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关节结构,其包括:一第一管件,一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一左内臂及一右内臂,左内臂具有一左弧孔、一前插孔及一后插孔,右内臂具有一对应的右弧孔;一第二管件,一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一左外臂及一右外臂,左、右外臂与左、右内臂枢接,左外臂具有一左穿孔以及一贯通孔,右外臂具有一与左穿孔对应的右穿孔;一移动杆,穿设于第一、第二管件的左、右弧孔及左、右穿孔;一锁固件,设于移动杆一端并位于第二管件的右外臂外侧;一扳手片,枢设于移动杆的另一端并位于第二管件的左外臂外侧;一定位件,套设于移动杆,定位件具有一卡榫,可选择插设于第一管件左内臂的前、后插孔;一弹性件,抵顶于锁固件及定位件之间。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确实地将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保持在固定位置。(*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折叠式自行车有关,特别是指折叠式自行车上的一种具有定位 功能的关节结构。技术背景习知的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关节结构,如中国公告号第572005号新型专利所 揭示的关节结构,其包含有一结合座、 一插制部及一第一快拆结构,结合座设于 一前叉管顶端,并具有一插制槽及一定位杆,插制部设于一把手立管底端,并容 置于插制槽内,插制部具有一卡制槽及一长孔,卡制槽供结合座的定位杆插设, 第一快拆结构包含有一轴杆、 一抵压片及一扳手片,轴杆贯穿结合座并穿设于插 制部的长孔,抵压片及扳手片分别设于轴杆两端。由此,当要收折把手立管时, 使用者需先扳动扳手片,以解除第一快拆结构的锁制状态,再向上拉动把手立管, 使结合座的定位杆脱离插制部的卡制槽,即可转动把手立管进行收折。然而,当第一快拆结构呈锁制状态时,结合座及插制部其实仅利用两者间的 夹制力结合在一起,两者并未相互定位,故容易因外界晃动而使两者产生相对移 动或转动,除会增加使用者骑乘的危险性之外,也容易导致组件磨损。因此,如 何改变关节结构的构造,以便更确实地将该关节结构两侧的组件保持在固定位置, 已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关 节结构,其可更确实地将两侧的组件维持在固定位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关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管件,其一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一左内臂及一右内臂,所 述左内臂具有一左弧孔、 一前插孔及一后插孔,所述右内臂具有一与所述左内臂 的左弧孔的位置对应的右弧孔; 一第二管件,其一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一左外臂及 一右外臂,所述左、右外臂为通过一枢轴与所述第一管件的左、右内臂枢接,所 述左外臂具有一左穿孔以及一贯通孔,所述右外臂具有一右穿孔与所述左穿孔的 位置对应; 一移动杆,穿设于所述第一管件的左、右弧孔及所述第二管件的左、 右穿孔; 一锁固件,设于所述移动杆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二管件的右外臂外侧;一扳手片,为通过一转轴枢设于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二管件的左外臂 外侧,所述转轴为偏心地设于所述扳手片一端; 一定位件,套设于所述移动杆并 分别与所述扳手片的弧面及所述第二管件的左外臂抵接,所述定位件具有一卡榫 容设于所述第二管件左外臂的贯通孔,且为可选择地插设于所述第一管件左内臂 的前、后插孔; 一弹性件,抵顶于所述锁固件及所述定位件之间。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件为通过二内接环及二外接环与所 述锁固件及所述定位件抵接,所述二外接环套设所述移动杆,且容置于所述第一 管件的左、右弧孔与所述第二管件的左、右穿孔内,所述二外接环还分别与所述 锁固件及所述定位件抵接,所述二内接环套设所述移动杆,且位于所述二外接环 与所述弹性件之间。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件左内臂的前、后插孔分别位于所述左弧孔的两端与所述枢轴之间。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管件左外臂的贯通孔为一长形孔。 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件左内臂的前、后插孔各为一长形孔。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件左内臂设有一前凸柱及一后凸 柱,所述第二管件左外臂具有一抵顶部位于所述前、后凸柱之间。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件右内臂设有一前凸柱及一后凸 柱,所述第二管件右外臂具有一抵顶部设于所述前、后凸柱之间。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件及所述第二管件分别为所述自 行车的前叉及把手立管。