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地下层状矿产开采沉陷区地表水土流失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909391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0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地下层状矿产开采沉陷区地表水土流失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开采区地表下沉盆地的高程变化而引起的土体应力分布或变形特征差异,利用地表土体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的水理性质差异,增强土体塑性,降低土体的拉裂,从而达到降低土壤侵蚀过程中由裂隙造成的深度垂直入渗作用,在采矿区地表,通过实施定量喷水的辅助技术调整土体含水率,控制开采沉陷盆地扩展时区的地表裂隙发育程度,进而降低由裂隙优先流作用的水土流失作用程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无需大型机械施工,在矿区环境治理技术方法中属低投入的,治理成本低廉;方法无需对地表土体进行化学改性,不会破坏土体中的微生态环境,适合矿区较脆弱的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土保持
,尤其涉及的是。
技术介绍
地下井工开采是我国矿产资源主要的开采方式之一,此开采方法引起的衍生环境问题不仅包括矿区环境污染,还包括环境破坏。井工开采会导致地面沉陷、地裂缝,而且这两种灾害现象往往是伴生的。在地下采空区随着上部顶板垮落和裂隙的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地表垂向对应位置会形成沉陷区域,沉陷区中间部位沉陷深度较大,边缘区域沉陷较浅,形成沉陷坡地。由于沉陷区地形地貌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地应力也发生了变化。沉陷区坡地在坡底位置由于两侧往中间沉陷,地表土体受到的应力主要为两侧向中间的压应力,沉陷中间区域形成挤压区。由于坡面土体向坡底倾陷,在坡顶位置的土体会受到拉应力,形成拉伸区。坡顶拉张区土体在拉应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连结破坏,土体形成断裂,即形成地表张裂隙,裂隙发育地带很容易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地下潜水位较低的矿区,地表沉陷后地表高程仍高于原来的地下潜水位,不易出现覆水沉陷区域。在此情况下沉陷区域仍然可以作为耕地使用,但耕地在动态沉陷过程中会有很多裂隙发育,当沉陷土体发展成为沉陷区的坡底时才趋于稳定。在裂隙递进发育过程中,裂隙密集的区域土体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是地表的水平方向的水土流失,还会在垂向上形成水土流失,进而影响土壤质量。裂隙发育多的耕作区会产生营养元素的大量迀移或流失,导致土壤肥力流失,持水持肥能力下降。控制和减少沉陷区边缘坡地的裂隙发育,对保持水土和控制土壤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矿区的地表沉陷过程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手段。深部开采导致的地表土体动态沉陷过程并没有相关的人工干预,基本任其自然沉陷。由于不同时期的气象条件差异较大,自然沉陷的过程中的形成的地表张裂隙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流失也相当严重。针对矿区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迫切需要一种技术手段或方法来控制地下矿产开采沉陷区地表水土流失,以保持沉陷区的水土和控制土壤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深部采空区边界线竖直向上投影到地表,在地表形成地表边界线,设定周期来压步距为L,将地表边界线与向外IL等距线之间的范围划为拟拉张区,将地表边界线与向内0.5L等距线之间的范围划为拉张区,将向内0.5L等距线与向内IL等距线之间的范围划为挤压区,将向内IL等距线以内的范围划为稳定区;步骤二、在拟拉张区测定土体的性质,包括对土体含水率MC、塑限WP、液限Wp干密度P和原状土体水分入渗速率k的测定;步骤三、根据步骤二获取的数据计算补水量V = SXV1XH,喷灌时间t = H/k,喷灌流量Q = V/t,其中V1是调节单位体积土壤含水率至液限W#斤需要的水量,H是设定的需要调节含水率的土体的深度,S是拟拉张区的面积S = LXW,W是工作面掘进宽度;步骤四、在拟拉张区上方实施喷灌,补水量、喷灌时间、喷灌流量均由步骤三计算获得。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灌所采用的方法为喷淋或微孔注水。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灌是连续喷灌或间歇喷灌。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喷灌时间t需要与深部工作面掘进速度U和周期来压步距L需要满足关系t ( L/u,确保在动态沉陷拉应力作用破坏土体连结之前土体已经得到改性。