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明建专利>正文

轮板机构驱动的水陆两栖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354 阅读:3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陆两栖自行车的一种新型水上驱动机构和与之相配的轻便型、载重型二种浮体架。这种轮板机构由一对安装在一对自行车脚蹬上的简易夹套和垂直固定在简易夹套上的一对划水板组成。骑行中划水板垂直水面,从而无用阻力小,效率高。轻便型浮体架可分别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调整以适应各种轮径自行车,其浮体可充、放气。载重型在陆上四个浮箱迭在一起构成货斗,在水上四个浮箱装配成二个浮体由支撑架与车体联接。(*该技术在199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陆两栖自行车的一种新型水上驱动机构和与之相配的二种浮体架。已有的水陆两栖自行车,如美国专利USP4170188所述的两栖自行车,在水上是以螺旋桨驱动的;还有的两栖自行车在水上是以帆或明轮驱动的。用螺旋桨驱动,由于必须用立体机构传动,就要配上一对伞齿轮、轴、轴承等零件,这就使得安装不便,成本上升。用帆驱动,由于风力、风向不能尽如人意,会影响速度和机动性。用明轮驱动,则存在机构体积较大的缺点,而且还会溅起水花;特别是明轮机构效率较低,对于在水里旋转的任一叶片而言,它只是在近似于垂直水面的片刻才是高效率的,而在入水和出水的更多时候中,叶片受到很大的垂直于水面方向的阻力,于是骑行者就不得不作出很大的无用功。本技术的首要目的,是要提供这样一种轻便型两栖自行车,该车以普通型、轻便型、载重型、小轮径型等各型自行车为基体,只要增加很少几个零件就构成了水上驱动机构,这种驱动机构效率相当高,不会溅起水花,体积小、重量轻,加工工艺简单。这种轻便型两栖车由于其驱动机构和浮体架拆装简易,浮体可充、放气与折迭、更适合于旅游、观光。本技术的其次目的,是要提供这样一种载重型两栖自行车,该车主要以车轮直径为710毫米的自行车为基体,由于其浮体架结构上的坚固性,更适合于在水乡地区为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提供一种实用而廉价的水、陆运输手段。由于主要由一个轮轴机构、一副简易夹套、一副划水板构成了此驱动机构,所以专利技术人称之为轮板机构。轮板机构的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一对简易夹套〔5〕、〔12〕可分别绕左、右脚蹬轴和中轴旋转、一对划水板〔4〕、〔13〕分别垂直地安装在简易夹套〔5〕、〔12〕上,由于骑行者的脚平踏在简易夹套〔5〕、〔12〕上,因而使得划水板〔4〕、〔13〕在整个行程中垂直于水面,从而保证了驱动的高效率。与明轮机构比较,轮板机构避免了进、出水时垂直于水面方向的阻力,也避免了飞溅的水花,同时结构简单,体积小。对附图的说明一、轻便型水陆两栖自行车图1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车体〔2〕安装在四根支撑管〔6〕、〔7〕、〔18〕、〔19〕上,支撑管〔6〕、〔7〕安装在横梁〔9〕上,支撑管〔18〕、〔19〕安装在横梁〔16〕上,由〔14〕、〔17〕等八只对称布置的夹头把四根长管〔10〕、〔11〕、〔20〕、〔21〕可纵向移动地与横梁〔9〕、〔16〕联接为一个对称的浮体架〔1〕。上述零件均采用螺纹紧固件联接,所以拆、装比较方便、可靠。浮体架〔1〕与两个对称的浮体〔15〕、〔22〕之间是用细绳联接的。浮体〔15〕、〔22〕采用胶布材料制成,可充、放气。拨动车把上的操舵手柄〔3〕,就可控制安装于浮体架〔1〕的后部的舵〔8〕。一副简易夹套〔5〕、〔12〕和一副划水板〔4〕、〔13〕构成了轮板机构的简易型式。单个浮体的浮力应为125至150公斤,总浮力为250至300公斤。这考虑到了一个骑行者并载客一名(均为成人)的重量,车重及附件重,偏载及安全系数。在陆上时,放去浮体〔15〕、〔22〕的气,拆下所有附件,浮体〔15〕、〔22〕可折迭后捆成一包放在衣架上,其余零件可扎成一捆并与自行车三角架上管并排地绑在车体〔2〕上。图2所示是比较实用的轮板机构。踏板〔23〕、与踏板〔23〕固定联接的固定夹板〔27〕、可绕踏板〔23〕的后端转动的转动夹板〔26〕共同夹住了脚蹬〔25〕,踏板〔23〕具有一个装着宽帆布带〔24〕的前伸部,以利于骑行者的脚掌克服骑行的阻力矩,便于保持踏板〔23〕的水平状态。