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件及所述第二管件分别为所述自 行车的后叉及座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由于定位件的卡榫同时穿设于左外臂的贯通 孔及左内臂的前插孔之中,因此能够确实地将第一、第二管件维持在固定位置, 提高使用者骑乘的安全性,克服了现有折叠式自行车关节结构的不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应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中4-4剖线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第二管件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收折过程示意图一; 图7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收折过程示意图二; 图8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收折过程示意图三; 图9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io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收折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说明如下。如图1 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 关节结构10装设于一折叠式自行车12,包含有一第一管件20、 一第二管件30、 一移动杆40、 一锁固件42、 一扳手片44、 一定位件46及一弹性件48,其中,第 一管件20及第二管件30分别为折叠式自行车12的前叉20及把手立管30,折叠 式自行车12除关节结构IO外,还包含有一上管121、 一前轮122、 一后轮123、 一握把124及另一关节结构60。如图2 图5所示,第一管件20通过一枢轴36与第二管件30枢接,其一端 设有相互平行的一左内臂22及一右内臂24,左内臂22具有一左弧孔221、 一前 插孔223、 一后插孔225、 一前凸柱227以及一后凸柱229,前、后插孔223、 225 均为长形孔,并设于左弧孔221两端与枢轴36之间,前、后凸柱227、 229设于 左弧孔221的另侧,右内臂24具有一右弧孔241、 一前凸柱247及一后凸柱249, 右弧孔241、前凸柱247及后凸柱249的形状位置均分别与左内臂22的左弧孔221、 前凸柱227及后凸柱229对应。第二管件30的一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一左外臂32及一右外臂34,左、右外臂 32、 34为通过枢轴36与第一管件20的左、右内臂22、 24枢接,左外臂32具有 一左穿孔321以及一贯通孔323,贯通孔323为一长形孔并具有一长轴324,右外 臂34具有一右穿孔341与左穿孔321的位置对应,此外,左、右外臂32、 34的 末端各形成一抵顶部325、 345,左外臂32的抵顶部325位于左内臂22的前、后 凸柱227、 229之间,右外臂34的抵顶部345位于右内臂24的前、后凸柱247、 249之间。移动杆40穿设于第一管件20的左、右弧孔221、 241及第二管件30的左、 右穿孔321、 341,由此,当第二管件30以枢轴36为轴心转动时,移动杆40沿第 一管件20的左、右弧孔221、 241移动,移动杆40在接近右外臂34的一端设有 外螺纹401。锁固件42设于移动杆40—端,并位于第二管件30的右外臂34外侧,锁固 件42具有一螺孔421,可与移动杆40啮合。扳手片44为通过一转轴441枢设于移动杆40的另一端,并位于第二管件30 的左外臂32外侧,转轴441偏心地设于扳手片44一端,且其轴向与移动杆40垂 直,扳手片44外侧形成有一弧面443环绕转轴441。定位件46套设于移动杆40,且抵顶于扳手片44与第二管件30的左外臂32 之间,定位件46内侧设有一卡榫461,外侧则设有一凹面463以可与扳手片44 的弧面445贴接。其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关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管件,其一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一左内臂及一右内臂,所述左内臂具有一左弧孔、一前插孔及一后插孔,所述右内臂具有一与所述左内臂的左弧孔的位置对应的右弧孔; 一第二管件,其一端设有相互平行的一左外臂及一右外臂,所述左、右外臂为通过一枢轴与所述第一管件的左、右内臂枢接,所述左外臂具有一左穿孔以及一贯通孔,所述右外臂具有一右穿孔与所述左穿孔的位置对应; 一移动杆,穿设于所述第一管件的左、右弧孔及所述第二管件的左、右穿孔; 一锁固件,设于所述移动杆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二管件的右外臂外侧; 一扳手片,为通过一转轴枢设于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二管件的左外臂外侧,所述转轴为偏心地设于所述扳手片一端; 一定位件,套设于所述移动杆并分别与所述扳手片的弧面及所述第二管件的左外臂抵接,所述定位件具有一卡榫容设于所述第二管件左外臂的贯通孔,且为可选择地插设于所述第一管件左内臂的前、后插孔; 一弹性件,抵顶于所述锁固件及所述定位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明,
申请(专利权)人:黄国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