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钦河专利>正文

自行车车架及前叉管结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661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及前叉管结构,尤指用于自行车车架连接各管体的接合结构,其主要由一直管本体靠两端位置斜叉设置两接头,并于接头内套装有一锥形体、一迫紧管及一调节螺栓等,以调节螺栓穿过锥形体、迫紧管螺固,藉由调整调节螺栓螺接长度使锥形体产生移位,并由锥形体位移而压迫迫紧管管口的迫紧片,自行车管体被紧固于迫紧管与接头内壁间,其结合稳固安全。(*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及前叉管结合结构。长久以来自行车从早期作为代步工具,而后被机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取代,而到近几年来随着环保问题及休闲生活受到重视,使得无污染又可促进身体健康的自行车再度赢得人们的青睐,更由代步工具扩展到休闲功能,而现有的自行车不论在外观或材料使用上都有突破性的发展。一般自行车车体材料多为铁金属或轻巧的铅合金及碳纤维,而车架及前叉管管体与接头的接合方式大致有二一种是以铜焊焊合方式,另一种则是以粘着剂粘合,其中铜焊焊合方式适用于铁金属车体;而由于休闲生活的需要,主要是对行车方便及对行车速度的要求,笨重而耗力的铁金属车体渐为轻质的铝合金及碳维材料的车体所取代,但因铝合金及碳纤维材料无法焊接,故需以粘着剂粘合;但以粘着剂粘合的结构,常因车体长期受到颠簸震荡及雨水冲淋的缘故,使粘着剂产生硬化而有松脱的情形发生,对使用者来说,此一结构的松脱情形实在是相当危险,并且缩短了车体的使用寿命。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架及前叉管的结合结构,以提高自行车管体间的接合强度,确保自行车的使用安全。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要是由接头、锥形体,迫紧管及一调节螺栓所组成,锥形体、迫紧管及调节螺栓皆套设于接头内,并将车架管置于接头内壁及迫紧管间,藉由调整调节螺栓的螺接长度,使锥形体产生位移,使锥形体的凸条压迫迫紧管,而后迫紧管管体再迫紧车架管体,以获得一较佳的接合强度。以下结合本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组合平面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构成车架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组合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组合剖视图。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其主要由一直管本体1靠两端位置分设一等长而不同斜向插入的接头10,另配合一锥形体2、迫紧管3及一调节螺栓4共同组成,而依组装迫紧的需要于锥形体2周缘设有数道凸条22,中央设一贯穿孔21供调节螺栓4穿过。迫紧管3为一单向开口且于一端设有螺孔31的圆筒体,于开口端设有数道约占总长1/3的长槽32,使整个开口端分设成数个迫紧片33而具有向外扩张的弹性。请再配合参阅图2所示,将锥形体2、迫紧管3、调节螺栓4皆套装于接头10内部,调节螺栓4穿过锥形体2的贯穿孔21与迫紧管3底端的螺孔31螺合,而将自行车车架管体5置于接头10内壁与迫紧管3间,该车架管体5端头亦设有数道与迫紧管3管面长槽32相对应的长槽51;当转动调节螺栓4时,螺栓头底面的抵接面41将压迫锥形体2,使锥形体2产生位移,而位于锥形体2周缘的凸条22恰可卡紧于迫紧管3的迫紧片33上,使压紧插装于接头10内壁与迫紧管3间的管体5的迫紧片52而达到锁固定位的目的;而当自行车行走于颠簸路面时,管体5可能受到来自地面的顶推力量,配合车架的架设组装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分力,其结构大致如图3所示,将使管体5受到向上推挤的力量,而该力量恰可促使管体5更加牢固地与接头10结合,不会有松脱的危险。另如图4、5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将接头10′的端头部份设成具有外管101及内管12的结构,其间即形成一接合槽13,而于内管12端部设有数道长槽121使管口部份形成数片具有弹性的迫紧片122,另于内管12根部设成为一封闭端面14,底端中央设有一圆孔141供调节螺栓4穿装螺入,配合一锥形体20周缘所设数道凸条22及中央贯穿螺孔23于组装时,调节螺栓4可穿过接头10′内管12底端面14的圆孔141,而与锥形体20的中央螺孔23螺合,将自行车架管体5插置于接头10′的外、内管101、12间的接合槽13中;另依本体1上、下两端所设接头10′的斜叉方向,于接头10′的轴线中心延伸到本体1的管面对应处,各设留一对应的穿孔11,主要供扳手6插入锁装调整螺栓,藉由转动调节螺栓4时,锥形体20将产生位移,而使周缘凸条22压迫接头10′的内管12的迫紧片121扩张,夹固插入接合槽13的管体5定位。