当斜撑条〔28〕两端的螺纹紧固件旋紧时,一方面夹紧了脚蹬〔25〕。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装在固定夹板〔27〕前的划水板〔13〕的刚性。为使划水板〔13〕在从进水到出水的过程中都处于低阻力、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从脚蹬轴中心至划水板〔13〕下端的划水板〔13〕的理论特性长度L。为中轴心至脚蹬轴心的长度L1与脚蹬轴心最低点至水面的长度L2之和,即L0=L1+L2。考虑到吃水线的变化(由于负载变化及浮体充气情况变化)及波浪的因素,划水板〔13〕的实际特性长度L比L0小10至25毫米为宜。显然,轮板机构是左右对称的。图3所示为图1上过前轮两根支撑管〔18〕、〔19〕的轴心线平面所截横梁〔16〕的一个局部剖视图。支撑管〔18〕的下端开有螺纹,旋紧螺母〔29〕、〔30〕,就可使支撑管〔18〕牢固地安装在横梁〔16〕上。四根支撑管〔6〕、〔7〕、〔18〕、〔19〕的结构是相同的。调节螺母〔29〕、〔30〕既可使支撑管〔18〕升、降以适应不同的自行车轮径,也可使支撑管〔18〕沿腰形孔〔31〕移动以适应不同的自行车前、后轴棍长度。考虑到横梁〔9〕〔16〕间的距离可通过调节夹头来变化,从而适应不同的自行车前后轮轴心距,所以,本技术的这种浮体架的最佳实施例可以适应车轮直径从710毫米至355毫米的各种常见车型。二、载重型水陆两栖自行车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在水中的情形。下浮箱〔32〕与上浮箱〔33〕、上浮箱〔35〕与下浮箱〔36〕之间在垫上一层橡胶密封带之后用螺钉拧紧,并与支撑架〔34〕一起构成双体浮体〔42〕,双体浮体〔42〕再与车体〔2〕联接。操舵手柄、舵、轮板等因与图1所示的位置、作用相同,故不再说明。此时处在后轮与挂轮〔37〕之间的底板〔38〕可用于堆放货物。图5为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陆上的情形。轮板、舵已拆去。上浮箱〔35〕下浮箱〔36〕、上浮箱〔33〕、下浮箱〔32〕从上至下依次迭在一起,下面的总比上面的一个略大一点,四个浮箱套迭起来安放在底板〔38〕上,正好构成了陆上运输的货斗。图4、图5所示的这种载重型两栖车,借鉴了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的有挂轮的自行车。本技术的改进在于,使这种有挂轮自行车能下水行驶,并同样发挥其便于载人、载货的特长;而在陆地行驶时,四个浮箱迭在一起便成了现成的货斗,并不特别多占地位。轻便型两栖车的胶布浮体加工工艺要求高,材料货源少,而载重型两栖车的浮箱则有材料来源广,易于加工的优点,浮箱可以是大型注塑件,或塑料板焊接、粘接件,也可以由金属薄板焊成。这种载重型两栖车的浮力可以与轻便型两栖车类似,也可以更大些,最好为350至400公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陆两栖自行车,其特征在于(a)水中的驱动机构为轮板机构,一对简易夹套5、12可拆卸地安装在一对自行车脚蹬上,简易夹套5、12可绕自行车中轴与脚蹬轴自由旋转,一对划水板4、13垂直地固定在简易夹套5、12上,斜撑条28连接着简易夹套 12的后部与划水板13的下部;(b)该轮板机构配用的是双体浮体39,陆上行驶时,上浮箱35、下浮箱36、上浮箱33、下浮箱32从上至下依次套迭,四个浮箱从上至下依次变大,四个浮箱安放在底板38上,底板38安装在挂轮37与车体2之间;水上 行驶时,下浮箱32与上浮箱33构成了左浮体,上浮箱35与下浮箱36构成了右浮体,支撑架34把左、右浮体与车体2连接为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自行车,其特征在于(a)水中的驱动机构为轮板机构,一对简易夹套5、12可拆卸地安装在一对自行车脚蹬上,简易夹套5、12可绕自行车中轴与脚蹬轴自由旋转,一对划水板4、13垂直地固定在简易夹套5、12上,斜撑条28连接着简易夹套12的后部与划水板13的下部;(b)该轮板机构配用的是双体浮体39,陆上行驶时,上浮箱35、下浮箱36、上浮箱33、下浮箱32从上至下依次套迭,四个浮箱从上至下依次变大,四个浮箱安放在底板38上,底板38安装在挂轮37与车体2之间;水上行驶时,下浮箱32与上浮箱33构成了左浮体,上浮箱35与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明建
申请(专利权)人:曹明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