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蜂窝结构体,其捕集效率良好,且能够抑制灰滞留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大。该蜂窝结构体具备:具有对从流入端面延伸至流出端面的隔室进行划分形成的隔壁的蜂窝基材;以及封孔部,至少包含一组由两端封孔隔室、与该两端封孔隔室邻接的入口隔室、以及与该两端封孔隔室邻接的出口隔室三个隔室构成的隔室组,对两端封孔隔室进行划分形成的隔壁具有作为对入口隔室与两端封孔隔室双方进行划分形成的共用的隔壁的第一共用隔壁、以及作为对出口隔室与两端封孔隔室双方进行划分形成的共用的隔壁的第二共用隔壁,在第一共用隔壁的流出端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流通孔,在第二共用隔壁的流入端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流通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蜂窝结构体。更加详细而言涉及捕集效率良好且能够抑制灰滞留 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大的蜂窝结构体。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除去从各种发动机等被排出的废气所包含的微粒子(以下,也称为 PM(ParticulateMatter颗粒物质))对废气进行净化,使用具备蜂窝结构的过滤器(蜂窝 结构体)的废气净化装置。蜂窝结构体公知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具备:蜂窝结构 的蜂窝基材;以及配设于该蜂窝基材的规定的隔室亦即入口隔室的流出端面侧的开口部及 剩余的隔室亦即出口隔室的流入端面的开口部的封孔部。蜂窝基材具体而言具有对成为废 气的流路的多个隔室进行划分形成的多孔质的隔壁。 对于蜂窝结构体而言,若使包含微粒子的废气从作为一方的端部的流入端部侧流 入,则利用隔壁对微粒子进行过滤,将被净化的气体从另一方的端部亦即流出端部侧排出。 蜂窝结构体这样对废气进行净化。 若废气流入蜂窝结构体的入口隔室,则入口隔室在流出端面侧的开口部被封孔, 因此废气透过对入口隔室进行划分形成的隔壁而流入出口隔室内。而且,出口隔室在流入 端面侧的开口部被封孔,因此被净化的气体从流出端面侧的开口部被排出。滞留在蜂窝结 构体的内部的PM通过每隔适当的间隔使废气的温度上升或者利用电加热器等进行加热而 被燃烧。这样,PM不会过于滞留在蜂窝结构体的内部。 另外,作为蜂窝结构体也报告有为了防止压力损失的增大而将封孔部仅配设于一 方的端部或者另一方的端部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4)。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49-38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昭56-1486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3-35126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4-108203号公报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蜂窝结构体而言,隔室的开口部的一方或者另 一方被封孔,因此压力损失的增大较大。另外,在滞留有PM中所包含的不燃部分亦即灰(灰 烬)的情况下,滞留的灰难以从蜂窝结构体被排出。因此,灰滞留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大也较 大。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蜂窝结构体存在未配设有封孔部的隔室,因此与专利文献1、2所记 载的蜂窝结构体相比,灰的堆积较少且压力损失的增大也较少,但PM的捕集效率较低。与 专利文献3的情况相同地,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蜂窝结构体存在未配设有封孔部的隔室,因 此压力损失的增大较少,但与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蜂窝结构体相比,PM的捕集效率较低。 另外,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蜂窝结构体在隔室的流出端部侧配设有封孔部,因此在蜂窝结 构体的流出端部容易堆积有灰,从而难以将该部分的灰排出。因此,若不排出已堆积的灰, 则导致压力损失增大。另一方面,在排出灰方面较繁琐。 据此,迫切期望开发出捕集效率良好且能够抑制灰滞留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大的蜂 窝结构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 种捕集效率良好且能够抑制灰滞留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大的蜂窝结构体。 根据本技术,提供一种以下所示的蜂窝结构体。 -种蜂窝结构体,具备:蜂窝基材,其具有隔壁,该隔壁划分形成多个隔室,该 隔室成为流体的流路并且从流入端面延伸至流出端面,所述流入端面为所述流体流入的一 方的端面,所述流出端面为所述流体流出的另一方的端面;以及配设于所述蜂窝基材的所 述隔室的开口部的封孔部,多个所述隔室至少包含一组由两端封孔隔室、入口隔室以及出 口隔室三个隔室构成的隔室组,所述两端封孔隔室在流入端面侧以及流出端面侧双方的开 口部配设有所述封孔部,所述入口隔室与所述两端封孔隔室邻接并且仅在所述流出端面侧 的开口部配设有所述封孔部,所述出口隔室与所述两端封孔隔室邻接并且仅在所述流入端 面侧的开口部配设有所述封孔部,对构成所述隔室组的所述两端封孔隔室进行划分形成的 所述隔壁具有第一共用隔壁和第二共用隔壁,所述第一共用隔壁为划分形成所述入口隔室 与所述两端封孔隔室双方的共用的所述隔壁,所述第二共用隔壁为划分形成所述出口隔室 与所述两端封孔隔室双方的共用的所述隔壁,在所述第一共用隔壁的所述流出端面侧的端 部形成有第一流通孔,在所述第二共用隔壁的所述流入端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流通孔。 