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协力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700 阅读:240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模态协力车,它包括有车架、转向轮、定向轮、第一踩踏件、第二踩踏件、第一车座、第二车座、第一传动单元及第二传动单元,利用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与车架枢接,而可在车架上变换方向并固定,且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指向并连接转向轮,以产生多种不同的骑乘模态,方便骑乘者选择踩踏方向,可自由选择方向操控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多模态协力车,其主要是可于车架上变换第一车座及第二车座的方向,且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是指向并连接转向轮,以供具有多种不同的骑乘模态。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所常见的协力车构造,如中国台湾新型公告第M267160号「协力车结构改良」专利案,其是包括有车架体、前座垫、后座垫、手把、前轮、后轮及传动机构所组成,由于该前座垫及后座垫是固定于车架体上,而且乘坐于前座垫或后座垫上的骑乘者均是共享同一组传动机构,故其无法任意转动前座垫及后座垫,以不同的方向〔即二个骑乘者背向或相向〕进行控制,因此在使用上缺乏变化性及趣味性。又如中国台湾新型公告第M250878号「协力车驱动机构之改良」专利案,其是于协力车车架的前轮及后轮之间设置有一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是包含有数驱动组,每一驱动组分别具有一组枢接于该车架两侧之曲柄,各个曲柄枢接于车架一端分别固接一单向转动构件,各该单向转动构件与后轮的齿盘间分别以链条连结传动,以供各使用者可以同向踩踏共同带动后轮前进,这种构造仅能单向带动后轮前进,并无法任意改变转向踩踏,故同样缺少了变化性及趣味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种不同的骑乘模态、方便骑乘者选择踩踏方向、可自由选择方向操控者的多模态协力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模态协力车,包括有车架,包括有相连接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转向轮,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定向轮,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第一踩踏件,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第二踩踏件,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第一传动单元,连接第一踩踏件与定向轮; 第二传动单元,连接第二踩踏件与定向轮;第一车座,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包括有一第一座垫及第一把手;第二车座,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包括有一第二座垫及第二把手;所述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可变换方向的连接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且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指向并连接转向轮。所述第一部位上设有第一固定端及第一接合端,其中第一接合端连动转向轮,又第一把手底部设有第一连结部,第一把手通过第一连结部连接于第一固定端或第一接合端。所述第二部位上设有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接合端,又第二把手底部设有第二连结部,第二把手通过第二连结部连接于第二固定端或第二接合端。所述第二接合端设有连杆,又第一部位分别设有控制端及固接端,连杆与控制端或固接端连接,该控制端连动转向轮。所述定向轮上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设有活动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惰轮,并设有直接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或通过第一惰轮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连接至第一踩踏件,第一从动齿轮上绕设有第一链条以连接至定向轮的第一齿轮。所述定向轮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传动单元设有活动的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惰轮,并设有直接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或通过第二惰轮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连接至第二踩踏件,第二从动齿轮上绕设有第二链条以连接至定向轮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车座枢接于车架的第一部位,第二车座枢接于车架的第二部位。本专利技术具有下列功效1、本专利技术可供二个骑乘者选择同向(向前)、背向或相向等多种模态骑乘,可增添其变化性及趣味性。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传动单元及第二传动单元,是可配合骑乘者不同的乘坐方向及踩踏方向,而选择不同的啮合传动方式,以方便骑乘者视自己需要进行选择。3、本专利技术也可根据二位骑乘者不同的骑乘模态,而自行选择由第一位骑乘者或第二位骑乘者进行操控转向轮进行转向。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为同向〔向前〕模态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为背向模态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为相向模态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连杆连接于固接端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连杆连接于控制端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定向轮同轴并列设有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示1、车架 11、第一部位12、第二部位13、第一固定端14、第一接合端 15、第二固定端16、第二接合端 17、连杆18、控制端 19、固接端2、转向轮 3、定向轮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4、第一踩踏件 5、第二踩踏件6、第一车座 61、第一座垫62、第一把手63、第一连结部7、第二车座 71、第二座垫72、第二把手73、第二连结部8、第一传动单元 81、第一主动齿轮82、第一从动齿轮83、第一惰轮84、第一链条9、第二传动单元91、第二主动齿轮92、第二从动齿轮93、第二惰轮94、第二链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有车架1、转向轮2、定向轮3、第一踩踏件4、第二踩踏件5、第一车座6、第二车座7、第一传动单元8及第二传动单元9,其中车架1,设有前、后方相连接的第一部位11与第二部位12,第一部位11上设有第一固定端13及第一接合端14,第二部位12上设有第二固定端15及第二接合端16,第二接合端16顶部连设有连杆17(如图4所示),第一部位11前方位置处分别设有控制端18及固接端19,并可分别活动选择与连杆17连接。转向轮2,设置于车架1的第一部位11,与第一接合端14连接,并受到其连动,转向轮2另外受到控制端18的连动。定向轮3,设置于车架1的第二部位12,其中该定向轮3同轴并列设有第一齿轮31及第二齿轮32(如图6所示)。第一踩踏件4,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1的第一部位11。第二踩踏件5,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1的第二部位12。第一车座6,设置于车架1的第一部位11(本实施例是采用枢接方式),可指向并连接转向轮2,该第一车座6设有第一座垫61及第一把手62,第一把手62底部设有第一连结部63,以供该第一把手62活动选择连结于第一固定端13或第一接合端14,第一接合端14与转向轮2连动。第二车座7,设置于车架1的第二部位12(本实施例是采用枢接方式),可指向并连接转向轮2,该第二车座7设有第二座垫71及第二把手72,又第二把手72底设有第二连结部73,以供该第二把手72活动选择连结于第二固定端15或第二接合端16,第二接合端16可通过连杆17和控制端18与转向轮2连动。第一传动单元8,连接第一踩踏件4与定向轮3,该第一传动单元8设有活动的第一主动齿轮81及第一惰轮83,以选择与第一从动齿轮82啮合,其中该第一主动齿轮81连接至第一踩踏件4,第一从动齿轮82上绕设有第一链条84以连接至定向轮3的第一齿轮31。第二传动单元9,连接第二踩踏件5与定向轮3,该第二传动单元9设有活动的第二主动齿轮91及第二惰轮93,以选择与第二从动齿轮92啮合,其中该第二主动齿轮91连接至第二踩踏件5,第二从动齿轮92上绕设有第二链条94以连接至定向轮3的第二齿轮32。使用时,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骑乘模态,当第一骑乘者欲与第二骑乘者分别同向〔向前〕乘坐于第一车座6与第二车座7上时,使该第一车座6与第二车座7以同一直线朝向车架1的前方,则第一把手62的第一连结部63与第二把手72的第二连结部73则分别连结于第一部位11的第一接合端14与第二部位12的第二接合端16上,而连杆17则连接于固接端19(如图4所示),第一传动单元8及第二传动单元9的第一主动齿轮81及第二主动齿轮91分别啮合于第一惰轮83及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模态协力车,包括有:车架,包括有相连接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转向轮,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定向轮,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第一踩踏件,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第二踩踏件,可枢转地设置于车架的 第二部位;第一传动单元,连接第一踩踏件与定向轮;第二传动单元,连接第二踩踏件与定向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车座,设置于车架的第一部位,包括有一第一座垫及第一把手;第二车座,设置于车架的第二部位,包括 有一第二座垫及第二把手;所述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可变换方向的连接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且第一车座与第二车座中至少其一指向并连接转向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岗
申请(专利权)人:远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联通互联网数据中心] 2014年12月05日 23:18
    模态是结构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被解耦合为N个正交的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对应系统的N个模态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