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以及车胎降温系统、方法,该车胎降温方法包括:布置具有进气口(11)并指向车胎(4)的导流管路(5),气流进入导流管路(5)后产生文丘里效应以将与所述导流管路(5)连通的水源(33)中的水抽吸到所述导流管路(5)。所述车胎降温系统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并所述车辆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胎降温系统。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应用文丘里效应的构思,以利用气流吸入水份,从而使得气流生成低温湿润的特性,并且所吸入水量较少,既能够实现对车胎的降温,又不会造成车胎积水而影响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以及车胎降温系统、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车胎降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胎降温方法、实现该方法的车胎降温系统和使用该车胎降温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以及车辆技术的不断提高,车辆在路面上行驶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高,这使得车辆高速行驶在高速公速路面上时,由于车轮的滚动速度加快,轮胎温度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温度,尤其是在夏季行车时,车胎的温度会越来越高,从而引起车胎爆胎、甚至车胎自燃等事故,这种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其中针对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特别设计了新型的高速耐高温轮胎,但是其成本过高,使得其应用性不强。另外,由于车胎行驶过程中不能积水,否则容易打滑,因此不宜采用洒水方式进行降温。因此,如何针对车胎如何进行降温的课题研究在本领域内具有较高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胎降温方法,该车胎降温方法构思巧妙在车胎不积水的同时实现降温,安全性高实用性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胎降温系统,该车胎降温系统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胎降温方法,并且结构巧妙实用性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胎降温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胎降温系统,包括导流管路和与该导流管路连通的供水单元,所述导流管路具有与气源连通的进气口和指向车胎的喷气口,其中所述导流管路具有文丘里管结构以将所述供水单元中的水吸入所述导流管路中。优选地,所述进气口向前开设,所述气源为大气环境。优选地,所述导流管路的所述文丘里管结构包括相邻布置的收缩段和扩张段,所述收缩段与所述进气口连通并朝向所述扩张段收缩口径且具有出气口,所述扩张段具有与该出气口连通的入气口并从该入气口扩张口径且与所述喷气口连通,其中,所述供水单元包括形成在所述扩张段的管壁上的出水口,该出水口布置在所述入气口处。优选地,所述入气口的口径大于所述出气口的口径。优选地,所述收缩段包括相邻布置的集气管段和插入管段,所述集气管段具有所述进气口,所述插入管段具有所述出气口,其中所述扩张段连接在所述集气管段的端部并套设在所述插入管段外。优选地,所述集气管段形成为喇叭型管状结构,所述插入管段形成为与该喇叭形管状结构首尾相接的圆锥型管状结构。优选地,所述导流管路的端部设置有引导气体朝向所述车胎喷出的导气罩,该导气罩围绕所述喷气口布置并朝向所述车胎延伸。优选地,所述车胎降温系统还包括根据所述车胎的转速和/或温度控制所述供水单元中的水是否进入所述导流管路中的控制装置。优选地,所述供水单元包括水源以及连通该水源和所述出水口的供水管路,并且所述供水管路上设置有阀门以及根据所述车胎的转速和/或温度控制该阀门开闭的控制装置。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相互电连接的检测器和控制器,所述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胎的转速和/或温度并反馈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阀门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胎降温方法,所述车胎降温方法包括:布置具有进气口并指向车胎的导流管路,气流进入导流管路后产生文丘里效应以将与所述导流管路连通的水源中的水抽吸到所述导流管路中。优选地,将进气口向前开设,在车辆向前行驶的过程中,大气环境中的空气从前方进入所述导流管路以形成所述气流。优选地,所述车胎降温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车胎的转速和/或温度控制是否允许所述水源中的水进入所述导流管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胎降温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考虑到车胎不能积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将文丘里效应应用到解决本技术问题中来,其中,通过导流管路的文丘里效应所吸入的水较少,并且能够在和高速气流混合中迅速汽化而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得在喷气口所喷出的高速气体具有低温湿润的雾化气体特性,这样能够在不使得车胎积水的前提下实现车胎降温的目的,从而防止车辆爆胎或自燃,并且少量水份不会造成车胎积水而影响行车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胎降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车胎降温系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收缩段2扩张段3供水单元4车胎5导流管路11进气口12出气口21喷气口22入气口23导流罩31供水管路32出水口33水源34阀门35控制装置36检测器37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通常是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在正常行驶状态下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1所示的图面方向,其中的“前”为左侧方向,“后”为右侧方向。