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救出口装置和电梯设备,即使在外门发生了位移的场合,也能够切实地使气密性保持一定。救出口装置,其具有用于确保轿厢室内的气密性的结构,包括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在形成于轿厢室的侧壁上的开口部的救出门、设置在救出门的端部的外门侧衬垫和设置在开口部的端部的外壁侧衬垫,在救出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外门侧衬垫和外壁侧衬垫在相对的方向彼此推压而紧密接触,外门侧衬垫和开口部的端部在相对的方向彼此推压而紧密接触,在救出门从关闭状态的位置发生了位移时,外门侧衬垫与外壁侧衬垫之间的紧密接触状态和外门侧衬垫与开口部的端部之间的紧密接触状态中的任意者能被维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救出口装置和电梯设备。
技术介绍
历来,在需要气密性的电梯设备中,轿厢室具有由内壁和外壁构成的多重构造.此外,设置在轿厢室的救出口装置也具有由内门和外门构成的多重结构。如上所述,通过将轿厢室和救出口装置的结构设置成多重结构,能够确保轿厢室内的气密性。另外,通过确保轿厢室内的气密性,能够对轿厢室内进行气压控制,并且能够提升轿厢室的隔音性。关于用于确保轿厢室内的气密性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I至专利文献4中已经公开。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以堵塞经过轿厢室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应急口的透气路径的方式设置有气密材料的应急门的结构。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在外门因轿厢室的内外之间产生的气压差而在离开衬垫的方向承受压力时,通过沿着外门的移动方向设置的导轨槽的限制来阻止外门朝离开衬垫的方向的位移,由此来防止在外门和外部面板之间产生间隙。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在由内门和外门的多重结构构成的门中,在外门与轿厢室的墙壁的开口部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隔音构件和气密构件,在内门与轿厢室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通气路径。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在尽可能缩小噪声侵入路径即铰链部分的间隙的同时尽可能延长间隙的长度的噪声遮蔽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6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158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6087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昭57-1848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具有专利文献I至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结构的救出口装置中,均存在以下的问题:在外门因轿厢室的内外之间产生的气压差而发生了位移的场合,当设置在外门的气密构件(例如衬垫)与邻接该气密构件的邻接构件之间的接触条件发生了变化(例如产生了间隙)时,则无法使轿厢室内的气密性保持一定。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公开了通过阻止外门的位移来防止外门与外部面板之间产生间隙的结构,但是在升降速度具有增加趋势的近年来的电梯设备中,轿厢室内的气压变化的程度非常大,难以完全阻止外门的位移。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救出口装置的外门产生了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轿厢室内的气密性保持一定的救出口装置和电梯设备。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救出口(Rescue Entrance)装置,其具有用于确保轿厢室内的气密性的结构,该救出口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在形成于轿厢室的侧壁上的开口部的救出门;设置在救出门的端部的外门侧衬垫;和设置在开口部的端部的外壁侧衬垫,在救出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外门侧衬垫和外壁侧衬垫在相对的方向彼此推压而紧密接触,外门侧衬垫和开口部的端部在相对的方向彼此推压而紧密接触,在救出门从关闭状态的位置发生了位移时,外门侧衬垫与外壁侧衬垫之间以及/或者外门侧衬垫与开口部的端部之间的紧密接触状态能被维持。