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储油杯通过低压油管与后制动主泵的进油口连接,后制动主泵的出油口朝向前方,与该出油口相接的高压油管向前延伸,在后叉回转中心的上方发生迂回,再沿后叉右主管向后延伸,直至与所述后制动分泵的进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高压油管与后叉右主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有效防止了高压油管的表层发生磨损,保障了其使用寿命;高压油管可以紧凑布置,既节约了材料,又消除了因拉断高压油管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液体在高压油管内能够畅通流动,有效保障了整个后制动器的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解决了后叉向上提升时后制动分泵与其正上方的零部件发生干涉的问题。(*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
技术介绍
现有的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的结构如图2所示,储油杯1通过低压油管2 与后制动主泵3的进油口连接,后制动主泵3固定在车架上,后制动主泵3的 出油口朝向后方,并通过高压油管4与后制动分泵5连接。后制动分泵5由螺 栓固定在支架7上,该支架7通过连接板8套装在后轮轴上。后制动分泵5上 的制动钳位于后制动盘6盘面的两侧,后制动盘6安装在后轮毂上,随后轮毂 一起转动。高压油管4按照图2的方式布置,当摩托车行驶时,因后减震器的 伸縮导致后叉围绕其回转中心0作上下摆动,而高压油管4则围绕后制动主泵3 的出油口旋转,由于后制动主泵3的出油口与后叉回转中心0之间在水平方向 上相差长度L〉30mm,所以当后叉围绕其回转中心0上下摆动时,高压油管4与 后叉右主管9之间存在相对位移,使得高压油管4表层易磨损,从而影响其使用 寿命;若高压油管4布置紧凑,高压油管4在相对位移时可能被拉断,容易产生 重大的安全事故;如果将高压油管4布置很长,高压油管4会出现多处折弯,不 仅影响了整车的外观,而且还会造成液体在高压油管4内流动不畅,从而影响 整个后制动器的性能。由图2可知,后制动分泵5通常安装在后轮轴中心C的后上方,后制动分 泵5的最高点与后轮轴中心C之间的垂直距离D在146mm左右,这样后制动分 泵5的最高点与其正上方零部件(如消声器)之间的间距较小,当后叉绕其回 转中心0向上提升时,后制动分泵5容易与其正上方的零部件产生干涉,进而 造成相关部件发生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高压油管与后叉 右主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的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包括储油杯、后 制动主泵、后制动分泵、后制动盘、支架和连接板,其中后制动分泵与支架固 定连接,支架通过连接板套装在后轮轴上,储油杯通过低压油管与后制动主泵 的进油口连接,其关键在于所述后制动主泵的出油口朝向前方,与该出油口 相接的高压油管向前延伸,在后叉回转中心的上方发生迂回,再沿后叉右主管 向后延伸,直至与所述后制动分泵的进口相连接。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当摩托车行驶、因后减震器的伸缩导致后叉围绕其回 转中心0作上下摆动时,高压油管的旋转中心由原来的出油口处改为现在的迂 回处,由于高压油管的迂回处与后叉回转中心0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没有长度差 (或长度差很小),因此高压油管与后叉右主管之间几乎没有相对位移,这样高 压油管表层不会发生磨损;高压油管即使布置得比较紧凑,也不可能被拉断,从 而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液体在高压油管内能够畅通流动,有效保障了整个 后制动器的性能。上述后制动分泵安装在后轮轴中心的前上方,后制动分泵的最高点与后轮轴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D为125-135mm。将后制动分泵的安装位置由后轮轴中心 的后上方改为前上方,同时将供后制动分泵安装的支架和连接板作适应性修改, 使得后制动分泵的最高点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下降了至少10mm,从而后制动分 泵与其正上方的零部件(如消声器)之间的距离至少增大了 10mm,由此解决了 后叉向上提升时后制动分泵与其正上方的零部件发生干涉的问题。为了防止高压油管发生晃动,保障摩托车整车的外观,在上述高压油管上 装有管夹,该管夹通过螺钉固定在后叉右主管上。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够避免高压油管与后叉右主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有效防止了高压油管的表层发生磨损,保障了其使用寿命;高压油管可以紧凑 布置,既节约了材料,又消除了因拉断高压油管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液 体在高压油管内能够畅通流动,有效保障了整个后制动器的性能。另外,本实 用新型还解决了后叉向上提升时后制动分泵与其正上方的零部件发生干涉的问 题。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
