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包括主梁和防护栏,所述主梁包括多个沿桥面宽度方向紧贴设置的型材、贯穿所述多个型材的第一钢管及第二钢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依靠型材之间榫头与榫槽的机械咬合及钢管对各型材的约束作用,使得各型材构件整齐有序地紧固在一起构成人行天桥的主梁,这样一方面可使主梁的自重大大减小,从而有效降低运输和施工的难度,极大程度地提高施工机动性和架设速度;另一方面还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人行天桥因大量使用钢材、混凝土而造成设备投入量大、施工难度高、耗时长等问题。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具有组装、拆卸简单方便,重复利用性高且弹性疏导能力强的优点。(*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桥梁的桥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属于桥梁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桥梁作为交通系统中的关键立体枢纽,决定着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内部的交通流集散点日益增多,以场馆、人文景点和客运站为代表的人流集散地及其周边行人密集,过街需求大,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集会、群体性出行的情况下,暴增的人流量往往超出平日数倍,致使人行过街设施的疏导通行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那么不能被及时疏导的过街人流会形成人行交通紊流,也会波及周边道路交通组织,从而极易引发交通拥堵,甚至诱发踩踏事件,危害公共安全。现有过街系统中的立体过街桥,虽然对行人和机动车进行了有效地立体分化,可解决大部分地区日常过街人群集散的问题,但因其位置、通行能力都是固定的,因而缺乏应对某些激增式局部峰值需求的弹性。此外,桥梁的日常养护及突发性碰撞破损,都需要对人行桥梁的局部构件进行置换。又由于现有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自身性质决定了桥梁构件的重量较大,往往需要多种施工机械协同作业3?5天才能完成置换工作,而在此期间势必会压缩车道数量,甚至阻断交通流,这将造成局部交通瓶颈,进而触发交通组织紊乱。鉴于此,为增加城市过街桥的弹性疏导能力,开发设计一种可快速组装和拆卸、并可重复使用的临时性立体过街桥,以完善和弥补现有人行过街桥的疏导盲区,增强其应对局部地区激增人流量的疏导能力,是本领域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人行天桥因缺乏弹性疏导能力,其养护和维修耗时长、设备投入量大而导致交通受阻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可快速组装和拆卸、并可重复使用且具备弹性疏导能力的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包括:主梁,所述主梁包括多个沿桥面宽度方向紧贴设置的型材,在每个所述型材的一对相对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榫头和榫槽,紧贴相邻的两个所述型材中,一个所述型材的榫头适宜于卡合在另一个所述型材的榫槽内;在每个所述型材的顶端设置有凹槽,覆盖所述凹槽设置有混凝土层;第一钢管,贯穿多个所述型材的中部设置;第二钢管,贯穿多个所述型材的下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管的两端设置有紧固件;防护栏,安装在所述混凝土层上,沿桥面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所述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钢管和多个所述第二钢管都是沿桥面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多个沿桥面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钢管中,每相邻两个第一钢管之间的距尚为2-3米。所述防护栏包括:地袱,设置有两条,分别沿桥面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两排栏杆,分别安装在所述两条地袱上,在每排所述栏杆的顶端分别安装有扶手。在所述第一钢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悬挂装置,每个所述悬挂装置包括:固定钢环,环绕所述第一钢管设置,与所述第一钢管固定连接;吊杆,嵌套安装在所述第一钢管上且位于所述固定钢环的外侧;限位钢环,环绕所述第一钢管设置,与所述第一钢管通过螺纹连接且位于所述吊杆的外侧。在所述混凝土层内还设置有:钢筋,包括沿桥面长度方向设置的纵向钢筋和沿桥面宽度方向设置的横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和所述横向钢筋相互交叉连接且所述横向钢筋均贯穿多个所述型材的凹槽设置;剪力键,与所述钢筋固定连接,所述剪力键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凹槽底面的下方。所述型材为一个底面和4个竖直壁面形成的长方体形合围,在所述型材内部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有三层隔板,所述三层隔板将所述型材内部分隔成由上到下依次排列的凹槽和三个空腔结构。在相邻两个所述型材的接触面之间还设置有粘接层。所述混凝土层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界面剂层。