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是具有救出口装置的电梯设备,该救出口装置具有用于确保轿厢室内的气密性的结构,该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该救出口装置具有救出门、外门侧衬垫以及外壁侧衬垫,该救出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在开口部,开口部形成在轿厢室的侧壁上,该外门侧衬垫设置在救出门的端部,该外壁侧衬垫设置在开口部的端部,在救出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外门侧衬垫和外壁侧衬垫在相对的方向彼此推压并紧密接触,外门侧衬垫和开口部的端部在相对的方向彼此推压并紧密接触,在救出门从关闭状态的位置发生了位移时,外门侧衬垫与外壁侧衬垫之间的紧密接触状态和外门侧衬垫与开口部分的端部之间的紧密接触状态中的任意者能被维持。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救出口装置的外门产生了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轿厢室内的气密性保持一定。【附图说明】图1是电梯设备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救出口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图3是接触部分的放大结构图。图4是救出口装置的侧面结构图。图5是救出口装置的正面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I)整体结构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设备I的整体结构。电梯设备I构造成具有轿厢室10、引导装置20以及救出口装置30等。轿厢室10是箱状的移动体,其供乘客乘坐,为了将乘客运送到期望的楼层而在升降通道内(未图示)进行升降动作。轿厢室10具有由面向轿厢室10的内侧的内壁以及面向轿厢室10的外侧(升降通道侧)的外壁构成的双重结构。引导装置20是由设置在轿厢室10的上下左右的框架和多个滚轮构成的引导构件。引导装置20与在升降通道内的升降方向设置的导轨(未图示)卡合,并且沿着该导轨对轿厢室10的升降动作进行引导。救出口装置30是在发生了停电或者火灾等灾害时供乘客避难到轿厢室10外部的避难用构件,其设置在轿厢室10的任意侧壁上。救出口装置30的详细情况在后文中加以说明(图2至图5)。(2)救出口装置的结构图2表示从图1的X方向观察到的救出口装置30的剖面结构。救出口装置30由内壁31、外壁32以及救出门33构成。内壁31和外壁32是轿厢室10的侧壁的一部分。该等内壁31和外壁32构造成在救出门33的配置场所设置有开口部,从而在救出门33打开时形成救出口 34。构造成在外壁32的端部即形成救出口 34的内周部的第一外壁端部321设置有卡止构件322和外壁侧衬垫323。卡止构件322在救出门33处于关闭状态时与固定部334卡合,并且被固定部334和外门332挟持,由此来保持救出门33的关闭状态。外壁侧衬垫323除了设置在第一外壁端部321外,还设置在第二外壁端部324。外壁侧衬垫323是具有实心或者中空结构的橡胶等弹性构件。该外壁侧衬垫323在救出门33处于关闭状态时以可滑动的方式与后述的外门侧衬垫338紧密接触.其作用在后文中进行详细说明(图3)。救出门33由内门331和外门332构成。也就是说,救出门33也和轿厢室10 —样,具有由内门331和外门332构成的双重结构。该救出门33设置成能够在由内壁31和外壁32形成的救出口 34处进行开闭。以下对打开救出门33时的操作方式进行简单的说明。首先转动设置在外门332上的把手333,使固定部334与把手333的旋转动作联动地旋转,由此能够解除固定部334与卡止构件322之间的卡合状态。此后,以一定的力将外门332朝着轿厢室10的内侧推压,由此能够使救出门33以铰链335为轴朝着轿厢室10的内侧打开。在关闭救出门33时,进行与以上说明的打开操作相反的操作,由此能够关闭救出门33。此外,在救出门33关闭后,将钥匙337插入以贯穿内门331和外门332的方式设置的钥匙孔336内,并且将钥匙337朝规定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限制把手333的旋转动作。救出门33的外门332构造成在两端部分设置有外门侧衬垫338。外门侧衬垫338是具有实心或者中空结构的橡胶等弹性构件。该外门侧衬垫338在救出门33处于关闭状态时,以可滑动的方式与外壁侧衬垫323紧密接触。其作用在后文中进行详细的说明(图3)。图3表示外壁侧衬垫323和外门侧衬垫338的接触部分的放大结构。以下对设置在第一外壁端部321的外壁侧衬垫323和设置在外门332的一端的外门侧衬垫33当前第1页1 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救出口装置,其具有用于确保轿厢室内的气密性的结构,所述救出口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轿厢室的侧壁上的开口部的救出门;设置在所述救出门的端部的所述外门侧衬垫;和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端部的所述外壁侧衬垫,在所述救出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外门侧衬垫和所述外壁侧衬垫在相对的方向彼此推压而紧密接触,所述外门侧衬垫和所述开口部的端部在相对的方向彼此推压而紧密接触,在所述救出门从所述关闭状态的位置发生了位移时,所述外门侧衬垫与所述外壁侧衬垫之间和所述外门侧衬垫与所述开口部的端部之间的紧密接触状态能被维持,或者所述外门侧衬垫与所述外壁侧衬垫之间的紧密接触状或者所述外门侧衬垫与所述开口部的端部之间的紧密接触状态能被维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原悠,河村阳右,三好宽,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