技术介绍
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储油杯1通过螺栓与车架11上的支耳固定连接,储油杯1底 部的出油口通过低压油管2与后制动主泵3的进油口连接,后制动主泵3位于储油杯1的下方,该后制动主泵3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板12上,连接板12与 车架11焊接。所述后制动主泵3的出油口朝向前方,与该出油口相接的高压油管4向前延伸,在后叉回转中心0的上方发生迂回,再沿后叉右主管9向后延 伸,直至与后制动分泵5的进口相连接。为防止高压油管4发生晃动,在高压 油管4上装有多个管夹10,该管夹10通过螺钉固定在后叉右主管9上。当摩托车行驶时,因后减震器的伸縮导致后叉围绕其回转中心0作上下摆 动,由于高压油管4的迂回处与后叉回转中心0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没有长度差 (或长度差很小),因此高压油管4与后叉右主管9之间几乎没有相对位移,有 效防止了高压油管4的表层发生磨损,保障了其使用寿命;高压油管4可以紧 凑布置,既节约了材料,又消除了因拉断高压油管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 液体在高压油管内能够畅通流动,有效保障了整个后制动器的性能。由图1可知,后制动分泵5位于后轮轴中心C的前上方,后制动分泵5由 螺栓固定在支架7上,该支架7通过连接板8套装在后轮轴上。后制动分泵5 上的制动钳位于后制动盘6盘面的两侧,后制动盘6安装在后轮毂上,随后轮 毂一起转动。所述后制动分泵5的最高点与后轮轴中心C之间的垂直距离D为 125-135mm。支架7和连接板8较
技术介绍
作适应性修改,使后制动分泵5的最高点在 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下降至少10mm,从而后制动分泵5与其正上方的零部件(如 消声器)之间的距离至少增大了 lOmm,由此解决了后叉向上提升时后制动分泵 5与其正上方的零部件发生干涉的问题。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包括储油杯(1)、后制动主泵(3)、后制动分泵(5)、后制动盘(6)、支架(7)和连接板(8),其中后制动分泵(5)与支架(7)固定连接,支架(7)通过连接板(8)套装在后轮轴上,储油杯(1)通过低压油管(2)与后制动主泵(3)的进油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制动主泵(3)的出油口朝向前方,与该出油口相接的高压油管(4)向前延伸,在后叉回转中心(0)的上方发生迂回,再沿后叉右主管(9)向后延伸,直至与所述后制动分泵(5)的进口相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制动 分泵(5)安装在后轮轴中心(C)的前上方,后制动分泵(5)的最高点与后轮 轴中心(C)之间的垂直距离D为125-135mm。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高压油管(4)上装有管夹(10),该管夹(10)通过螺钉固定在后叉右主管(9) 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储油杯通过低压油管与后制动主泵的进油口连接,后制动主泵的出油口朝向前方,与该出油口相接的高压油管向前延伸,在后叉回转中心的上方发生迂回,再沿后叉右主管向后延伸,直至与所述后制动分泵的进口相连接。本技术能够避免高压油管与后叉右主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有效防止了高压油管的表层发生磨损,保障了其使用寿命;高压油管可以紧凑布置,既节约了材料,又消除了因拉断高压油管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液体在高压油管内能够畅通流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后制动器总成,包括储油杯(1)、后制动主泵(3)、后制动分泵(5)、后制动盘(6)、支架(7)和连接板(8),其中后制动分泵(5)与支架(7)固定连接,支架(7)通过连接板(8)套装在后轮轴上,储油杯(1)通过低压油管(2)与后制动主泵(3)的进油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制动主泵(3)的出油口朝向前方,与该出油口相接的高压油管(4)向前延伸,在后叉回转中心(O)的上方发生迂回,再沿后叉右主管(9)向后延伸,直至与所述后制动分泵(5)的进口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明善,杨秀举,刘哲生,胡常青,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