而本技术的接头与车架管体5的插接方式,亦可设成如图6、7所示的实施例3,将接头10″伸出的部份,设成具有阶级状的不同直径的管面,并于外侧端较小的管面15上,靠管口位置处等分设有数道长槽151,使整个外端侧的管面分成数片具有弹性的迫紧片152;接头10″根部设成一封闭端面17,其中央设一圆孔171供调节螺栓4穿装螺入;于伸出一端的管口内置入一迫紧用的锥形体20,并由本体1上相对于接头10″轴线位置的管面上所设的穿孔11,锁装调整螺栓4;当车架体5插接于接头10″时,直接抵到阶级16处,使管体5与接头10″的组接面平整美观,而藉由调整螺栓4的锁合调整,使锥形体20经调整螺栓4的转动螺紧,形成一向本体1一端的位移,而藉由由锥形体20的锥形设计,于位移时将因锥形体20的锥度向外迫紧挤压,使接头10″管口端由长槽151分开的迫紧片152外张,直接迫紧于管体5的内壁面,达到锁固定车架管体5的目的。以本技术利用锥形体的锥斜度与螺合位移的定位组装方式,远较习用的以粘着剂粘合的固定方式安全稳固,而配合接头的叉向设计,可有效地配合自行车管体受力的方向,充分运用管体所受上推分力而加强紧固的功效而不会有松脱的危险,故本技术实为一新颖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结合结构。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车架及前叉管结合结构,主要由接头、锥形体、迫紧管及调节螺栓所组成,其特征在于A.锥形体周缘设有数道凸条,而中央有一贯穿孔;B.迫紧管为一单向开口状圆筒,底端设一螺孔,而于开口端设有数道长槽,使管口分成数片具有弹性的迫紧片;C.调节螺栓穿过锥形体贯穿孔与迫紧管底端的螺孔螺合,自行车管体置于接头内壁及迫紧管间,转动调节螺栓即压迫锥形体产生位移,藉锥形体周缘的凸条压挤迫紧管的迫紧片,将自行车管体迫紧于迫紧管与接头内壁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及前叉管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锥形体中央可设为贯穿螺孔,而接头于端头部份可设成外、内管状,内外管间形成一接合槽,并于内管端部设数道长槽,使管口形成数片具有弹性的迫紧片,而内管根部设为封闭端面,其中央设一圆孔供调节螺栓穿设;自行车管体置于接头内、外管的接合槽中,利用转动调节螺栓使锥形体压迫内管口的迫紧片夹固自行车管体。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车架及前叉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头亦可设成阶级管状,而于接头外端直较小的管口开设数道长槽,使管口形成有数迫紧片,接头内再以锥形体挤压,车架管体直接插接于接头外缘而使组接后管面平整。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及前叉管结构,尤指用于自行车车架连接各管体的接合结构,其主要由一直管本体靠两端位置斜叉设置两接头,并于接头内套装有一锥形体、一迫紧管及一调节螺栓等,以调节螺栓穿过锥形体、迫紧管螺固,藉由调整调节螺栓螺接长度使锥形体产生移位,并由锥形体位移而压迫迫紧管管口的迫紧片,自行车管体被紧固于迫紧管与接头内壁间,其结合稳固安全。文档编号B62K19/28GK2098448SQ91205619公开日1992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1991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1991年4月11日专利技术者谢钦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车架及前叉管结合结构,主要由接头、锥形体、迫紧管及调节螺栓所组成,其特征在于:A.锥形体周缘设有数道凸条,而中央有一贯穿孔;B.迫紧管为一单向开口状圆筒,底端设一螺孔,而于开口端设有数道长槽,使管口分成数片具有弹性的迫紧片 ;C.调节螺栓穿过锥形体贯穿孔与迫紧管底端的螺孔螺合,自行车管体置于接头内壁及迫紧管间,转动调节螺栓即压迫锥形体产生位移,藉锥形体周缘的凸条压挤迫紧管的迫紧片,将自行车管体迫紧于迫紧管与接头内壁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钦河
申请(专利权)人:谢钦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