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13457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方;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方;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侧边;所述导光板包括主体以及导光部,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主体上方,并且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所述导光部的顶面为弧面,所述弧面的凹面朝向所述主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光的全反射利用率,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利用率,增加了导光板对光线的利用率,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亮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增加了弧形的导光部,从而增大了射入角使其满足全反射条件,光线进入导光板后能够提高光线利用率,另外,此部分光线进入导光板后不会引起杂散光引起的光学不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小尺寸侧入光背光源设计中,LED(Light Emitting D1de,发光二极管)的薄型化已跟不上LGP (Light Guide Plate,导光板)厚度的薄型化,为增加LED出光利用率,一般将导光板的入光侧喇叭口设计成斜角,然而,如果斜角的角度达不到入射光全反射的条件,那么部分光线将会直接从侧边射出,即LED上部散射光射入导光板后部分会直接出射,光线没有通过导光板便直接进入光学膜片后成为杂散光,影响模组的光学品味。因此光线利用率较低。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将导光板的入光侧喇叭口设计成斜角,然而,如果斜角的角度达不到入射光全反射的条件,那么部分光线将会直接从侧边射出,因此光线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方;一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方;一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侧边;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主体以及导光部,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主体上方,并且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所述导光部的顶面为弧面,所述弧面的凹面朝向所述主体。优选的,在所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扩散片、下棱镜、以及上棱镜,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方,所述下棱镜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方,所述上棱镜设置于所述下棱镜上方。优选的,在所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胶框,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所述光学膜片组、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均设置于所述胶框内。优选的,在所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导光板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高度。优选的,在所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导光部的弧面为光滑的弧面。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相对于所述背光模组来设置;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反射片,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方;一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方;一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侧边;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主体以及导光部,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主体上方,并且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所述导光部的顶面为弧面,所述弧面的凹面朝向所述主体。优选的,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扩散片、下棱镜、以及上棱镜,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方,所述下棱镜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方,所述上棱镜设置于所述下棱镜上方。优选的,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胶框,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所述光学膜片组、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均设置于所述胶框内。优选的,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导光板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高度。优选的,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导光部的弧面为光滑的弧面。相对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导光板上增加弧形的导光部,这样,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能够全部进入所述导光板的主体以及导光部,然后再发射出去。本专利技术提高了光的全反射利用率,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利用率,增加了导光板对光线的利用率,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亮度;本专利技术由于增加了弧形的导光部,从而增大了射入角使其满足全反射条件,光线进入导光板后能够提高光线利用率,另外,此部分光线进入导光板后不会引起杂散光引起的光学不良。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用作实例、示例或例证。此外,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冠词“一”一般地可以被解释为意指“一个或多个”,除非另外指定或从上下文清楚导向单数形式。本专利技术的显不面板可以是诸如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不面板)、AMOLED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D1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等显示面板。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导光板上增加弧形的导光部,这样,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能够全部进入所述导光板的主体以及导光部,然后再发射出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将导光板的入光侧喇叭口设计成斜角,然而,如果斜角的角度达不到入射光全反射的条件,那么部分光线将会直接从侧边射出,因此光线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胶框100、一反射片200、一导光板300、发光二极管400、以及一光学膜片组500 ;其中,所述导光板300设置于所述反射片200上方;所述光学膜片组50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300上方;所述发光二极管40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300侧边;所述反射片200、所述导光板300、所述光学膜片组500、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400均设置于所述胶框100内。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300包括主体301以及导光部302,所述导光部302位于所述主体301上方,并且所述导光部302位于所述导光板300的入光侧,所述导光部302的顶面为弧面,所述弧面的凹面朝向所述主体301。然而,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体301和所述导光部302为一体成型。所述弧面用于使进入所述导光板300并入射到弧面上的光线通过全反射再进入所述导光板300内部。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光学膜片组500具体包括:一扩散片501、下棱镜502、以及上棱镜503,所述扩散片501设置于所述导光板300上方,所述下棱镜502设置于所述扩散片501上方,所述上棱镜503设置于所述下棱镜502上方,其中,所述扩散片501、所述下棱镜502、以及所述上棱镜503均位于所述导光板300的主体301上方。所述扩散片501可提高背光光线分布均匀的扩散效果,并可提高光线透过率从而产生高亮度。所述光学膜片组500具有提高背光模组光学性能的作用。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400为所述导光板300提供光源,所述发光二极管400发出的背光光线依次经过所述导光板300和所述光学膜片组500发射出去,所述反射片200用于将所述导光板300和所述光学膜片组500侧面漏出的光线反射回去;以提高光的使用效率。作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导光板300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发光二极管400的高度。即所述导光板300主体301的高度加上所述导光部302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发光二极管400的高度。这样能够有效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全部进入所述导光板的主体以及导光部,然后再发射出去。作为本专利技术再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导光部302的弧面为光滑的弧面。然而,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光部302的弧面也可以是由多个平面构成。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通过在导光板上增加弧形的导光部,这样,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能够全部进入所述导光板的主体以及导光部,然后再发射出去。本专利技术提高了光的全反射利用率,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利用率,增加了导光板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反射片,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方;一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方;一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侧边;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主体以及导光部,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主体上方,并且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所述导光部的顶面为弧面,所述弧面的凹面朝向所述主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倩郭庆郭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