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动物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环刺螠苗种的收集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收集装置,进水管一端通过阀门与软管相连,另一端与主管侧壁垂直相通;横向支管与主管一端垂直相通,并且横向支管侧壁上垂直安装有至少一个横向喷嘴,主管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斜向支管,并且每个斜向支管顶部分别安装有斜向喷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收集装置,可将栖息在沙床中的单环刺螠苗种更好更快地收集出来,减少因沙床发黑、发臭对螠苗生长造成的影响,提高苗种收集速度2-3倍,降低螠苗损伤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产动物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环刺縊苗种的收集装置。技术背景单环刺縊俗称“海肠”,是中国黄海、渤海沿岸底栖生物种群中的常见种类,单环刺縊个体肥大,肉味鲜美,体壁肌富含蛋白质以及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沿海均被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近几年来捕捞强度过大,单环刺縊的资源量急剧下降,其人工育苗、增养殖工作开始受到重视。虽然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攻关,单环刺縊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同时还存在其他问题,由于在生产中需要铺装沙床作为苗种栖息基质,而沙床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发黑、发臭现象,縊苗生长受到抑制,此时须将苗种予以收集并移入新池中继续培育。但苗种收集工作难度大,縊苗损伤严重,导致成活率降低,制约着苗种生产与养殖生产的规模化发展。目前关于解决单环刺縊室内养殖时,因收集苗种而导致的劳动强度大、縊苗受损严重等问题,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在苗种收集过程中,劳动强度大、苗种受损严重的收集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单环刺縊苗种的收集装置,包括进水管1、主管2、横向支管3、斜向喷嘴4、横向喷嘴5、阀门6、斜向支管8 ;进水管I 一端通过阀门6与软管7相连,另一端与主管2侧壁垂直相通;横向支管3与主管2 —端垂直相通,并且横向支管3侧壁上垂直安装有多个横向喷嘴5,主管2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斜向支管8,并且每个斜向支管8顶部分别安装有斜向喷嘴4。优选地,斜向支管8之间相互平行,每个斜向支管8分别与横向支管3和主管2之间形成的平面呈45°夹角。优选地,装置内设置6个斜向喷嘴,2个横向喷嘴,斜向支管(8)的个数与斜向喷嘴(4)的个数一致。优选地,斜向喷嘴、横向喷嘴均为扁口型。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收集装置,改变了目前单环刺縊苗种收集所普遍采用的筛沙、淘洗方式,采用以水泵冲沙的方法,将特制的冲沙装置安装在水泵出水管末端,使沙翻动并将縊苗从沙中漂浮出来,再借助水流的作用使之与沙分离并汇流集中,最后将縊苗收集起来。以全新的苗种收集装置作为支撑,可将栖息在沙床中的单环刺縊苗种更好更快地收集出来,减少因沙床发黑、发臭对縊苗生长造成的影响,此装置可将苗种收集速度提高2-3倍,縊苗损伤率降低50%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收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收苗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收苗装置安装使用示意图;标记说明:1、进水管,2、主管,3、横向支管,4、斜向喷嘴,5、横向喷嘴,6、阀门,7、软管,8、斜向支管,9、培育池,10、水,11、沙床,12、排水管,13、收苗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单环刺縊养殖采用多喷嘴苗种收集装置收集縊苗,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它改变了传统的室内收苗方式,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单环刺縊室内养殖需要频繁换沙而导致的劳动强度大、苗种受损严重、生长速度慢等问题,使单环刺縊通过人工控温、投饵,室内养殖达到商品规格。