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钱祖凡专利>正文

撑顶式人力驱动机构及其在代步器械上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4627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人力车上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触地杆1、着力杆2、移动轮3、限位轮5、悬挂防扭臂7和支承槽架8。与支承槽架8相配合的移动轮3通过栓轴安装在着力杆2与触地杆之间,轴承4安装在悬挂防扭7上方两端,并通过夹块9安装在支承槽架8中。在推动前进和复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两限位轮5通过连接片安装在着力杆2上,触地杆1上装有触地件6。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齿轮链条飞轮驱动方式。采用直拉或直蹬形式,节省人力,改善了座位的舒适程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在人力车上的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人力驱动代步装置为自行车或三轮车,上述交通工具虽然使用了许多年代,但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应忽视一是骑行中主要是腿部运动,缺乏上肢运动,对人的整体运动和身体锻炼不利;二是较长时间骑车时,由于车座对会阴部位的压迫,特别是对男士阴囊的压迫,对骑行人的身体健康不利。为了改变这种单一骑行方式而出现的不足之处,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将自行车改为前后双驱动的专利申请,如2000年授权的公告号为CN2385954Y就是其中的一例,该专利的目的是通过上肢运动来驱动自行车前进,该装置除结构复杂外,就其是否能达到所说的效果值得怀疑。因为该装置必须保证原有蹬踏动作顺利进行的前题下,同时还不能不顾及前面方向轮的掌握以随时平衡重心避免摔倒。在这种情况下,双臂还能有多大的可能去用力动做而达到上肢活动的目的呢?其实用性值得怀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着的某些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撑顶式人力驱动机构并将其应用到自行车或三轮车等代步器械上,模仿滑雪者通过滑雪杆的撑进,达到前行的目的。该驱动机构包括触地杆、着力杆、移动轮、限位轮、悬挂防扭臂和支承槽架,与支承槽架相配合的移动轮通过栓轴安装在着力杆上,轴承安装在悬挂防扭臂上方的两端,夹块安装在支承槽架中。在推动前进和复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两限位轮通过连接片安装在着力杆上,触地杆上装有触地件。着力杆与触地杆的长度之比根据路面软硬程度而有所区别对于柏油、水泥等硬质路面,着力杆与触地杆长度之比4~4.4∶1,目的在于使作用于触地件压力地面的力比施加力大4倍左右。支承槽架距地面为4.4~4.7cm;对于沙土、石子等可插入路面,着力杆与触地杆长度之比为1.5~2.2∶1,支承槽架8距地面高度为7.5~8.5cm。使用该驱动机构时,施加力向后拉动着力杆的上端,着力杆以移动轮为圆心旋转偏斜,与着力杆为一体的触地杆也随同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触地件接触地面压紧后,着力杆上的力迫使支承槽架相对于触地杆向前移动,当支承槽架随车移动到其后端靠近或接触触地件时,这一推动过程便告一段落,施加的力停止,触地件松开地面;由于在着力杆的前方有牵引绳通过滑轮转向后连接,这时,另一组驱动器已处于前端位置,对它的着力杆施加向后的拉力,便开始了新的推动过程,如此反复进行,推动代步器不断前进。本专利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自行车或三轮车齿轮链条飞轮驱动方式,代步器械的驱动通过直蹬或直拉形式,并可在行驶过程中随时互换,可满足使用者全身锻炼的要求;2、使用本专利技术可避免现有的骑踏方式代步器械对人体会阴部位的压迫,有利于人体健康;3、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在三轮等形式的代步器械上时,可使车身变小,较多的降低了生产成本;4、本专利技术可充分利用人体最有力的作用方式做功,对自行车难以克服的坡路,装有本专利技术驱动器的代步器就较易适应,适易于在有坡路的山城推广;5、由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代步器械座位低,安全性好;加之采用绳牵引、滑轮转向的力传动方式,可按乘坐人的要求,极便利地实现在任何位置,向任何方向用力,不同状况的残疾人使用装有本专利技术的代步器时,都可运用本人力量作为推动力,甚至包括卧姿状态下使用,有利于他们的身体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利用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三轮车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绳牵引传力系统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触地杆1,着力杆2、移动轮3、限位轮5、悬挂防扭臂7和支承槽架8。