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5155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只需要简单的构造,且不必太大的操作力量就可确实地将卷取体定位的握把型变速操作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为:设有一个可与卷取体一体地转动且同时被卡止在操作部和固定部上的中间体,将该中间体作为可朝车把的轴方向改变位置,并在中间体上设有:用来对固定构件进行定位的位置保持面、以及当操作体被朝其中一方向转动时,用来解除该中间体对于固定部的定位的凸轮面。(*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用来操作自行车变速装置的握把型操作装置。目前已经有装置可在车把顶端附近,利用可在车把项端的长边方向的轴心外周上旋转自如的操作体来对变速操作用缆线的卷取体进行卷取操作或卷回操作。在这种方式的卷取操作后,必须在与被选择的变速档相对应的位置针对该卷取体进行定位。至于这种定位的方法系有单纯利用摩擦阻力的方法、或者如日本特开平3-176290号公报所揭示的在固定构件侧的变速档位置设有凹部,并将操作构件侧的凸部卡止到该凹部以保持位置的方法,或者如PCT/JP92/00138所示的利用具有单向棘轮机构的方法。这种利用摩擦阻力、或者利用凹部与凸部卡合的定位机构,为了要在与被选择的变速档对应的位置针对卷取体确实地进行定位,必须加入卡合的力,如此一来,在进行操作时也就需要较大的力。此外,如果采用棘轮机构之类的机构时,其零件数量变多,而且多需利用到金属零件,在成本效益上仍存有待改善的余地。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中,在操作体和卷取体之间设有一个可与所述卷取体在第1轴心外周一起旋转,且在对固定构件卡合的卡合位置以及已解除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可朝所述第1轴心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中间体;所述操作体具有当朝其中一方向转动时,可藉由与所述中间体相抵接,而将所述中间体朝前述其中一方向驱动的驱动面;前述中间体则具有可藉由抵接到前述固定部而将前述中间体之朝前述其中一方向的旋转变换成该中间体之朝前述非卡合位置的变位的第1凸轮面、以及当该中间体位于卡合位置时,藉由抵接到前述固定构件而可阻止该中间体在所述第1轴心外周的转动的多个位置保持面。根据以上的构造,可与卷取体一起转动的中间体抵接到固定构件的话,就可让卷取体经由中间体相对于固定构件确实地固定,并且利用可将操作部朝其中一方向的转动变换成朝可解除该中间体与固定构件的卡合的方向的第1凸轮面,可很容易解除这种固定。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是以在所述中间体设有将所述操作体朝所述另一方向的转动变成所述中间体之朝所述非卡合位置的变位的第2凸轮面为宜。藉由这种构成方式,即使将所述操作体朝另一方向的转动也可解除卷取体相对于固定构件的定位,可利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朝多方向的变速。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是以将所述第1凸轮面和所述第2凸轮面设在对所述第1轴心垂直延伸的同一平面上,并且在所述第1轴心的径向上以错开关状态分别设成圆弧状为宜。如此一来,可使得中间体更为精巧化,进而可使得整个变速操作装置更为小型化。此外,另一个较佳方式是将所述操作部的所述驱动面以及所述中间体的位置保持面都制作成朝所述第1轴心方向延伸,藉此可形成能够对于第1轴心的外周方向的力最有效地对应的面,使得中间体对固定构件的位置保持以及操作体对中间体的驱动都更为确实。此外,另一个较佳方式是将所述操作部的所述驱动面在所述第1轴心方向上的高度设计成比所述位置保持面在所述第1轴心方向上的高度高,藉此可将操作体在第1轴心外周进行旋转操作,当令中间体朝第1轴心方向变位时,不必解除该中间体对于操作体的卡合就可以解除中间体对固定构件的卡合。藉此,操作部可一直都利用中间体与卷取体一起旋转,可固定在固定构件的不同位置上。至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将结合附图配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详细说明如下。附面简单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变速操作装置的自行车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变速操作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变速操作装置的重要部分的断面图。图4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变速操作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位置关系的部分断面图。图5是显示中间部和固定构件和操作部的各个齿轮部的形状的断面图。