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米及纳米干粉颗粒的连续喷射弥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894694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7 15: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米及纳米干粉颗粒的连续喷射弥散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真空发生器负责颗粒的喷射弥散;精密定量给料器用于精确控制给料速率;压力平衡单元用于保证给料器能够在压力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精确定量给料;压力平衡单元中阀芯的旋转中心轴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连接,减速电机由此驱动压力平衡单元的阀芯,通过调整电机转速满足不同给料速率与不同材料的颗粒的中转;从压力平衡单元传入的干粉颗粒在接料器中与纯净补给气体混合后在真空端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真空发生器进行喷射弥散。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性较强,调整弥散颗粒的总浓度只需调整给料器电机转速,进而改变分料器的转速,喷射弥散控制非常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气溶胶技术、颗粒技术及多相流实验
,涉及一种干粉颗粒的连续喷射弥散方法。
技术介绍
微米及纳米颗粒两相流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并且在大气环境科学、现代纳米材料制备、工程热物理、化工合成、吸入毒理学及医疗制药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流体力学的研究热点。作为气固两相流的离散相,颗粒应用在这些领域时往往要求其为弥散状态,如模拟大气污染物一霾、多相射流合成新纳米材料、(高温)喷涂纳米涂层、火力发电系统中流化床内的煤粉燃烧、可吸入颗粒物(亚微米及纳米颗粒)长期毒理学实验及气溶胶药物靶向投放等等。但是,一般工业制备的颗粒都为固体干粉状态,因此在进行上述应用之前就必须先进行颗粒弥散。另一方面,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对两相流中颗粒的动力学特性、颗粒间的粘着力、云凝结核总浓度及其毒性或疗效等生物学特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颗粒弥散时,如何准确控制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颗粒弥散方法有干、湿两种。通过将纳米颗粒干粉配成溶液或悬浮液,而后用超声震荡分散后进行雾化,再通过干燥来获得气溶胶的方法称之为“湿式”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常常无法将溶剂完全去除,获得的离散相会发生物理化学改性。如对比干湿两种发生方法,颗粒湿度改变可达100倍以上,越小的颗粒湿度的变化越大。颗粒湿度会大大影响颗粒的质量、改变其空气动力学直径,从而影响所弥散的粒径谱。此外,由于疏水性颗粒不溶于水且往往也难溶于其它溶剂,因此类似情况下便无法应用“湿式”法了。相比之下,颗粒弥散的“干式”法是指将颗粒干粉不经过水溶液在气体中直接进行弥散,因能够最大限度保留离散相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种方法在工业上应用广泛。显然,“干式”颗粒弥散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湿式”法面临的问题。因此,“干式”颗粒弥散在两相流实验研究、吸入毒理学、医疗制药及能源工程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粉尘发生器实际上就属于“干式”颗粒弥散技术,但这些颗粒弥散设备存在两个不足:(I)绝大多数的粉尘发生器是针对微米级的颗粒弥散开发的,不适用于纳米颗粒弥散,由于粒径尺度的影响,纳米颗粒弥散的难度更大;(2)主流的粉尘发生器都比较昂贵,同时所发生的弥散颗粒分布相当部分为多峰分布,而不是单峰的且几何平均偏差较小准对数正态分布。这里纳米颗粒的弥散难度相比微米颗粒要更大是由于纳米颗粒处于过渡区(I〈他〈50),这区别于连续区的微米级颗粒,同时其大小相比于分子区又不能忽略,因此在连续区可以被忽略的范德华力或静电力则开始占有优势,并成为颗粒间粘着力的主要构成。如粒径约为10nm的颗粒其范德华力引力已接近为颗粒重力的14-1O5倍。加上颗粒在过渡区,Stokes定律已不再适用,颗粒受到的空气阻力因边界层发生滑移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这两方面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纳米颗粒弥散的难度。Kn是努森数,定义为气体平均自由程与颗粒直径的比值。最近相关研究已证明利用价格低廉的真空发生器弥散微米及纳米颗粒是可行的,但是这种新方法每次的喷射弥散只能持续数秒钟,不能实现颗粒的连续喷射弥散、颗粒浓度的精准控制。针对该问题,本专利技术利用精密定量给料器进行给料,实现颗粒连续喷射弥散及其浓度可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目前基于真空发生器干粉颗粒喷射弥散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真空发生器的干粉颗粒连续喷射弥散方法。该方法通过步进电机精确控制分料器的旋转进行定量精密给料、压力平衡单元隔绝真空发生器真空端与给料器出口兼作颗粒干粉中转装置实现微米及纳米颗粒的连续喷射弥散。利用压力平衡单元隔绝精密定量粉末给料器与真空发生器真空端,同时将给料器送出的干粉颗粒在隔绝压力的情况下送入接料器,进而保证精密定量粉末给料顺利进行、真空发生器的真空端负压力与流量不受影响,达到颗粒连续喷射弥散及其浓度可控的目的。