与现有技术中的人行天桥相比,本技术所述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具有如下优点:(I)本技术所述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通过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型材,在每个所述型材的一对相对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榫头和榫槽,紧贴相邻的两个所述型材中,一个所述型材的榫头适宜于卡合在另一个所述型材的榫槽内;并利用所述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分别将多个所述型材的中部和下部贯穿起来,从而形成人行天桥的主梁结构。本技术进行上述设置的原因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材料强度,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抗拉设计强度高达2300MPa以上,而其比重仅为1.6?2.0,这使得CFRP的比强度为钢材的5?20倍,在此前提下,本技术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依靠型材之间榫头与榫槽的机械咬合及钢管对各型材的约束作用,使得各型材构件整齐有序地紧固在一起而构成人行天桥的主梁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使主梁的自重大大减小,仅为传统混凝土结构的30?60%,从而有效降低运输和施工的难度,极大程度地提高施工机动性和架设速度,使得本技术的临时人行天桥即便是在桥梁维修期间或需临时疏导人流时也能有效保证道路两侧的交通顺畅;另一方面还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人行天桥因大量使用钢材、混凝土而造成设备投入量大、施工难度高、耗时长等问题。可见,本技术所述的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具有组装、拆卸简单方便,重复利用性高且弹性疏导能力强的优点。(2)本技术所述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限定在每个所述型材的顶端设置有凹槽,覆盖所述凹槽设置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即为所述临时人行天桥的桥面。进行上述设置的原因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身存在着抗压能力差的缺陷,因而无法直接用于铺设桥面,而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好,基于此,本技术通过在所述型材的凹槽内浇注混凝土形成桥面以解决上述问题。此外,对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的组合梁而言,剪力传递是一个关键问题,影响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混凝土二者能否协同工作,进而本技术在所述混凝土层中安装钢筋和剪力键,并具体限定所述钢筋包括沿桥面长度方向设置的纵向钢筋和沿桥面宽度方向设置的横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和所述横向钢筋相互交叉连接且所述横向钢筋均贯穿多个所述型材的凹槽设置;所述剪力键与所述钢筋固定连接,所述剪力键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凹槽底面的下方;本技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剪力键分别与所述型材和钢筋相连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剪力传递能力高的目的。(3)本技术所述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其型材、栏杆及扶手均是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耐腐蚀的非金属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可避免因材料腐蚀而带来的各种损坏及安全隐患,在提高主梁结构安全性能的同时还可降低运营及维护的成本投入。此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还具有色泽鲜艳持久的特点,且无需特殊养护,适合用于建造城市景观桥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中所述型材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如下所示:1-型材;2-榫头;3-榫槽;4-凹槽;5-混凝土层;6_第一钢管;7_第二钢管;8-紧固件;10_地褓;11_栏杆;12_扶手;13_固定钢环;14_吊杆;15_限位钢环;16_横向钢筋;17-剪力键;18_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的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主梁和防护栏,其中:所述主梁包括多个沿桥面宽度方向紧贴设置的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临时人行天桥的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梁,所述主梁包括多个沿桥面宽度方向紧贴设置的型材(1),在每个所述型材(1)的一对相对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榫头(2)和榫槽(3),紧贴相邻的两个所述型材(1)中,一个所述型材(1)的榫头(2)适宜于卡合在另一个所述型材(1)的榫槽(3)内;在每个所述型材(1)的顶端设置有凹槽(4),覆盖所述凹槽(4)设置有混凝土层(5);第一钢管(6),贯穿多个所述型材(1)的中部设置;第二钢管(7),贯穿多个所述型材(1)的下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管(7)的两端设置有紧固件(8);防护栏,安装在所述混凝土层(5)上,沿桥面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燃,乔宇,邵忠民,谢志红,乔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