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包括竖管、装设于所述竖管上的车把手、装设于车把手上的刹车把手及控制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管及车把手具有中空的内腔,且车把手与竖管的内腔相互贯通;所述控制线缆的中段容设于主要由竖管内腔及车把手内腔构成的容纳腔中。(*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控制线缆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自行车上常见的控制线缆有刹车线及变速线,其中变速线是根据车型而 选择性的采用,例如一些非变速自行车即不需变速线。目前,自行车的刹车 线和变速线大都辅设于车把手和竖管的外部,如图1所示,造成整体外观不够简洁,刹车线l和变速线5极易勾住其它物件,且因其长期受日晒雨淋,容易造成老化生锈甚至断裂,对骑者形成不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 构,以使自行车的控制线缆免遭日晒雨淋,且整体外观简洁。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行车控制 线缆的安装结构,包括竖管、装设于所述竖管上的车把手、装设于车把手上 的刹车把手及控制线缆;所述竖管及车把手具有中空的内腔,且车把手与竖 管的内腔相互贯通;所述控制线缆的中段容设于主要由竖管内腔及车把手内 腔构成的容纳腔中。优选地,所述控制线缆为刹车线,其一端自车把手穿出连接于刹车把手 上,另一端自竖管底端穿出连接于自行车相应的刹车机构上。优选地,所述控制线缆为变速线,车把手上套接有变速把手,车把手在 与变速把手的交接处设有一贯穿孔,所述变速线中段容置于容纳腔内,其上 端自车把手的贯穿孔穿出固设于变速把手上,另一端自竖管底端穿出与自行 车相应的变速器机构相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刹车线及/或变速线隐藏于车把手和竖 管内部,外观简洁,且控制线缆不会受到日晒雨淋,延长了控制线缆的使用 寿命,增加了骑乘者的安全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刹车线和变速线设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中设置刹车线和变速线的 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包括一竖管 10、 一车把管20、 一第一把手管30、 一第一刹车座40、 一第二把手管50、 一第二刹车座60、两刹车把手70和71及一变速把手80。所述竖管10内部设有中空的内腔101,竖管IO上端向前延伸有第一联 接片102、第二联接片103,第一联接片102、第二联接片103内部分别设有 一与竖管IO内部的内腔IOI相连通的联接孔104、 105。所述车把管20固设于竖管10的第一联接片102和第二联接片103处, 其为中空状,内部形成一内部孔201,所述第一把手管30及第二把手管50 分别固定于车把管20的两端而构成车把手,第一把手管30和第二把手管50 的内部分别设有一与车把管20的内部孔201相连通的通孔301、 501,从而 由车把管20的内部孔201与第一把手管30及第二把手管50的通孔30K501 构成车把手的内腔。在车把管20与第一联接片102及第二联接片103的交 接处还分别设有贯通连接车把手内腔以及联接孔104、 105的穿孔202、 203, 穿孔202、 203可供刹车线90和变速线95通过。所述竖管IO的内腔101、第一联接片102及第二联接片103上的联接孔 104、 105、车把管20上的穿孔202、 203以及车把手内腔相互贯穿而构成一 容纳腔,以供容置穿设刹车线90及变速线95等控制线缆。两刹车把手70、 71分别借助于第一刹车座40、第二刹车座60而固定于 第一把手管30、第二把手管50上。第一把手管30与第一刹车座40的交接 处和第二把手管50与第二刹车座60的交接处分别设有一贯通孔302、 502, 可分别容纳刹车线90穿过。所述变速把手80套接于第一把手管30上,第一把手管30在与变速把手 80的交接处设有一贯穿孔303,可容纳变速线95穿过。当安装刹车线卯时,先将两条刹车线卯的一端分别固设于刹车把手70、 71上,然后分别由第一把手管30的贯通孔302和第二把手管50的贯通孔502穿入,再分别穿过第一把手管30的通孔301和第二把手管50的通孔501 , 以及车把管20的内部孔201,接着分别穿过车把管20与第一联接片102交 接处的穿孔202和车把管20与第二联接片103交接处的穿孔203,以及第一 联接片102内部的联接孔104和第二联接片103内部的联接孔105,最后穿 过竖管10的内腔101并由底端穿出与刹车机构相联接。同理,当安装变速线95时,先将变速线95的一端固设于变速把手80 上,然后由第一把手管30的贯穿孔303穿入,再穿过第一把手管30的通孔 301和车把管20的内部孔201,接着穿过车把管20与第一联接片102交接 处的穿孔202以及第一联接片102内部的联接孔104,最后穿过竖管10内部 的内腔101并由底端穿出与变速器机构相联接。如此设计的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整体外观看不到刹车线和变速 线,外观简洁,且刹车线和变速线不会受到日晒雨淋,延长了刹车线和变速 线的使用寿命,增加了骑乘者的安全性。权利要求1. 一种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包括竖管、装设于所述竖管上的车把手、装设于车把手上的刹车把手及控制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管及车把手具有中空的内腔,且车把手与竖管的内腔相互贯通;所述控制线缆的中段容设于主要由竖管内腔及车把手内腔构成的容纳腔中。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车把手包括一装设于竖管上的车把管以及分别固定于车把管两端的第一把手 管和第二把手管,车把管内部设有与竖管内腔相连通的内部孔,第一把手管 及第二把手管内部均设有与车把管的内部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车把管的内 部孔与第一把手管及第二把手管的通孔构成车把手的内腔。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控制线缆为刹车线,其一端自车把手穿出连接于刹车把手上,另一端自竖管 底端穿出连接于自行车相应的刹车机构上。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刹车把手分别借助于第一刹车座、第二刹车座安装于车把手的两端,车把手 与第一刹车座及第二刹车座的交接处分别设有供刹车线穿过的贯通孔。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刹车把手分别借助于第一刹车座、第二刹车座安装于车把手的第一把手管及 第二把手管上,第一把手管与第一刹车座的交接处以及第二把手管第二刹车 座的交接处分别设有供刹车线穿过的贯通孔。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控制线缆为变速线,车把手上套接有变速把手,车把手在与变速把手的交接 处设有一贯穿孔,所述变速线中段容置于容纳腔内,其上端自车把手的贯穿 孔穿出固设于变速把手上,另一端自竖管底端穿出与自行车相应的变速器机 构相连接。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控制线缆为变速线,第一把手管上还套设有变速把手,且第一把手管在与变 速把手的交接处设有一贯穿孔,变速线中段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其上端自 车把手的贯穿孔穿出固设于变速把手上,另一端自竖管底端穿出与自行车相 应的变速器机构相连接。8、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竖管 的上端向前延伸有两供车把管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控制线缆的安装结构,包括竖管、装设于所述竖管上的车把手、装设于车把手上的刹车把手及控制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管及车把手具有中空的内腔,且车把手与竖管的内腔相互贯通;所述控制线缆的中段容设于主要由竖管内腔及车把手内腔构成的容纳腔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学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