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TBK专利>正文

流体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52504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20:54
一种油供给装置(1),其配备有:主泵(5),其由发动机(E)驱动并能够将油供给到自动变速机构(6)和油压控制阀(7);电动马达(M);辅泵(11),其由电动马达(M)驱动并使从主泵(5)排出的油的一部分的压力上升,然后供给到油压控制阀(7);和马达控制器(12),其基于供给到自动变速机构(6)的油的压力来控制电动马达(M)的驱动。当供给到自动变速机构(6)的油的压力小于规定压力时,马达控制器(12)执行如下控制:通过电动马达(M)驱动辅泵(11),从主泵(5)排出的油的一部分的压力上升到等于或大于规定压力,然后供给到油压控制阀(7)。当供给到自动变速机构(6)的油的压力等于或大于规定压力时,马达控制器执行如下控制:停止驱动辅泵(1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流体供给到需要供给与驱动源的驱动对应的量的流体的第一供给对象部和需要供给处于规定压力或更大压力的流体的第二供给对象部的流体供给装置
技术介绍
包括诸如上述第一供给对象部和第二供给对象部的装置的可能示例包括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包括变矩器、变速机构和液压控制阀,其中液压控制阀控制设定变速机构中的变速齿轮的制动器和/或离合器的动作。例如,专利文献I的图1示出了以此方式构成的自动变速器的示例,其公开了混合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该混合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包括具有锁止离合器5的变矩器6、自动变速机构7、液压控制阀12等。自动变速器设置有由驱动源驱动的油泵,并被以如下方式构造:通过将从油泵排出的油供给到由驱动源驱动转动的变速机构来提供润滑,以及通过将油供给到液压控制阀来控制液压控制阀的动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30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变速机构中的由摩擦产生的热量随该变速机构转速上升而增加,因此为了实现变速机构的充分润滑和冷却,供给与转速对应的量的工作油是必要的。通过将从由驱动源(发动机)驱动的油泵排出的油供给到变速机构,变速机构被驱动源驱动转动,因此能够供给与转速对应的量的油(润滑油),从而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另一方面,液压控制阀还通过接收来自油泵的油的供给而工作,但为了控制液压控制阀的动作,使阀工作所需要的等于或大于规定压力的液压压力是必要的。以这种方式,在变速机构的润滑部中供给与驱动源的转速对应的量的油(润滑油)是必要的,在液压控制阀中供给阀工作所需要的压力的油(润滑油)是必要的。为了满足这些不同的要求,在现有技术中,以如下方式实施控制:例如,通过压力调节阀,将从由原动机驱动的油泵排出的油(换言之,与原动机的转速对应的量的被排出的油)设定到控制阀工作所需要的规定压力,压力已被压力调节阀以这种方式调节的处于规定压力的油作为工作油供给到液压控制阀。除了液压控制阀所需要的油量(通常是非常小的量)之外的剩下的油在通过压力调节阀之后作为润滑油供给到变速机构。如能在这里看到的,在现有技术的构造中,通过压力调节阀等,从由原动机驱动的油泵排出的油首先被调节到使阀工作所需要的规定压力,因此原动机需要大转矩来驱动油泵(产生规定压力所需要的转矩),大动力是必要的。更具体地,由于从由原动机驱动的油泵排出的全部量的油需要被调节到规定压力,因此尽管事实是液压控制阀所需要的工作油的量非常小,但仍存在原动机的驱动力变大的问题,换言之,存在来自原动机的驱动力损失。关于供应至变速机构的润滑部的油(润滑油)的供给压力,仅通过润滑部的流路阻力产生的压力,可以将油直接供给到润滑部,而无需压力调节。这种情况下液压压力通常随供给的油的量(换言之,随由原动机驱动油泵的转速)增加而上升,但压力通常低,相关联的驱动转矩和动力也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分别使用用于供给润滑油的油泵和用于将工作油供给到液压控制阀的油泵,但由于这种构造涉及一直由发动机驱动的两个油泵,因此存在设备成本高的问题。此外,用于将工作油供给到液压控制阀的油泵排出与驱动源的转速对应的油量,因此尽管事实是液压控制阀中实际需要的油量非常小,但与转速对应的量的工作油被供给,因此存在发生对应的驱动动力损失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被设计,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供给装置,其能够在抑制能量消耗浪费的情况下,以同时满足与供给的流体有关的不同要求(油量要求和油压要求)的方式供给流体。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流体供给装置(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为油供给装置I)是一种流体供给装置,所述流体供给装置用于驱动机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行进驱动机构2),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源(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E)和由所述驱动源驱动的驱动装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自动变速器3),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供给对象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自动变速机构6)和第二供给对象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液压控制阀7),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需要供给与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对应的量的流体,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需要供给处于规定压力或更大压力的流体,所述流体供给装置将流体供给到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和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所述流体供给装置包括:第一供给泵(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主泵5),所述第一供给泵由所述驱动源驱动,所述第一供给泵能够将排出的流体供给到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和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电动马达;第二供给泵(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辅泵11),所述第二供给泵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所述第二供给泵使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