4)的推杆(5)与上舵杆(2)铰接,并与其可相互转动连接,推杆后端与连杆(7)一端铰接,连杆(7)的另一端铰接在两侧摆杆(9)之间,而两侧摆杆(9)的上端与两侧撬杆(11)铰接,下端与车架后上叉铰接,撬杆(11)下部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与固定在车架后下叉上的撬杆架(16)相接触,在撬杆架后部设有连接车架后下叉的撬杆运动轨道,要求车辆在静止状态时各构件的相对位置必须符合下列角度要求:α=60-70°、β=160-170°、γ=110-130°、δ=10-15°;撬杆(11)末端与地面的间距H=5-8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长仁
申请(专利权)人:包长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