另外,本专利技术所利用的“文丘里效应”是指:当风吹过阻挡物时,在阻挡物的背风面附近气压相对较低,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其又称为“产生虹吸压力效应”。实现这样效应的管状结构被称为“文丘里管”或“文氏管”。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胎降温并保证安全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在于通过应用文丘里效应,以利用高速气流吸入水份,从而实现水量的控制。因此,既能够实现对车胎的降温,又不会造成车胎积水而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车胎降温方法包括:布置具有进气口11并指向车胎4的导流管路5,气流进入导流管路5后产生文丘里效应以将与导流管路5连通的水源33中的水抽吸到导流管路5中,并喷向车胎。相应地,如图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胎降温系统包括导流管路5和与该导流管路5连通供水单元3,导流管路5具有与气源连通的进气口11和指向车胎4的喷气口21,其中导流管路5具有文丘里管结构以将供水单元3中的水吸入导流管路5中。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了车胎降温又不能积水的问题,创造性地将文丘里效应应用到本技术问题中,其中,通过导流管路5的文丘里效应所吸入的水较少,并且水份能够在和高速气流混合中迅速汽化而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得在喷气口所喷出的高速气体具有低温湿润的雾化气体特性,这样,能够在不使得车胎积水的前提下起到车胎降温的目的,从而防止车辆爆胎或自燃,并且少量水份不会造成车胎积水而影响行车安全性。其中,上述气源可以为各种能够形成气流的形式,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进气口11向前开设并与大气环境连通,即此时气源为大气环境,因此在车辆向前行驶过程中,大气环境中的空气通过进气口后进入导流管路5而形成气流,从而在导流管路5内发生文丘里效应。这种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由于车胎的气温通常和其车辆速度成正比,车速越快所需要的降温效果越大,本专利技术利用了导流管路5中的气体流速同样与车辆速度成正比这一因素,在车胎降温效果和车速之间建立了动态控制关系,当车速越快时,导流管路中的气体流速越大所吸入的水份也将越多,从而增大了车胎降温的效果。反之,则无需吸入过多水份。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车胎降温方法、系统和使用该系统的车辆通过成本较低的结构解决了车胎降温的问题,并且兼具了实用性和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构思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例如气源还可以为汽车的尾气管或其他能够产生气流的装置,另外文丘里管结构的具体构成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胎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车胎降温系统包括导流管路(5)和与该导流管路(5)连通的供水单元(3),所述导流管路(5)具有与气源连通的进气口(11)和指向车胎(4)的喷气口(21),其中所述导流管路(5)具有文丘里管结构以将所述供水单元(3)中的水吸入所述导流管路(5)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胎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车胎降温系统包括导流管路(5)和与该导流管路(5)连通的供水单元(3),所述导流管路(5)具有与气源连通的进气口(11)和指向车胎(4)的喷气口(21),其中所述导流管路(5)具有文丘里管结构以将所述供水单元(3)中的水吸入所述导流管路(5)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胎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11)向前开设,所述气源为大气环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胎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路(5)的所述文丘里管结构包括相邻布置的收缩段(1)和扩张段(2),所述收缩段(1)与所述进气口(11)连通并朝向所述扩张段(2)收缩口径且具有出气口(12),所述扩张段(2)具有与该出气口(12)连通的入气口(22)并从该入气口(22)扩张口径且与所述喷气口(21)连通,其中,所述供水单元(3)包括形成在所述扩张段(2)的管壁上的出水口(32),该出水口(32)布置在所述入气口(22)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胎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气口(22)的口径大于所述出气口(12)的口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胎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1)包括相邻布置的集气管段(13)和插入管段(14),所述集气管段(13)具有所述进气口(11),所述插入管段(14)具有所述出气口(12),其中所述扩张段(2)连接在所述集气管段(13)的端部并套设在所述插入管段(14)外。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胎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管段(13)形成为喇叭型管状结构,所述插入管段(14)形成为与该喇叭形管状结构首尾相接的圆锥型管状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胎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路(5)的端部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苟泽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