的一部分的压力上升而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和马达驱动控制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马达控制器12),所述马达驱动控制部件用于基于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并向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供给的流体的压力来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其中,所述马达驱动控制部件被构造成以如下方式实施控制:当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并向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供给的流体的压力小于所述规定压力时,通过所述电动马达来驱动所述第二供给泵,以通过使用所述第二供给泵来使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的一部分的压力上升到所述规定压力或更大压力而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并且当向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供给的流体的压力等于或大于所述规定压力时,停止所述电动马达对所述第二供给泵的驱动。期望地,上述流体供给装置还包括旁路供给通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旁路油通路25),通过所述旁路供给通路,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通过绕过所述第二供给泵而被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所述旁路供给通路设置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允许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经由所述旁路供给通路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但限制流体沿相反的方向流动。期望地,上述流体供给装置还包括旁路供给通路,通过所述旁路供给通路,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通过绕过所述第二供给泵而被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所述旁路供给通路设置有用于开闭所述旁路供给通路的流路开闭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开闭阀),并且所述流路开闭部件被以如下方式构造:当所述电动马达驱动时关闭所述旁路供给通路,且当所述电动马达停止时打开所述旁路供给通路。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流体供给装置被构造成以如下方式实施控制:当供给到第一供给对象部的流体的压力小于规定压力时,通过第二供给泵来使从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的一部分的压力上升而供给到第二供给对象部;并且,当供给到第一供给对象部的流体的压力等于或大于规定压力时,停止驱动第二供给泵。因此,当从由驱动源驱动的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的排出压力小于第二供给对象部中所需要的规定压力时,仅需要通过驱动第二供给泵将第二供给对象部中所需要的流体的量上升到规定压力。结果,与例如将全部量的排出的流体调节到规定压力的现有技术构造相比,能够在减小驱动源的驱动力的损失的情况下满足第二供给对象部中的供给的流体的要求。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与驱动源的驱动对应的量的流体通过驱动源驱动第一供给泵而排出,因此如果将从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从第一供给泵直接供给到第一供给对象部,那么能够满足第一供给对象部中的供给的流体的要求。期望地,在上述流体供给装置中,通过绕过第二供给泵将流体供给到第二供给对象部的旁路供给通路中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供给装置,所述流体供给装置用于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源和由所述驱动源驱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供给对象部和第二供给对象部,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需要供给与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对应的量的流体,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需要供给处于规定压力或更大压力的流体,所述流体供给装置将流体供给到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和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所述流体供给装置包括:第一供给泵,所述第一供给泵由所述驱动源驱动,所述第一供给泵能够将排出的流体供给到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和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电动马达;第二供给泵,所述第二供给泵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所述第二供给泵使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的一部分的压力上升而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和马达驱动控制部件,所述马达驱动控制部件用于基于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并向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供给的流体的压力来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其中,所述马达驱动控制部件被构造成以如下方式实施控制:当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并向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供给的流体的压力小于所述规定压力时,通过所述电动马达来驱动所述第二供给泵,以通过使用所述第二供给泵来使从所述第一供给泵排出的流体的一部分的压力上升到所述规定压力或更大压力而供给到所述第二供给对象部;并且当向所述第一供给对象部供给的流体的压力等于或大于所述规定压力时,停止所述电动马达对所述第二供给泵的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谷浩忠寺田義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TBK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