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图1、图2分别给出了苗种收集装置I的结构示意图,苗种收集装置包括进水管1、主管2、横向支管3、斜向喷嘴4、横向喷嘴5、阀门6、斜向支管8 ;进水管I 一端通过阀门6与软管7相连,另一端与主管2侧壁垂直相通,阀门6设置在进水管I上;横向支管3与主管2 —端垂直相通,并且横向支管3侧壁上垂直安装有至少一个横向喷嘴5,主管2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斜向支管8,并且每个斜向支管8顶部分别安装有斜向喷嘴4。斜向支管8之间相互平行,每个斜向支管8分别与横向支管3和主管2之间形成的平面呈45°夹角。斜向喷嘴4、横向喷嘴5均优选为扁口型,扁口型的喷嘴冲击力更大,辐射面积更广,在本实施例中共设置6个斜向喷嘴,2个横向喷嘴,斜向支管(8)的个数与斜向喷嘴(4)的个数一致。进水管I与主管2直径均为40_75mm,优选为50mm,分支管的直径为25_50mm,优选为32mm,斜向喷嘴与横向喷嘴水平夹角90°,连接斜向喷嘴的斜向支管8与连接横向喷嘴的横向支管3之间的平面夹角为45°。进水管长度100cm,连接有斜向喷嘴的斜向支管长度为25-30mm,优选为25cm,喷嘴最宽处宽度35_70mm,优选为45mm,装置总宽度70cm。图1、图3中箭头指示水流方向以及苗种汇集方向,其中,在培育池9内水流方向与苗种汇集方向一致。将苗种收集装置放入培育池内,其中进水管I通过软管7与水泵相连,带有横向喷嘴5的横向支管3贴靠在培育池内远离排水管的侧壁,斜向喷嘴4的喷嘴放置在培育池9的沙床11内,在水泵的作用下,打开阀门6,斜向喷嘴4用于冲沙,使縊苗从沙中浮起;横向喷嘴5用于冲苗,从培育池远离排水管的一侧将浮起的縊苗冲离已浮动的沙床,以利于縊苗收集。实施例2:结合图1至图3对本技术的具体收集方法做进一步说明,根据实施例1中给出的安装方式,将单环刺縊苗种的收集装置放置在带有排水管12的培育池9内,横向支管3靠近培育池内远离排水管的内壁,斜向支管8以45°角斜向插入沙床内,排水管末端设置有收苗袋13,收苗袋为网状结构,收苗袋的网格大小可以防止苗种溢出,收集装置的进水口同时与水泵相连,收集装置可以自由移动。图3中给出收集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在图中标记的箭头表示冲沙水流方向以及苗种汇流方向一致,苗种的具体收集步骤为:步骤1、培育池内第一次排水:打开排水管,当培育池内水位下降距离沙床上部1cm处时,关闭排水管;步骤2、培育池内冲沙及第二次排水:开启水泵,再次打开排水管,苗种收集装置从培育池内远离排水管的一侧开始冲沙;冲沙时,装置一侧的横向喷嘴5朝向排水管方向冲苗,斜向喷嘴4与沙床的沙面呈一定角度斜向伸进沙床中,并保持斜向向前逐渐移动,本实施例中斜向喷嘴4与沙床的沙面之间角度为45° ;同时,打开排水管将培育池内的水与縊苗同时排出,再次将培育池内的水排出;步骤3、流速调节:在进行步骤2的过程中,控制阀门6,调节培育池内冲沙水流的大小,保证冲沙水流能穿透沙床,使婦苗充分浮起;步骤4、苗种收集:借助水流的作用,縊苗从松动的沙床中分离出来,向排水管方向移动,并随排水水流经过排水管12进入收苗袋13。单环刺縊室内养殖过程中,将单环刺縊在室内水泥池养殖,在沙床内部出现发黑、发臭现象,縊苗生长受到抑制时,将苗种利用多喷嘴苗种收集装置予以收集,并移入已更换新沙床的新池继续培育。本实施例2给出的实施方式,保证了单环刺縊栖息环境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环刺螠苗种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1)、主管(2)、横向支管(3)、斜向喷嘴(4)、横向喷嘴(5)、阀门(6)、斜向支管(8),进水管(1)一端通过阀门(6)与软管(7)相连,另一端与主管(2)侧壁垂直相通;横向支管(3)与主管(2)一端垂直相通,并且横向支管(3)侧壁上垂直安装有至少一个横向喷嘴(5),主管(2)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斜向支管(8),并且每个斜向支管(8)顶部分别安装有斜向喷嘴(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勇,陈相堂,姜作真,赵强,朱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市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