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扣爪、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外,所述绝缘本体正反面上设有12对端子槽用于容纳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的导电端子,并在所述端子槽的上方设有一对第一定位孔和一对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的形状不同;所述扣爪扣合在绝缘本体上;所述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柱配合定位。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优化产品结构,定位精确,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行业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短小,这样对电子的零组件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连接器行业首当其冲成为产品结构小型化的其中一员。USB Type C接口(包括公口和母口)、数据线均不兼容现有的任何类型,但是官方会额外设计转接设备,以兼容现有设备。USB Type-C的最大特点是,虽然开口部分的尺寸与安卓智能手机及平板计算机标配的Micro-B连接器一样小,但支持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40G bit/秒。Type-C 插孔的开口尺寸约为 8.3mmX2.5mm (Micro-B 约为 7.5mmX2.5mm)。可承受达到连接器产品水平的I万次插拔。另外,Type-C还支持较以往提高了供电能力的“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1n (USB PD)”。USB PD 根据可供给的电力设定了 10W、18W、36W、60W、100W五级规格。Type-C连接器支持100W (20V、5A)的供电。一般Type-C的插头连接器采用塑胶插针式结构的端子设计,然而,由于新一代USB Type 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对机械性能要求更高,若采用原有在绝缘本体上以插针方式设置端子结构则容易生产出端子变形或移位等不良产品,制造难度大,产品品质无法得到保证。而且,小尺寸的插头连接器要求其零部件的定位更精密可靠,否则在与插座连接器配合连接时容易造成错位导致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可优化广品结构,定位精确,提尚广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扣爪、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外,所述绝缘本体正反面上设有12对端子槽用于容纳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的导电端子,并在所述端子槽的上方设有一对第一定位孔和一对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的形状不同;所述扣爪扣合在绝缘本体上;所述上端子模组设有对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下端子模组设有对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柱配合定位。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扣爪包括扣爪主体和一对扣合在绝缘本体两侧壁上的爪臂,所述扣爪主体上设有与绝缘本体定位孔对应的安装孔。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定位孔a、定位孔b、定位孔c和定位孔d,所述定位孔a和定位孔d属于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为方孔,所述定位孔b和定位孔c属于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为圆孔。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上绝缘载体以及与上绝缘载体一体成型的上排导电端子,所述下端子模组包括下绝缘载体以及与下绝缘载体一体成型的下排导电端子。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绝缘载体上设有分别与定位孔a和定位孔c对应的定位柱A和定位柱C,所述定位柱A属于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为方柱,所述定位柱C属于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为圆柱;所述下绝缘载体上设有分别与定位孔b和定位孔d对应的定位柱B和定位柱D,所述定位柱B属于第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D属于第一定位柱。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中的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向下凸伸至绝缘本体内的上接触部,所述上接触部用于和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导电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中的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上安装部,所述上安装部用于表面焊接至外部电路板。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中的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向上凸伸至绝缘本体内的下接触部,所述下接触部用于和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导电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中的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下安装部,所述下安装部用于表面焊接至外部电路板。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端口,所述对接端口用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配合。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改变现有TYPE-C插头连接器将导电端子插入绝缘本体内的装配方式,而是采用先将导电端子与绝缘载体通过I/Μ成型方式制得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再通过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的定位柱与绝缘本体的定位孔,扣爪的安装孔扣合的方式安装,克服原有装配方式无法适应小型化产品的技术问题,同时采用不同形状的定位孔与定位柱配合的组合定位方式,使得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与绝缘本体扣合时定位更精准可靠,有利于提尚广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的上端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的下端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结合图1-2,本技术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100,包括金属屏蔽壳体1、绝缘本体2、扣爪3、上端子模组4和下端子模组5,所述金属屏蔽壳体I包覆在绝缘本体2夕卜,所述绝缘本体2正反面上设有12对端子槽21用于容纳上端子模组4和下端子模组5的导电端子,并在所述端子槽21的上方设有一对第一定位孔和一对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的形状不同;所述扣爪3扣合在绝缘本体2上;所述上端子模组4设有对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下端子模组5设有对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上端子模组4和下端子模组5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与绝缘本体2上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柱配合定位。优选地,所述扣爪3包括扣爪主体31和一对扣合在绝缘本体2两侧壁上的爪臂32,所述扣爪主体31上设有与绝缘本体2定位孔对应的安装孔311 ;所述上端子模组4设于绝缘本体2的正面,上排导电端子42置于绝缘本体2正面的端子槽21内;下端子模组5设于绝缘本体2的反面,下排导电端子52置于绝缘本体2反面的端子槽21内;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安装孔311的配合安装以使上端子模组4、绝缘本体2、扣爪3以及下端子模组5扣合连接。现有技术中导电端子的装配方式是通过插针方式将导电端子插入绝缘本体2内,但产品尺寸小时,由于端子的机械强度小,插入绝缘本体2时容易导致端子变形或移位,制造难度大,产品品质无法得到保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述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100,先将上排导电端子42与上绝缘载体41通过I/M (Insert Molding,一体成型)成型方式制成上端子模组4,下排导电端子52与下绝缘载体51通过I/Μ成型方式制成下端子模组5。再通过上端子模组4和下端子模组5的定位柱与绝缘本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扣爪、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外,所述绝缘本体正反面上设有12对端子槽用于容纳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的导电端子,并在所述端子槽的上方设有一对第一定位孔和一对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的形状不同;所述扣爪扣合在绝缘本体上;所述上端子模组设有对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下端子模组设有对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柱配合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易平,翟重阳,张安定,程正云,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