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尚宝龙专利>正文

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3112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5 0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建筑储能换热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它包括外机(1)、第一分发器(4)、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微孔管散热器(8)、第二分发器(7)及空调内机(10);外机(1)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一分发器(4)分两路,一路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另一路与微孔管散热器(8)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微孔管散热器(8)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二分发器(7)与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与外机(1)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面积大,散热均匀,耗能低,不易结露,制冷及制热能效比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建筑储能换热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技术背景无论是气候特点、建筑分布情况、居民习惯,还是国家节能减排大形势的要求,与集中供暖相比,独立可调的分散采暖及对室内新风的渴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家用空调基本都是采用外机一一内机方式,主要由内机以风机传递外机提供的热量或冷量,不仅热效率差,而且冷(热)风直接吹送制热或冷,体感十分不舒服。现有的建筑储能空调是把微孔管埋敷在地面或墙面里,虽然解决了现有空调内机存在的“热效率差,冷(热)风直接吹送人体感觉不舒适、不温馨,易形成空气污染的问题,但在制冷时地面、墙面易产生露点而污染室内环境,并且由于冷媒经埋敷在地面或墙面里的微孔管回流后还剩余一部分冷量或热量,还会直接影响制冷(EER)和制热(COP)的能效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散热面积大,散热均匀,耗能低,不易结露,制冷(EER)及制热(COP)的能效比高的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它包括外机、第一分发器、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微孔管散热器、第二分发器及空调内机;所述外机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一分发器分两路,一路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另一路与微孔管散热器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所述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二分发器与空调内机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所述空调内机的冷媒传输端口与外机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在所述外机与空调内机之间设有冷媒调压阀;所述空调内机的冷媒传输端口经冷媒调压阀与外机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进一步地,本技术还设有智能控制器;所述智能控制器的信号传输端口与外机的信号传输端口相通。本技术散热面积大,散热均匀,耗能低,不易结露,制冷(EER)及制热(COP)的能效比高。当系统设定为制冷模式时,外机冷媒输出管输出液态冷媒,首先经冷媒调压阀在空调内机中一次实现制冷,并在冷媒调压阀调控下除露,使不能再形成露点的冷媒进入微孔管散热器和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进行二次制冷,其不仅实现了能效比最大化,而且微孔管散热器和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不会产生结露而破坏环境。【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下列内容的表述。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机;2、外机冷媒输出管;3、外机冷媒输入管;4、第一分发器;5、冷媒分管;6、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7、第二分发器;8、微孔管散热器;9、冷媒分管;10、空调内机;11、冷媒分管;12、冷媒调压阀;13、智能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它包括外机1、第一分发器4、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微孔管散热器8、第二分发器7及空调内机10 ;所述外机I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一分发器4分两路,一路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另一路与微孔管散热器8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所述微孔管散热器8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二分发器7与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所述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与外机I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本技术在所述外机I与空调内机10之间设有冷媒调压阀12 ;所述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经冷媒调压阀12与外机I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本技术还设有智能控制器13 ;所述智能控制器13的信号传输端口与外机I的信号传输端口相通。参见图1所示,当系统设定为制热模式时,外机冷媒输出管输出气态冷媒,经地面或墙面埋敷的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及微孔管散热器实现一次散发热量,然后经串联的冷媒分管进入空调内机进行第二次散热,使外机提供的热量得到最大的利用,经空调内机进一步散热后,冷媒经冷媒调压阀调控回流外机冷媒输入口。当进入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及微孔管散热器的冷媒温度未能完全使用,高于设定值时,冷媒调压阀自动对冷媒流量进行调流控温,实现空调运行能效比最大化。当系统设定为制冷模式时,外机冷媒输出管输出液态冷媒,首先经冷媒调压阀在空调内机中一次实现制冷,并在冷媒调压阀调控下除露,使不能再形成露点的冷媒进入微孔管散热器和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二次制冷,不仅实现了能效比最大化,而且微孔管散热器和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不会产生结露而破坏环境。微孔管散热器是利用耐腐蚀的微孔管,按所需要的尺寸和几何形状,制作成并联型状的散热器;可镶挂在室内窗台面、墙面、墙壁或镶嵌在室内棚顶上,与建筑紧密接触,实现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同步储能和散热;地面或墙面埋敷的微孔管根据设计敷设。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机(1)、第一分发器(4)、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微孔管散热器(8)、第二分发器(7)及空调内机(10);所述外机Cl)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一分发器(4)分两路,一路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另一路与微孔管散热器(8)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所述微孔管散热器(8)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二分发器(7)与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所述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与外机(I)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机(I)与空调内机(10)之间设有冷媒调压阀(12);所述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经冷媒调压阀(12)与外机(I)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智能控制器(13);所述智能控制器(13)的信号传输端口与外机(I)的信号传输端口相通。【专利摘要】本技术属建筑储能换热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它包括外机(1)、第一分发器(4)、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微孔管散热器(8)、第二分发器(7)及空调内机(10);外机(1)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一分发器(4)分两路,一路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另一路与微孔管散热器(8)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微孔管散热器(8)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二分发器(7)与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与外机(1)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本技术散热面积大,散热均匀,耗能低,不易结露,制冷及制热能效比高。【IPC分类】F24F11-02, F24F13-30, F24F1-00【公开号】CN204555044【申请号】CN201520159273【专利技术人】尚宝龙, 刘振江 【申请人】尚宝龙【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申请日】2015年3月20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微孔管散热器与建筑储能互补型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机(1)、第一分发器(4)、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微孔管散热器(8)、第二分发器(7)及空调内机(10);所述外机(1)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一分发器(4)分两路,一路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另一路与微孔管散热器(8)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所述微孔管散热器(8)与建筑一体微孔管单元(6)的冷媒传输端口经第二分发器(7)与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所述空调内机(10)的冷媒传输端口与外机(1)的冷媒传输端口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宝龙刘振江
申请(专利权)人:尚宝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