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向阳专利>正文

超微型自行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056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超微型自行轿车,由车身、四个车轮、转向装置、驱动装置及制动装置等部件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方向盘控制转向,踏板往复式驱动装置、前轮驱动、后轮转向方式,及附加增速装置,使全车落地面积仅相当于一部自行车,并具有结构简单、行驶平稳、乘坐安全舒适等特点,适用于城市交通,并适合儿童、学生、老人及残疾人骑乘。附加助力装置,还可开发其新的功能。(*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超微型自行轿车。自1987年以来,国内共公开了60多项四轮自行车专利,相对于自行车而言,四轮自行车具有乘坐舒适,骑行稳定,安全可靠等优点,但由于这些专利在驱动装置方面大多采用了类似自行车的踏盘圆周式驱动,这种驱动方式占用空间大,在结构方面,几乎现有的四轮自行车都采用了前轮转向、后轮驱动的方式,把驱动装置安装在两前轮之间,由于转向装置和驱动装置同时安装在车身前部,造成车身宽度很难缩小,这种结构性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全车的落地面积。在交通日益拥挤的今天,车体落地面积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这就是现有四轮自行车专利难以在城乡推广,至今未得到开发和市场认同的重要原因。本方案的目的在于专利技术一种融合自行车和四轮车之长,在城市能够推广、落地面积仅相当于一部自行车,驱动装置简单,乘坐安全舒适,驾驶方便并具有类似汽车部分功能的超微型自行轿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由车身、前后各两个车轮、转向装置、驱动装置、制动装置组成,转向装置由方向盘、方向盘的内轴、连接杆、转向钢绳、转向拉杆、转向臂组成,驱动装置由踏板、连接臂、棘轮、驱动轴、变速主动链轮组、变速从动链轮组、差速器组成。设在车身驾驶室前端的方向盘内轴与连接杆通过调节螺丝固定连接,连接杆与车身相铰接,与后半轴固定连接的转向臂与转向拉杆相铰接,转向拉杆与连接杆通过转向钢绳连接,转向钢绳穿入两端固定在车身上的软管内,使其可以在软管内进行柔性传动;安装在车身前端的驱动轴装有变速主动链轮组、两棘轮,左右踏板分别与固定在两棘轮外圈上的连接臂相铰接,设在车身中部的从动轴上设有变速从动链轮组,变速主动链轮组与变速从动链轮组之间、从动轴上的大链轮与差速器之间为链连接。为尽量缩小车身宽度,该车采用了前轮驱动、后轮转向的方式,驱动装置安装在两前轮之间,差速器安装在前轴上,方向盘通过连接杆、转向钢绳,拉动左右转向臂带动后半轴控制两后轮的转向。为使骑行顺畅,本技术还设置了同步装置,同步装置由左右杠杆和回位弹簧组成,左右杠杆安装在驱动轴上两棘轮的内侧,杠杆的两端各有一凸出部位,两杠杆处于同一平面且为固定连接,左右连接臂及杠杆均安装了回位弹簧,回位弹簧与车身为固定连接。本技术的另一改进方案为驱动装置上设有增速装置,增速装置由增速主轴和装在其上面的大齿轮、棘轮、与棘轮外圈固定连接的增速摇杆、中间轴、安装在中间轴上的中间齿轮和中间链轮、设在差速器上的增速棘轮组成,大齿轮与中间齿轮相啮合,中间链轮与增速棘轮之间为链连接。为使本技术更具有小轿车特征,如附图说明图1、2所示,其外观采用了流线型设计,车身上部采用透明材料,车身下部采用PVC工程塑料或其他化学材料,车身下部上端设有凹槽,使车身上部可以沿凹槽向前移动并取出,以便骑乘人员上下车和进行维修。本技术还可装上电动机或其他助力装置,以开发新的功能,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用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1、踏板往复式驱动装置简单,占用空间小,由于采用了前轮驱动、后轮转向的方式,使本专利技术的落地面积缩小到仅相当于一部自行车,再加上无污染,因此有利于城市推广;2、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使用,并可按照不同需要制成童车、游乐车、学生车、老人车、残疾人车,附加助力装置,还可制成送报车、邮政车、送货车等;3、具有方向盘转向、变速、差速等功能,半躺式座椅设计,使驾驶更加舒适;4、结构简单,大多数零部件和自行车通用,可实行组装式生产,生产成本低。