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方法是在真空发生器的真空端由远及近依次装有精密定量粉末给料器、压力平衡单元及带有均压补气入口的接料器。其中,真空发生器负责颗粒的喷射弥散是颗粒弥散的核心单元;精密定量给料器用于精确控制给料速率;压力平衡单元是保证给料器能够在压力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精确定量给料,是该方法实际实施的关键部分;压力平衡单元特制阀芯的旋转中心轴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连接,减速电机由此驱动压力平衡单元的阀芯,通过调整电机转速可以满足不同给料速率与不同材料的颗粒的中转;从压力平衡单元传入的干粉颗粒在接料器中与纯净补给气体混合后在真空端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真空发生器进行喷射弥散。本专利技术方法基本工作原理为:给料器中的干粉颗粒在匀速旋转的分料器的刮扫下以相对稳定的速率落入给料器垫片圆形出口而进入压力平衡单元;真空发生器在接料器内部产生的负压由压力平衡单元进行隔绝,保证给料器在基本恒定的压力下正常工作;压力平衡单元的阀芯随减速电机做均匀同轴转动,阀芯上特设有用于剩料的圆柱型盲孔,当阀芯上的盲孔正对着给料器物料出口时,已由给料器送出的干粉颗粒受重力作用而落入阀芯盲孔;随后,阀芯随电机继续转动,当盲孔恰好对准平衡单元正下方的出口时,干粉颗粒便完成在压力平衡单元中的传输,随接料器内补气气流一起进入真空发生器,最终完成从粉状颗粒到气溶胶的弥散;与此同时,阀芯随电机继续转动,在盲孔重新到达压力平衡单元上方的给料器出口时,从上次盲孔接料结束至此刻这段时间内由给料器送出的颗粒将落入盲孔,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给料与弥散过程。由此实现喷射弥散的连续进行。所述的颗粒为微米及纳米级干粉金属、非金属氧化物、无机盐及有机物等颗粒。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内置文丘里喷嘴标称直径为0.5~2mm,入口压力0.1-1MPa0所述的给料器出口直径即出口垫片圆通孔直径0] 10_-15_,给料器电机转速可调。所述的压力平衡单元由阀芯、阀芯旋转轴、阀体、上下法兰及聚四氟乙烯填料组成。其中阀芯在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上开有一个用于暂存干粉颗粒的盲孔,盲孔直径盲孔直径深度10mm~20mm。压力平衡单元通过上下法兰将填料紧压在阀芯上,填料与阀芯球面之间的接触面闭合时即为密封状态。减速电机轴与阀芯旋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减速电机的转动将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的转动则带动阀芯做绕圈旋转轴轴线的圆周转动。阀芯材料为不锈钢等高硬度耐磨材料。所述的接料器入口直径与压力平衡单元阀门盲孔直径相当约为1.0D-1.2 Dm,後料器出口直径与真空发生器真空端入口直径化匹配,约为1.0化?1.2化,接料器入口中心横截面附近沿其外壁面一周开有3-8个补气孔,补气孔直径约为0.21M).m由均压管连接各补气孔。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针对目前利用真空发生器无法连续喷射弥散干粉颗粒且浓度不可控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真空发生器的干粉颗粒连续且浓度可控的喷射弥散方法;由精密定量粉末给料单元精确控制给料速率,进而控制所弥散颗粒的总数浓度;利用压力平衡单元隔绝精密定量粉末给料器与真空发生器真空端,同时将给料器输出的干粉颗粒在压力平衡状态下送入接料器,进而保证精密定量粉末给料的正常进行及真空发生器的真空端负压力与流量不受影响;由此达到颗粒连续喷射弥散及其浓度可控的目的。2、本方法适用性较强,调整弥散颗粒的总浓度只需调整给料器电机转速,进而改变分料器的转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米及纳米干粉颗粒的连续喷射弥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在真空发生器的真空端由远及近依次装有精密定量粉末给料器、压力平衡单元及带有均压补气入口的接料器;其中,真空发生器负责颗粒的喷射弥散;精密定量给料器用于精确控制给料速率;压力平衡单元用于保证给料器能够在压力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精确定量给料;压力平衡单元中阀芯的旋转中心轴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连接,减速电机由此驱动压力平衡单元的阀芯,通过调整电机转速满足不同给料速率与不同材料的颗粒的中转;从压力平衡单元传入的干粉颗粒在接料器中与纯净补给气体混合后在真空端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真空发生器进行喷射弥散;具体是:给料器中的干粉颗粒在匀速旋转的分料器的刮扫下以相对稳定的速率落入给料器垫片圆形出口而进入压力平衡单元;真空发生器在接料器内部产生的负压由压力平衡单元进行隔绝,保证给料器在基本恒定的压力下正常工作;压力平衡单元的阀芯随减速电机做均匀同轴转动,阀芯上设有用于剩料的圆柱型盲孔,当阀芯上的盲孔正对着给料器物料出口时,已由给料器送出的干粉颗粒受重力作用而落入阀芯盲孔;随后,阀芯随电机继续转动,当盲孔恰好对准平衡单元正下方的出口时,干粉颗粒便完成在压力平衡单元中的传输,随接料器内补气气流一起进入真空发生器,最终完成从粉状颗粒到气溶胶的弥散;与此同时,阀芯随电机继续转动,在盲孔重新到达压力平衡单元上方的给料器出口时,从上次盲孔接料结束至此刻这段时间内由给料器送出的颗粒将落入盲孔,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给料与弥散过程,由此实现喷射弥散的连续进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凃程旭林建忠杜鹏飞张力张沫廖金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