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入式履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和履带架,其中车架包括外伸梁和与外伸梁连接的中间结构,履带架包括方洞和内侧立板,外伸梁能够插入方洞内,外伸梁和中间结构连接的根部的截面面积按照从中间结构到远离中间结构的方向由大变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车架的外伸梁根部的截面设计为变截面,即,截面面积按照从中间结构到远离中间结构的方向由大变小,这样使得中间结构可以平缓地过渡到外伸梁,增加了外伸梁根部的截面宽度,增大受力面积,有效降低根部的应力集中,应力分布更合理,不需要增加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厚度,也不需要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上进行局部加强,而材质的强度级别也无需提高,降低了车架的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插入式履带底盘结构。
技术介绍
履带起重机是指起重作业部分安装在履带底盘上,行走依靠履带行走装置的起重机。履带底盘包括车架和左右履带架,其中履带架又称履带行走装置,一般由履带架结构、行走机构、驱动轮、支重轮、托链轮、导向轮和履带板组成。对于小吨位的履带起重机,为了满足起重机作业时对整机稳定性的需求,以及整体运输时履带架可收回和整机宽度符合运输法规的需求,车架与履带架之间通常采用插入式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整体运输时,伸缩油缸收回,将履带架a2缩回至窄轨运输状态,如图1中的位置A ;起重作业时,伸缩油缸伸出,将履带架a2伸出至宽轨状态,如图1中的位置B。为了使车架al既满足通过回转支承a3传递上车载荷,又满足履带架a2宽轨与窄轨的变换,车架al通常会采用大H型的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中间部位为整体大箱型结构,用于履带架a2伸缩的外伸梁a4部分,直至外伸梁根部a5,都采用等截面小箱型结构,以使履带架a2能在其上顺利的伸缩滑动。相应地,履带架a2用于伸缩的方洞a6也是采用典型的矩形结构,如图3所示。履带底盘处于工作时的宽轨状态时,上车载荷通过回转支承传递至车架的中间部位,然后经车架上的外伸梁,再通过履带架传递到地面。车架中部结构与外伸梁根部连接处的截面大幅突变,刚性变化梯度非常大,这就造成了车架的外伸梁根部存在局部的应力集中及高应力区域。为降低车架的外伸梁根部处的应力集中及高应力区域,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加大上下盖板及立板的厚度,或提高上下盖板及立板的强度级别。方法二:在上下盖板及立板处局部增加加强板。然而上述两种方法并不是太完美,仍然存在以下冋题:首先,方法一是加大上下盖板及立板厚度,但这样必然会带来结构重量与成本的增加,同时还会使结构的坡口、焊缝加大,焊接变形更难控制,因此大幅提升车架的制造难度;其次,方法二是在上下盖板及立板处局部增加加强板,这种方法会使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箱型拼点及焊接次数增加,制造难度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插入式履带底盘结构,尽力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履带底盘结构的车架外伸梁根部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和刚性变化过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插入式履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和履带架,其中所述车架包括外伸梁和与所述外伸梁连接的中间结构,所述履带架包括方洞和内侧立板,所述外伸梁能够插入所述方洞内,所述外伸梁和所述中间结构连接的根部的截面面积按照从所述中间结构到远离所述中间结构的方向由大变小。进一步地,所述外伸梁包括第一立板、外侧板、上盖板和下盖板,其中所述第一立板在所述外伸梁与所述中间结构连接的根部位置为折弯结构,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与所述第一立板相互适应地平缓过渡。进一步地,所述方洞由顶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和底板所围成,所述方洞靠近所述中间结构一侧的截面与所述外伸梁和所述中间结构连接的根部的截面相适应。进一步地,所述顶板、所述第二立板、所述第三立板和所述底板均不超出所述履带架的所述内侧立板。进一步地,所述顶板、所述第二立板、所述第三立板和所述底板均超出所述内侧立板,其中所述顶板、所述第二立板、所述第三立板和所述底板未超出所述内侧立板的部分的截面为等截面,所述顶板、所述第二立板、所述第三立板和所述底板超出所述内侧立板的部分的截面为与所述外伸梁和所述中间结构连接的根部的截面相适应的变截面。进一步地,所述顶板、所述第二立板、所述第三立板和所述底板未超出所述内侧立板的部分与超出所述内侧立板的部分为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顶板、所述第二立板、所述第三立板和所述底板未超出所述内侧立板的部分与超出所述内侧立板的部分相互独立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顶板、所述第二立板、所述第三立板和所述底板超出所述内侧立板的部分的上方及两侧设置有门板,用于加固所述方洞的箱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立板与所述内侧立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耳板,所述外伸梁的所述外侧板上还设置有第二连接耳板,所述第一连接耳板与所述第二连接耳板通过连接板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将车架的外伸梁根部的截面设计为变截面,即,截面面积按照从中间结构到远离中间结构的方向由大变小,这样使得中间结构可以平缓地过渡到外伸梁,增加了外伸梁根部的截面宽度,增大受力面积,有效降低根部的应力集中,应力分布更合理,不需要增加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厚度,也不需要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上进行局部加强,而材质的强度级别也无需提高,降低了车架的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架和履带架插入式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履带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车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履带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履带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中车架与图5中履带架的装配示意图。图中:al_车架,a2_履带架,a3_回转支承,a4_外伸梁,a5_外伸梁根部,a6_方洞,A-履带架缩回时的位置,B-履带架伸出时的位置,1-车架,2-履带架,3-外伸梁,4-中间结构,5-第一立板,6-上盖板,7-下盖板,8-方洞,9-顶板,10-第二立板,11-底板,12-内侧立板,13-门板,14-外侧板,15-第一连接耳板,16-第二连接耳板,17-第三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履带底盘结构的车架外伸梁根部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和刚性变化过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插入式履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I和履带架2,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车架I包括外伸梁3和与所述外伸梁3连接的中间结构4,所述履带架2包括方洞8和内侧立板12,所述外伸梁3能够插入所述方洞8内,所述外伸梁3和所述中间结构4连接的根部的截面面积按照从所述中间结构4到远离所述中间结构4的方向由大变小。外伸梁的截面,具体地说,其含义是外伸梁被横切后,即沿上盖板至下盖板方向横切之后所得的截面,其面积不是定值,是变化的。现有技术中的外伸梁一般采用等截面小箱型结构,这样虽然能够使得履带架在其上顺利的伸缩滑动,但是同时也会造成车架的中间结构与外伸梁根部的连接处截面大幅突变,使得此处刚性变化梯度非常大,造成应力集中。本技术将外伸梁根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入式履带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和履带架(2),其中所述车架(1)包括外伸梁(3)和与所述外伸梁(3)连接的中间结构(4),所述履带架(2)包括方洞(8)和内侧立板(12),所述外伸梁(3)能够插入所述方洞(8)内,所述外伸梁(3)和所述中间结构(4)连接的根部的截面面积按照从所述中间结构(4)到远离所述中间结构(4)的方向由大变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卫东,丁美莲,孙丽,纪志刚,成亚鹏,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