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886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装体,其具备固定件(6)、支承件(7)、支承件(8)、以及板材(9)。在固定件(6)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0)。支承件(7)配置在固定件(6)之上。在支承件(7)形成有上下开口的多个空间(11)。支承件(8)配置在固定件(6)之下。在支承件(8)形成有上下开口的多个空间(12)。板材(9)配置在支承件(8)之下。空间(11)配置于各个贯通孔(10)的上方。空间(12)配置于各个贯通孔(10)的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对部件进行包装的包装体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包装体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包装体对在轴卷绕有金属箔的部件进行包装。该部件在包装体的内部从上下支承轴的两端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 - 80631号公报对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包装体,由金属箔构成的部件的中央部未被支承。因输送中的振动而使部件的中央部上下晃动,从而轴有可能挠曲。另外,因部件的中央部晃动而对轴的根部作用过大的应力,由此轴有可能变形。在对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部件相同的形状的部件进行包装的情况下,也同样会产生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形成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部件因输送中的振动等而变形的包装体。本技术所涉及的包装体具备:固定件,其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第I支承件,其配置在固定件之上,并形成有上下开口的多个第I空间;第2支承件,其配置在固定件之下,并形成有上下开口的多个第2空间;以及板材,其配置在第2支承件之下,第I空间配置于各个贯通孔的上方,第2空间配置于各个贯通孔的下方。另外,本技术所涉及的包装体用于对如下部件进行包装,即:该部件具有从中央部的上表面突出的上部以及从中央部的下表面突出的下部,上述包装体具备:固定件,其形成有贯通孔;第I支承件,其配置在固定件之上,并呈格子状;第2支承件,其配置在固定件之下,并呈格子状;以及板材,其配置在第2支承件之下,部件的下部贯通贯通孔,部件的中央部的下表面与固定件的上表面接触,部件的下部的下表面以空开间隙的方式与板材的上表面对置。优选地,所述部件的所述上部的上端配置于比所述第I支承件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优选地,所述第I支承件通过使多个板状或者角管状的部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为格子状,所述第2支承件通过使多个板状或者角管状的部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为格子状。 优选地,所述包装体还具备外箱,该外箱在上方开口,并且在内部配置有所述固定件、所述第2支承件、以及所述板材,所述第I支承件的上端配置于比所述外箱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若为本技术所涉及的包装体,则能够防止部件因输送中的振动等而发生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包装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由包装体包装的部件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固定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配置于上侧的支承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配置于下侧的支承件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收纳场所适当收纳有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用于对部件的包装过程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表示对部件包装完毕的状态的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部件;2...中央部;3...上部;4...下部;5...支承单元;6...固定件;7...支承件;8...支承件;9...板材;10...贯通孔;11...空间;12...空间;13...外装件;14...外装件;15...外装件;16...带。【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适当地简化或者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实施方式1.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包装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 18个部件I由一个包装体包装的情况。图2是表示由包装体包装的部件I的立体图。部件I具备外形为圆盘状的中央部2与外形为圆筒状的上部3以及下部4。中央部2是上部3与下部4之间的部分。上部3的中心轴与中央部2的中心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上部3的直径比中央部2的直径小。因此,上部3从中央部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下部4的中心轴与中央部2的中心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下部4的直径比中央部2的直径小。另外,下部4的直径比上部3的直径小。下部4从中央部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部件I的上下是以被包装体包装的状态为基准来指定的。部件I在实际使用时的朝向也可以不与包装时的朝向一致。由支承单元5来支承一个或者多个部件I。图1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如下情况,即:将部件I沿左右方向排列为三个,并沿前后方向排列为三个。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9个部件I由一个支承单元5支承。一个支承单元5所支承的部件I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设定。包装体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支承单元5。图1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将支承单元5配置为两层的情况。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18个部件I由一个包装体包装。包装体所包装的部件I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设定。支承单元5具备固定件6、支承件7 (第I支承件)、支承件8 (第2支承件)、以及板材9。图3表示固定件6的立体图。固定件6是用于对部件I进行固定的部件。图3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固定件6呈四边形的板状的情况。固定件6的外形并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例子。在固定件6形成有贯通孔10。形成于固定件6的贯通孔10的数量与由支承单元5所支承的部件I的数量相同。贯通孔10的数量也可以比由支承单元5所支承的部件I的数量多。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沿左右方向排列有三个贯通孔10,沿前后方向排列有三个贯通孔10。即,在固定件6有规律地配置有9个贯通孔10。贯通孔10的直径与部件I的下部4的直径几乎相同。在形成贯通孔10的边缘的部分是由容易变形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贯通孔10的直径也可以比部件I的下部4的直径稍小。固定件6以使贯通孔10在上下开口的方式配置。图4是表示配置于上侧的支承件7的立体图。支承件7配置在固定件6之上。支承件7的上端以及下端是平坦的。在支承件7形成有呈四棱柱状的多个空间11 (第I空间)。空间11上下开口,其周围被构成支承件7的部件所包围。空间11配置于贯通孔10的正上方。即,构成支承件7的部件不配置于贯通孔10的正上方。在固定件6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0的情况下,空间11配置于各个贯通孔10的上方。图4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支承件7呈格子状的情况。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沿左右方向排列有三个空间11,沿前后方向排列有三个空间11。支承件7呈井字形构造,在支承件7有规律地配置有9个空间11。支承件7例如通过将多个板状的部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为格子状。在该情况下,由4张板状的部件所围成的空间成为空间11。构成支承件7的板状的部件以使长边侧的端面朝向上下的方式沿纵向配置。作为其他的例子,支承件7通过将多个角管状的部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为格子状。在该情况下,形成于角管状的部件的内侧的空间成为空间11。构成支承件7的角管状的部件例如通过板状的部件成型而成。角管状的部件以使该板状的部件的长边侧的端面朝向上下的方式配置。通过利用板状的部件或者角管状的部件,能够容易地制成支承件7。图5是表示配置于下侧的支承件8的立体图。支承件8配置在固定件6之下。支承件8的上端以及下端是平坦的。在支承件8形成有呈四棱柱状的多个空间12(第2空间)。空间12上下开口,其周围被构成支承件8的部件所包围。空间12配置于贯通孔10的正下方。即,构成支承件8的部件不配置于贯通孔10的正下方。在固定件6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0的情况下,空间12配置于各个贯通孔10的下方。图5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支承件8呈格子状的情况。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沿左右方向排列有三个空间12,沿前后方向排列有三个空间12。支承件8呈井字形构造,在支承件8有规律地配置有9个空间12。支承件8例如通过将多个板状的部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为格子状。在该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装体,用于对部件进行包装,所述部件具有上部、下部、以及所述上部与所述下部之间的中央部,所述上部从所述中央部的上表面突出,所述下部从所述中央部的下表面突出,所述包装体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件,其形成有贯通孔;第1支承件,其配置在所述固定件之上,并呈格子状;第2支承件,其配置在所述固定件之下,并呈格子状;以及板材,其配置在所述第2支承件之下,所述部件的所述下部贯通所述贯通孔,所述部件的所述中央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件的上表面接触,所述部件的所述下部的下表面以空开间隙的方式与所述板材的上表面对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横山彰久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