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目前在我国矿区沉陷裂隙发育导致的水土流失缺少相关的控制技术手段,本方法为动态沉陷区地表土体裂隙发育造成的水土流失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控制手段,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本方法只需要对动态沉陷区地表土体相关性质的测定后,改变土体的含水率,利用土体本身的膨胀性、塑性、抗拉性等性质实现。方法无需大型机械施工,在矿区环境治理技术方法中属低投入的,治理成本低廉。方法无需对地表土体进行化学改性,不会破坏土体中的微生态环境,适合矿区较脆弱的生态环境。此外,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低潜水位沉陷区,改善地表土体的含水率,能够对矿区地表土体植被保护产生催进作用,抑制扬尘、保护地表土体植物、保持水土、保护土壤质量等附加环境效益明显。该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效益明显,适于大范围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区域划分示意图。图2是自然沉陷过程土体应力分布状态及变形分布二维模型。图3是经本专利技术处理的沉陷过程土体应力分布状态及变形分布二维模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地下井工开采过程中,由于工作面周期来压等因素影响,深部采空区沉陷过程呈现陆续推进的特点。所以地表形成的沉陷区也并不是稳定的,也呈现出动态特征。随着地下煤炭开采工作面的推进,地表沉陷区也在相应位置陆续扩大,即沿着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向前陆续沉陷。因此,沉陷区边缘形成的坡地也会出现“移动”现象,随着陆续往前沉陷,前一阶段形成的坡面和坡顶,会变成下一阶段的坡底,并在前方形成新的坡顶。新的坡顶土体受到拉应力,形成拉伸区又会出现裂隙。前一阶段的坡面和坡顶变成坡底后,原来的拉应力又转变成压应力,之前形成裂隙会在压应力作用下合拢。这种递进的沉陷会使得裂隙陆续向前发育,形成动态的发育过程。上述过程即为动态沉陷区地表裂隙发育的机理。对该过程进行人工干预即可实现一定程度地沉陷区地表水土流失的控制。为控制这种现象,我们提供了,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深部采空区边界线竖直向上投影到地表,在地表形成地表边界线34,设定周期来压步距为L,将地表边界线34与向外IL等距线40之间的范围划为拟拉张区4,将地表边界线34与向内0.5L等距线23之间的范围划为拉张区3,将向内0.5L等距线23与向内IL等距线12之间的范围划为挤压区2,将向内IL等距线12以内的范围划为稳定区I ;步骤二、在拟拉张区4测定土体的性质,包括对土体含水率MC、塑限WP、液限I和干密度P的测定,测定调节单位体积土壤含水率MC至液限I所需要的水量V-另外同时测定原状土体水分入渗速率k,设定需要调节含水率的土体的深度H,根据工作面掘进宽度W统计拟拉张区4的面积S = LXff ;由于自然土体具有一定的胀缩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膨胀或收缩。尤其当土体的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其体积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相关的物理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例如稠度、抗压、抗拉和塑性等性质的改变。自然状态下地表土体的含水率在大部分的气象条件下是比较低的,所以容易产生裂隙的发育。在沉陷区地表坡地形成过程中,结合地下井工开采的工作面掘进位置,在地表确定沉陷发展位置。提前对即将发展成为拉张区3的土体根据其可塑性进行人工加湿,增加地表土体的含水率,土体即会发生膨胀,在抵消部分拉应力的同时,稠度改变,塑性增强,抗拉性具有一定的提升,即可有效降低地表土体裂隙发育的密度和深度,抑制水土流失。但不同地区的地表土体的土质和构造都有一定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地表土的膨胀性存在差异即膨胀率不同。所以根据不同地区地表土体的特征,在沉陷前即需要对即将形成坡地的土体进行相关土体性质的测定。步骤三、根据步骤二获取的数据计算补水量V = SXV1XH,喷灌时间t = H/k,喷灌流量Q = V/t,其中V1是调节单位体积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地下层状矿产开采沉陷区地表水土流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深部采空区边界线竖直向上投影到地表,在地表形成地表边界线,设定周期来压步距为L,将地表边界线与向外1L等距线之间的范围划为拟拉张区,将地表边界线与向内0.5L等距线之间的范围划为拉张区,将向内0.5L等距线与向内1L等距线之间的范围划为挤压区,将向内1L等距线以内的范围划为稳定区;步骤二、在拟拉张区测定土体的性质,包括对土体含水率MC、塑限WP、液限WL、干密度ρ和原状土体水分入渗速率k的测定;步骤三、根据步骤二获取的数据计算补水量V=S×V1×H,喷灌时间t=H/k,喷灌流量Q=V/t,其中V1是调节单位体积土壤含水率至液限WL所需要的水量,H是设定的需要调节含水率的土体的深度,S是拟拉张区的面积S=L×W,W是工作面掘进宽度;步骤四、在拟拉张区上方实施喷灌,补水量、喷灌时间、喷灌流量均由步骤三计算获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家平程方奎宫传刚黄河陈孝杨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