就根据上述所述的蜂窝结构体而言,在所述蜂窝基材的与所述隔室延伸 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以作为所述入口隔室的中心的第一中心、作为所述两端封孔隔室的 中心的第二中心、以及作为所述出口隔室的中心的第三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有 所述入口隔室、所述两端封孔隔室以及所述出口隔室。 就根据上述所述的蜂窝结构体而言,在所述蜂窝基材的与所述隔室延伸 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构成一个所述隔室组的所述入口隔室、所述两端封孔隔室以及所述 出口隔室配置为呈L字状。 就根据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结构体而言,所述第一流通孔的在 蜂窝基材的隔室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上的开口面积为构成所述隔室组的所述入口隔室、所述 两端封孔隔室以及所述出口隔室的在蜂窝基材的与隔室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截面积 的平均值的〇. 3~3. 5倍。 就根据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结构体而言,所述第二流通孔的开 口面积为构成所述隔室组的所述入口隔室、所述两端封孔隔室以及所述出口隔室的截面积 的平均值的〇. 3~3. 5倍。 就根据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结构体而言,由多孔质的陶瓷构 成。 就根据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结构体而言,所述蜂窝基材为一体 成形的结构。 就根据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结构体而言,所述蜂窝基材具有由 多个蜂窝单元构成的单元结构。 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具有与以往的蜂窝结构体的捕集效率相同程度的捕集 效率。换句话说,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捕集效率良好。另外,本技术的蜂窝结构 体具有由特定的三个隔室构成的隔室组并且在规定的隔壁形成有第一流通孔与第二流通 孔。换句话说,就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而言,供灰堆积的空间存在流出端面侧的端部以 及流入端面侧的端部两处(参照图2的符号X、Y)。另外,在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中, 滞留在蜂窝结构体内部的灰适当地乘着废气的流动,从而顺着入口隔室、两端封孔隔室、出 口隔室的路径被排出至外部。因此,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能够抑制灰滞留时的压力损 失的增大。其结果,灰滞留时的维护作业的次数较少,也可以几乎不进行维护作业。换句话 说,对于灰的堆积而言是所谓的免维护。【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一实施方式的与隔室延伸的方 向平行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以放大的方式示意性地表示与图2所示的截面正交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 图。 图4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隔室组的排列图案的例子的俯 视图。 图4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隔室组的排列图案的例子的俯 视图。 图4C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隔室组的排列图案的例子的俯 视图。 图4D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隔室组的排列图案的例子的俯 视图。 图4E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隔室组的排列图案的例子的俯 视图。 图4F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隔室组的排列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蜂窝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具备:蜂窝基材,其具有隔壁,该隔壁划分形成多个隔室,该隔室成为流体的流路并且从流入端面延伸至流出端面,所述流入端面为所述流体流入的一方的端面,所述流出端面为所述流体流出的另一方的端面;以及配设于所述蜂窝基材的所述隔室的开口部的封孔部,多个所述隔室至少包含一组由两端封孔隔室、入口隔室以及出口隔室三个隔室构成的隔室组,所述两端封孔隔室在流入端面侧以及流出端面侧双方的开口部配设有所述封孔部,所述入口隔室与所述两端封孔隔室邻接并且仅在所述流出端面侧的开口部配设有所述封孔部,所述出口隔室与所述两端封孔隔室邻接并且仅在所述流入端面侧的开口部配设有所述封孔部,对构成所述隔室组的所述两端封孔隔室进行划分形成的所述隔壁具有第一共用隔壁和第二共用隔壁,所述第一共用隔壁为划分形成所述入口隔室与所述两端封孔隔室双方的共用的所述隔壁,所述第二共用隔壁为划分形成所述出口隔室与所述两端封孔隔室双方的共用的所述隔壁,在所述第一共用隔壁的所述流出端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流通孔,在所述第二共用隔壁的所述流入端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流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敏雄,广濑正悟,平川敏弘,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