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96508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8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它解决了现有豇豆热烫时锅体加热效果差等问题。包括呈圆筒状的外筒状体,外筒状体内插设有内筒状体,且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之间形成环形加热腔,外筒状体下端与内筒状体下端通过环形封板固定相连,且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之间设有具有若干通孔的环形隔板,环形隔板下方设有位于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之间的环形加热圈,外筒状体周向内侧设有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一螺旋导热条,内筒状体周向外侧设有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二螺旋导热条,且第一螺旋导热条与第二螺旋导热条相互对应设置。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加热效果好,各个部位受热均匀,热量散失少,热烫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产品加工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
技术介绍
干豆角,又叫脱水豆角,通常选用长豇豆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煮熟后再晾晒干或者烘干而成,因其具有较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在干豆角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先对长豇豆进行热烫使长豇豆变成柔软才能进行下一步烘干。常见的豇豆的热烫一般是将很多豇豆直接投入普通的锅中煮制后捞出,但是普通的锅体在豇豆热烫过程中存在着:热烫效果差,各部位受热不均匀,易发生豇豆缠绕在一起的情况,这就使得后期的分离极为不便。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焯水架,本技术包括锅体、焯水架体、卡紧外沿、进水通孔;在焯水架体顶部设置卡紧外沿,卡紧外沿弧线与锅体顶部弧线一致,焯水架外表面覆盖若干进水通孔。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豇豆热烫效果差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稳定性差,各部位受热不均匀,易发生豇豆缠绕在一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各部位受热均匀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包括呈圆筒状的外筒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状体内插设有内筒状体,且所述的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之间形成环形加热腔,所述的外筒状体下端与内筒状体下端通过环形封板固定相连,且所述的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之间设有位于环形加热腔下方的且具有若干通孔的环形隔板,所述的环形隔板下方设有位于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之间的环形加热圈,所述的外筒状体周向内侧设有自上向下设置且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一螺旋导热条,所述的内筒状体周向外侧设有自上向下设置且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二螺旋导热条,且所述的第一螺旋导热条与第二螺旋导热条相互对应设置。该结构中,通过将豇豆挂设在环形加热腔内,通过第一螺旋导热条与第二螺旋导热条使得环绕加热腔内各个位置受热均匀。在上述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中,所述的环形隔板与环形加热圈之间设有导热结构。在上述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中,所述的导热结构包括均设置在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之间的第一环形导热环与第二环形导热环,所述的环形加热圈位于第一环形导热环的周向内侧与第二环形导热环周向外侧之间,所述的第一环形导热环的周向外侧倾斜向上延伸至外筒状体与环形隔板周向外侧之间,所述的第二环形导热环周向内侧倾斜向上延伸至内筒状体与环形隔板周向内侧之间。显然,该结构使得热量散失少,热量能更快地向上传递。在上述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中,所述的环形加热圈固定设置在环形封板上。在上述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中,所述的外筒状体周向外侧设有保温层。在上述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中,所述的第一螺旋导热条的螺旋方向与第二螺旋导热条的螺旋方向相同。在上述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中,所述的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同心设置。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加热效果好,各个部位受热均匀,热量散失少,热烫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外筒状体5、第一螺旋导热条51、第一环形导热环52、保温层53、内筒状体6、第二螺旋导热条61、第二环形导热环62、环形加热腔7、环形封板8、环形隔板9、通孔91、环形加热圈9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包括呈圆筒状的外筒状体5,外筒状体5内插设有内筒状体6,且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形成环形加热腔7,外筒状体5下端与内筒状体6下端通过环形封板8固定相连,且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设有位于环形加热腔7下方的且具有若干通孔91的环形隔板9,环形隔板9下方设有位于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的环形加热圈92,外筒状体5周向内侧设有自上向下设置且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一螺旋导热条51,内筒状体6周向外侧设有自上向下设置且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二螺旋导热条61,且第一螺旋导热条51与第二螺旋导热条61相互对应设置,通过将豇豆挂设在环形加热腔7内,通过第一螺旋导热条51与第二螺旋导热条61使得环绕加热腔7内各个位置受热均匀。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环形隔板9与环形加热圈92之间设有导热结构。其中,这里的导热结构包括均设置在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的第一环形导热环52与第二环形导热环62,环形加热圈92位于第一环形导热环52的周向内侧与第二环形导热环62周向外侧之间,第一环形导热环52的周向外侧倾斜向上延伸至外筒状体5与环形隔板9周向外侧之间,第二环形导热环62周向内侧倾斜向上延伸至内筒状体6与环形隔板9周向内侧之间,使得热量散失少,热量能更快地向上传递。进一步地,这里的环形加热圈92固定设置在环形封板8上。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外筒状体5周向外侧设有保温层53。其中,这里的第一螺旋导热条51的螺旋方向与第二螺旋导热条61的螺旋方向相同。其中,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同心设置。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外筒状体5、第一螺旋导热条51、第一环形导热环52、保温层53、内筒状体6、第二螺旋导热条61、第二环形导热环62、环形加热腔7、环形封板8、环形隔板9、通孔91、环形加热圈9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主权项】1.一种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包括呈圆筒状的外筒状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状体(5)内插设有内筒状体(6),且所述的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形成环形加热腔(7),所述的外筒状体(5)下端与内筒状体¢)下端通过环形封板(8)固定相连,且所述的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设有位于环形加热腔(7)下方的且具有若干通孔(91)的环形隔板(9),所述的环形隔板(9)下方设有位于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的环形加热圈(92),所述的外筒状体(5)周向内侧设有自上向下设置且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一螺旋导热条(51),所述的内筒状体(6)周向外侧设有自上向下设置且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二螺旋导热条(61),且所述的第一螺旋导热条(51)与第二螺旋导热条¢1)相互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隔板(9)与环形加热圈(92)之间设有导热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结构包括均设置在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的第一环形导热环(52)与第二环形导热环(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干豆角加工的豇豆热烫装置的加热锅体,包括呈圆筒状的外筒状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状体(5)内插设有内筒状体(6),且所述的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形成环形加热腔(7),所述的外筒状体(5)下端与内筒状体(6)下端通过环形封板(8)固定相连,且所述的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设有位于环形加热腔(7)下方的且具有若干通孔(91)的环形隔板(9),所述的环形隔板(9)下方设有位于外筒状体(5)与内筒状体(6)之间的环形加热圈(92),所述的外筒状体(5)周向内侧设有自上向下设置且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一螺旋导热条(51),所述的内筒状体(6)周向外侧设有自上向下设置且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二螺旋导热条(61),且所述的第一螺旋导热条(51)与第二螺旋导热条(61)相互对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宝忠
申请(专利权)人:德清县鑫宝蔬果专业合作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