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894598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7 1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该触摸组件包括:基底,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导电层形成于可视区;引线导电层形成于非可视区;导电层的边缘自可视区延伸至非可视区,并与引线导电层搭接;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电极,引线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主引线与电极搭接;主引线包括主搭接部及主走线部,在沿多个电极排列的方向上,位于可视区同一侧的多个主搭接部平行间隔排列,且主搭接部与电极搭接,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60微米,且小于等于相邻两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主搭接部靠近可视区的边缘为内侧边缘直线,相邻两条内侧边缘首尾相对。该触摸组件能有减少凹凸显影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产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带有触控功能。如图1所示,制作触控组件10通常包括如下步骤:(I)提供基底11,基底包括可视区12及非可视区13。(2)在可视区12形成ITO导电层,ITO导电层被图案化形成触控电极14。(3)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在非可视区13形成银胶引线15,每一银胶引线15包括搭接部16及与搭接部16连接的引线部17,搭接部16与触控电极14连接,引线部17远离搭接部16的一端用于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在上述触控组件10中,由于银胶引线15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相邻两搭接部16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相邻两搭接部16之间的区域为空白区),通常大于等于300微米。导致空白区与搭接部16之间因厚度不均匀出现残影,用户在观察时会出现凹凸显影现象,影响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凹凸显影现象的。一种触摸组件,包括:基底,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可视区上;以及引线导电层,形成于所述非可视区上;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的边缘自所述可视区延伸至所述非可视区,并与所述引线导电层搭接;所述透明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所述引线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每一主引线与相应一透明电极搭接;每一主引线包括主搭接部及与所述主搭接部连接的主走线部,在沿多个透明电极排列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可视区同一侧的多个主搭接部平行间隔排列,且每一主搭接部与每一透明电极搭接,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60微米,且小于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所述主搭接部靠近所述可视区的边缘为内侧边缘直线,相邻两条内侧边缘首尾相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透明电极包括主体部及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用于与所述主搭接部连接;所述主体部呈一条弯折的导线,并具有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相间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并呈平行四边形,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三配线及第四配线,所述第一配线靠近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三配线连接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且在相邻两配合部之间,一个配合部的第四配线与另一个配合部的第三配线靠近;每一第一配线断裂形成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缺口的两端点连接;所述主搭接部呈平行四边形,其中,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平行的为外侧边缘直线,连接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为第一主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平行的为第二主线,在相邻两主搭接部中,一个主搭接部的第二主线与另一个主搭接部的第一主线靠近;每一主搭接部的外侧边缘直线、第一主线及第二主线分别覆盖于每一配合部的第二配线、第三配线及第四配线上,且所述第一配线与所述第二配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之间的夹角为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二主线一端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自由端间隔以构成第二缺口;多个主走线部间隔排列,每一主走线部包括第一主走线及第二主走线,所述第一主走线的一端及所述第二主走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自由端及所述第二主线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一主走线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主走线的另一端连接,以与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主走线包括第一直线段及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连接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配合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主走线包括第二直线段及与所述第二直线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段平行,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配合柔性电路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主走线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及/或,每一主走线部中的第一主走线及第二主走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每一次引线与每一配合部连接;每一第四配线一端与第一配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配线间隔以构成第三缺口,每一次引线的结构与每一主走线部的结构相同,且每一主走线部覆盖于每一次引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次引线与所述透明电极一体成型。一种上述的触摸组件的制作方法,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所述引线导电层切割成多个相互绝缘的主引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所述透明导电层切割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与所述多个相互绝缘的主引线同时形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触摸组件包括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时,所述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所述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以及所述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同时形成。由于多个主搭接部间隔排列,且多条内侧边缘直线首尾正对,而且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微米?60微米,间隔距离非常小,并小于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即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空白区域可以忽略,并可以将多个主搭接部的内侧边缘直线看作是一条完整的直线,进而可以有效避免空白区域与主搭接部之间因厚度不均匀出现残影的情况,能有效降低用户在观察时出现的凹凸显影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主引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透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主体部与配合部的分解图;图6为多个主体部、多个配合部及多个次引线的组合示意图;图7为一个主体部、一个配合部及一个次引线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进行进一步描述。如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触摸组件20,包括基底100、透明导电层200及引线导电层300。基底100具有可视区110及非可视区120,非可视区120位于可视区110的侧边缘或者外周。其中,基底100可以为玻璃基底,也可以为柔性薄膜基底。透明导电层200形成于可视区110上,引线导电层300形成于非可视区120上。透明导电层200的边缘自可视区110延伸至非可视区120,并与引线导电层300搭接。透明导电层200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210。引线导电层300被图案化而形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310。每一主引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5/CN104699296.html" title="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摸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可视区上;以及引线导电层,形成于所述非可视区上;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的边缘自所述可视区延伸至所述非可视区,并与所述引线导电层搭接;所述透明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所述引线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每一主引线与相应一透明电极搭接;每一主引线包括主搭接部及与所述主搭接部连接的主走线部,在沿多个透明电极排列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可视区同一侧的多个主搭接部平行间隔排列,且每一主搭接部与每一透明电极搭接,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60微米,且小于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所述主搭接部靠近所述可视区的边缘为内侧边缘直线,相邻两条内侧边缘首尾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海标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