与支承槽架8相配合的移动轮3通过栓轴安装在着力杆2上。轴承4安装在悬挂防扭臂7上方两端,并通过夹块9安装在支承槽架8中,用于推动前进和复位过程中的两限位轮5通过连接片安装在着力杆2上,触地杆1上装有触地件6。F为施力方向。如图3所示,将本驱动机构组装在撑顶式的三轮车上的状况,为了主要部分显示清晰,近侧的后轮在图中被省略。支承槽架8的两端分别与前梁17和后轮轴安装连接在一起,本驱动装置1~7件的安装如图1图2所述。前轮16、后轮10、后梁11、横梁13、座椅12、转向杆14等部件与原有三轮车大致相同。只是在前梁17和前叉立管套管连接部安装了搁脚板15。在前叉两侧设有脚动转向柄18。图4为绳牵引传力系统示意图。该传力系统中的三种状况如下(1)图4a为脚蹬传力状态示意图。21为施力套,19为钢丝绳,20a和20b为滑轮。滑轮通过连接架固定在车座12后下方,钢丝绳19的一端连接在着力杆2的上端,钢丝绳的另一端绕经滑轮20a和20b转向后与施力套21相连接。使用本专利技术时,脚蹬施力套21,带动着力杆2相对车体向后移动,驱动机构开始动作。(2)图4b为手拉传力状态示意图,与图4a相比,增加了滑轮20c,将其安装在前叉上方的转向杆套上,以便于平拉施力套21向后施力,带动着力杆动作。(3)图4c为脚蹬的增速传力状态示意图,在图4a的基础上,将钢丝绳绕过动滑轮22引向后方的滑轮20b和20a。动滑轮22与施力套21连接在一起。驱动机构动作时,脚蹬施力套,施力套向前移动10cm,着力杆2就被向后拉20cm,车速较图4a状态提高一倍。手动亦可采取类似方式予以加速,不再另行图示。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3结构,先将前轮16和两个后轮10通过前叉、前梁17、横梁13、后梁11安装连接成车体骨架,将一对支承槽架8的两端分别与前梁17和后轮轴连接安装在一起。将两个对称的本专利技术驱动机构主体(1-7)分别安置在两支承槽架上。前轮16作为方向轮,采用自行车前轮构造。各部件尺寸应根据不同速度要求选定。如按慢速型尺寸前后轮直径为23~27cm;前后轮中心距为83~87cm;两后轮的中间距为34~38cm;座位高度为26-30cm,支承槽架长度52cm,脚可随时着地,安全度高。中速型尺寸轮径32~36cm,前后轮中心距90~95cm,两后轮中心距39~42cm,座椅高度同慢速型。支承槽架采用80cm长度。若欲在室内使用,可在慢速型基础上缩短长度,并将触地件换成柔性材料即可。根据路面软、硬性质,本专利技术驱动器可分为水泥路面型和沙土路面型。前面已有说明。使用本驱动装置用手驱动车辆前行时,将脚放置在转向柄18上,以把握方向,双手握住施力套,通过绳牵引方式推动着力杆,使触地杆撑住地面使车辆前行,双手交替后拉频率高,车行速度就快,否则速度就慢。本驱动器亦可安装在原有的脚蹬三轮车上,构成一辆双驱动的新型三轮车,与双人乘骑的双驱动车相比,更加方便实用,可实现人体多部位活动。本专利技术的着力杆可通过在移动轮位置作用于触地杆的齿轮加力机构进行替代;绳索传力系统可采用液压传送推动杆代替。权利要求1.撑顶式人力驱动机构及其在代步器械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机构包括触地杆1、着力杆2、移动轮3、限位轮5、悬挂防扭臂7和支承槽8,与支承槽架8相配合的移动轮3通过栓轴安装在着力杆2上,轴承4安装在悬挂防扭臂7上方两端,并通过夹块9安装在支承槽架8中,用于推动前进和复位的两限位轮5通过连接架安装在着力杆2上,触地杆1上装有触地件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顶式人力驱动机构及其在代步器械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着力杆2与触地杆1的长度之比根据路面软硬程度而有所区别对于柏油、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撑顶式人力驱动机构及其在代步器械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机构包括触地杆1、着力杆2、移动轮3、限位轮5、悬挂防扭臂7和支承槽8,与支承槽架8相配合的移动轮3通过栓轴安装在着力杆2上,轴承4安装在悬挂防扭臂7上方两端,并通过夹块9安装在支承槽架8中,用于推动前进和复位的两限位轮5通过连接架安装在着力杆2上,触地杆1上装有触地件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祖凡
申请(专利权)人:钱祖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4[中国|宁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