图面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转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同步装置示意图附图图号表示如下1、车身2、转向装置3、方向盘4、驱动装置5、手刹车杆6、前座7、增速摇杆 8、增速装置9、后轮10、转向钢绳 11、大链轮 12、大齿轮13、棘轮 14、中间齿轮 15、中间链轮 16、前轮17、差速器 18、驱动轴 19、踏板 20、连接臂21、棘轮 22、变速主动链轮组 23、中间轴24、增速主轴 26、转向臂 27、转向拉杆 28、后轴29、后半轴 30、从动轴 31、变速从动链轮组32、增速棘轮 33、前轴 34、连接杆 35、制动装置36、调节螺 37、软管 38、杠杆 39、凸出部位40、回位弹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由车身(1)、前后各两个车轮(16)(9)、转向装置(2)、驱动装置(4)、制动装置(35)组成,转向装置(2)又由方向盘(3)、方向盘(3)的内轴、连接杆(34)、转向钢绳(10)、转向拉杆(27)、转向臂(26)组成,驱动装置又由踏板(19)、连接臂(20)、棘轮(21)、驱动轴(18)、变速主动链轮组(22)、变速从动链轮组(31)、差速器(17)组成,其特征在于设在车身(1)驾驶室前端的方向盘(3)内轴与连接杆(34)通过调节螺丝(36)固定连接,连接杆(34)与车身(1)相铰接,与后半轴(29)固定连接的转向臂(26)与转向拉杆(27)相铰接,转向拉杆(27)与连接杆(34)通过转向钢绳(10)连接,转向钢绳(10)穿入两端固定在车身(1)上的软管(37)内,使其可以在软管(37)内进行柔性传动;安装在车身(1)前端的驱动轴(18)装有变速主动链轮组(22)、两棘轮(21),左右踏板(19)分别与固定在两棘轮(21)外圈上的连接臂(20)相铰接,设在车身(1)中部的从动轴(30)上设有变速从动链轮组(31),变速主动链轮组(22)与变速从动链轮组(31)之间、从动轴(30)上的大链轮(11)与差速器(17)之间为链连接。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采用了前轮驱动、后轮转向的方式,驱动装置(4)安装在两前轮(16)之间,差速器(17)安装在前轴(33)上,方向盘(3)通过连接杆(34)、转向钢绳(10),拉动左右转向臂(26)带动后半轴(29)控制两后轮(9)的转向。如图4所示,本技术设置了同步装置,驱动轴(18)上两棘轮(21)内侧各安装了左右杠杆(38),杠杆(38)的两端各有一凸出部位(39),两杠杆(38)处于同一平面且为固定连接,左右连接臂(20)及杠杆(38)均安装了回位弹簧(40),回位弹簧(40)与车身(1)为固定连接。本技术还设置了增速装置,增速装置(8)由增速主轴(24)和装在其上面的大齿轮(12)、棘轮(13)、与棘轮(13)外圈固定连接的增速摇杆(7)、中间轴(23)、安装在中间轴(23)上的中间齿轮(14)和中间链轮(15)、设在差速器(17)上的增速棘轮(32)组成,大齿轮(12)与中间齿轮(14)相啮合,中间链轮(15)与增速棘轮(32)之间为链连接。本技术在使用时,当踏下左踏板(19),带动左棘轮(21)内圈和驱动轴(18)一起作单向旋转,当左踏板(19)到达下死点A附近的B点时,连接臂(20)压向杠杆(38)上的凸出部位(39),通过杠杆(38)带离右踏板(19)离开上死点C,使右踏板(19)和右棘轮(21)内圈实现同步旋转,从而顺畅进入做功行程。与此同时,左踏板(19)在接近下死点A时,松开左踏板(19),由于回位弹簧(40)的作用,左踏板(19)回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微型自行轿车,由车身(1)、前后各两个车轮(16)(9)、转向装置(2)、驱动装置(4)、制动装置(35)组成,转向装置(2)又由方向盘(3)、方向盘(3)的内轴、连接杆(34)、转向钢绳(10)、转向拉杆(27)、转向臂(26)组成,驱动装置又由踏板(19)、连接臂(20)、棘轮(21)、驱动轴(18)、变速主动链轮组(22)、变速从动链轮组(31)、差速器(17)组成,其特征在于:设在车身(1)驾驶室前端的方向盘(3)内轴与连接杆(34)通过调节螺丝(36)固定连接,连接杆(34)与车身(1)相铰接,与后半轴(29)固定连接转向臂(26)与转向拉杆(27)相铰接,转向拉杆(27)与连接杆(34)通过转向钢绳(10)连接,转向钢绳(10)穿入两端固定在车身(1)上的软管(37)内,使其可以在软管(37)内进行柔性传动;安装在车身(1)前端的驱动轴(18)装有变速主动链轮组(22)、两棘轮(21),左右踏板(19)分别与固定在两棘轮(21)外圈上的连接臂(20)相铰接,设在车身(1)中部的从动轴(30)上设有变速从动链轮组(31),变速主动链轮组(22)与变速从动链轮组(31)之间、从动轴(30)上的大链轮(11)与差速器(17)之间为链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张向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