图6是显示图5所示的齿轮部进行卷取动作时的动作的断面图。图7是显示图5所示的齿轮部进行回卷动作时的动作的断面图。兹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图1是显示设有本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的登山车1。这种自行车具有前轮2、后轮3、踏板4、用来将链条5换挂到设在后轮3的链轮群7中的其中一个链轮上之变换器6,以及制动机构9等。安装于车把8的握把型变速操作装置10经由变速用缆线11来操作变速器6。在本说明书中,经常使用到前方向、后方向、横方向等有关于方向的表达用语,这是相对自行车的方向而言。因此,例如右方向是指当骑乘者坐在座垫的状态时的右方向而言。如图1所示,在典型的登山车上,车把8是朝自行车1的横方向延伸,而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是关于被装设在车把8的顶端的变速操作装置10,因此对于车把本身的形状并无限定。但是,车把8的顶端是具有长筒形状,所以可明确地定义出长边方向。如图2所示,将安装于车把顶端的变速用操作部,也就是操作部16沿着车把8的长边方向绕第1轴心X转动,藉以对变速用缆线11进行拉紧操作或放松操作,进而操作变速器6。又,本实施例的变速装置可为7段变速。如图3所示,用来卷取变速用缆线11的卷取体18虽然是在第1轴心X的外周旋转,但是缆线11在变速操作装置10的外方是被偏向用滑轮21改变该缆线11的延伸方向而沿着车把8延伸。这个偏向用滑轮21被安装在用以支撑制动装置9的制动臂9a的托架9b上,可在与第1轴心呈直角的第2轴心Y的外周旋转。因此,变速用缆线11被卷绕在卷取体18上的部分虽然是位于对第1轴心X呈垂直的面内,但在变速操作装置10外方的部分则是沿着第1轴心X。其次,详细说明变速操作装置10的构造。此处虽然是就被安装在自行车车把8的右端部分的用来操作后变速器6的变速操作装置10进行说明,但是也可将同样的变速操作装置设置在车把的左端。这个变速操作装置10具备被安装于车把而保持无法相对旋转状态的固定构件15;和在这个固定构件上且可在第1轴心X的外周旋转的变速用操作体、即握把部16;和同时卡合在固定构件15和操作体16、可在第1轴心X的外周旋转、并可沿着第1轴心X移动被称为“惰轮”的中间体17;以及一直与这个中间体保持在啮合状态而能够一起转动的卷取体18等。其次,对照图3和图4说明变速操作装置10的各个构件。固定构件15是以采用树脂制为佳,其整体上具有可配合车把8的外周的长筒形状。在筒体壳体15a的右端部设有限制用突起15b,可藉将其抵接操作体16而限制该操作体16朝右方向移动。在这个限制用突起15b的相反侧,与中间体17抵接的部分设有大径部分15c,在这个大径部分15c垂直于第1轴心X且与中间体17相对向的面15s上,设有固定构件齿轮部151。将这个与第1轴心X保持垂直且面对于中间体17的面15s称为“固定构件的基准15s”。固定构件齿轮部151具有从固定构件15的基准面15s朝第1轴心X方向延伸的复数个齿轮齿,用标号15h代表从基准面15s起算的这个齿轮齿的高度。中径筒状部15d较这个大径部分15c更朝中间体17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可抵接且支撑中间体17的内径面17a的面。这个中径筒状部15d的外径大于筒状壳体15a的外径,但小于大径部分15c的外径。握把部也就是操作体16是外嵌在前述固定构件15的外周面上,且被支撑在固定构件15上保持不能朝第1轴心X方向移动但可在第1轴心X的外周转动的状态。这个操作体16整体而言,具有筒状的形状,在与中间体17相对向的部分具有其外径更大于壳体部16a的大径部分16b。在这个大径部分16b之与中间体17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用变速操作装置,包括:可固定在自行车的车把上的固定构件;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在沿着所述车把的顶端区域的长边方向的第1轴心的外周朝其中一方向和另一方向转动的操作部;以及用于回拉变速用缆线、可随着所述操作部的转动而在所述第1轴心外周旋转的卷取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体和所述卷取体之间设有一个可与所述卷取体在所述第1轴心外周一起旋转,并且在对所述固定构件进行卡合的卡合位置以及已解除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可朝所述第1轴心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中间体; 所述操作体具有:当朝所述其中一方向转动时,可藉由与所述中间体相抵接,而将所述中间体朝所述其中一方向驱动的驱动面; 所述中间体具有:可藉由抵接到所述固定构件而将所述中间体之朝所述其中一方向的旋转变换成所述中间体之朝所述非卡合位置的变位的第1凸轮面,以及当所述中间体位于卡合位置时,藉由抵接到所述固定构件而阻止所述中间体在所述第1轴心外周的转动的多个位置保持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根卓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