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9188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4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包括第一主索锚锭和第二主索锚锭;第一主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索鞍组,第二主塔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索鞍组;位于悬索桥一侧的第一主索锚锭和第二主索锚锭之间设置有第一主索,位于另一侧的第一主索锚锭和第二主索锚锭之间设置有第二主索;第一主索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主索锚锭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后,固定在对应的第二主索锚锭上;第二主索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主索锚锭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后,固定在对应的第二主索锚锭上,主桥桥面的底部设置有吊装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保证河道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
技术介绍
在水面上修建桥梁时,由于下方为水环境,常通过驳船将主梁节段运输至待架设点的下方,再通过缆载吊机将主梁垂直提升至安装点,进行安装。山区修建悬索桥时,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加劲梁无法运输至待架设点的下方,通常需要在主缆的外侧设置双组索缆索吊机,在主跨间设置起吊平台,先将待安装的加劲梁放置在起吊平台上,再通过缆索吊机将待安装的加劲梁从起吊平台起吊,沿已安装的加劲梁下方纵向移动至设计位置下方后,再垂直提升将待安装的加劲梁与相邻的加劲梁节段连接。现有的安装方法存在以下缺陷:(I)山区悬索桥施工时需在主跨内设置加劲梁起吊平台,当地形条件比较恶劣时,需要设置大型钢结构平台,施工大型钢结构平台结构工程量较大;缆索吊布置在主缆外侧,需要设置大型的扁担梁系统吊装加劲梁,大型的扁担梁系统的施工结构工程量大,施工成本较高。(2)通过双组索缆索吊机架设待安装加劲梁时,缆索吊机的承重索安装在主缆的外侧,需要将桥梁主塔的横向宽度加宽,扩大了桥梁的主体结构,增加制造成本。(3)采用驳船运输主梁节段时,需要占用航道,影响河道的通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保证河道的正常运行。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引桥、主桥桥面和第二引桥,第一引桥和主桥桥面之间设置有第一主塔,第二引桥和主桥桥面之间设置有第二主塔;所述第一引桥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主索锚锭,第二引桥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主索锚锭;第一主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索鞍组,第二主塔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索鞍组;位于悬索桥一侧的第一主索锚锭和第二主索锚锭之间设置有第一主索,位于另一侧的第一主索锚锭和第二主索锚锭之间设置有第二主索;所述第一主索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主索锚锭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后,固定在对应的第二主索锚锭上;所述第二主索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主索锚锭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后,固定在对应的第二主索锚锭上;主桥桥面的底部设置有吊装装置,第一主索通过吊装装置与第二主索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均包括自主跨向边跨方向依次设置第一主索鞍、第二主索鞍和第三主索鞍。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主索鞍包括第一支撑横梁,第二主索鞍包括第二支撑横梁,第三主索鞍包括第三支撑横梁;第二支撑横梁的横向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5°?2.5°,第三支撑横梁的横向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支撑横梁的横向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三支撑横梁的横向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引桥相对的两侧还设置有2个转向锚锭,每个转向锚锭和位于同侧的第一主索锚锭之间均设置有第一起重索和牵引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缆索吊还包括第一主缆和第二主缆,所述第一主索、第二主索第一主缆和第二主缆相互平行。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主索与第一主缆之间的距离为6?1m所述第二主索与第二主缆之间的距离为6?1m第一主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主索与第一主缆之间的距离为8.5m ;所述第二主索与第二主缆之间的距离为8.5m。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吊装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主索底部的第一起重天车、第二起重索和第一吊机;依次设置在第二主索底部的第二起重天车、第三起重索和第二吊机,第一吊机、第二吊机的底部设置有可旋转扁担梁系统,第一吊机通过可旋转扁担梁系统与第二吊机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I)本技术中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采用缆索吊从引桥上取梁进行架设,无需在主跨间设置加劲梁起吊平台,降低了对地形条件的要求,不仅适用性广,而且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2)本技术中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第一主索和第二主索位于第一主缆和第二主缆之间,与现有技术中将主索设置在主缆的外侧,需要增大主塔顶部的宽度,或者在主塔的外侧设置临时支撑结构,扩大了桥梁的主体结构,增加制造成本,施工成本较高相比,能够降低桥梁的施工成本。(3)本技术的名称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第二支撑横梁、第三支撑横梁倾斜,能够避免第一主索和第二主索在安装过程中与第一引桥、第二引桥发生碰撞,比较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悬索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第一索鞍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扁担梁系统吊取主梁节段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第一主索锚锭,2-第一引桥,3-第一主塔,4-第一主缆,5-第一主索,6-牵引索,7-吊装装置,8-第一起重索,9-第二主塔,10-第二引桥,11-已安装主梁节段,12-吊杆,13-转向锚锭,14-第二主索锚锭,15-第二主索,16-第二主缆,17-第一主索鞍,18-第二主索鞍,19-第三主索鞍,20-第一起重天车,21-第二起重天车,22-第二起重索,23第三起重索,24-待安装主梁节段,25-可旋转扁担梁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该悬索桥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引桥2、主桥桥面和第二引桥10,第一引桥2和主桥桥面之间设置有第一主塔3,第二引桥10和主桥桥面之间设置有第二主塔9,第一主塔3和第二主塔9之间设置有第一主缆4、第二主缆16,第一主缆4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吊杆12,第二主缆16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吊杆12。第一引桥2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主索锚锭1,第二引桥10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主索锚锭14,第一主塔3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索鞍组,在第二主塔9的顶部设置第二索鞍组,参见图3所示,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均包括自主跨向边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主索鞍17、第二主索鞍18和第三主索鞍19,第一主索鞍17包括第一支撑横梁,第二主索鞍18包括第二支撑横梁,第三主索鞍19包括第三支撑横梁。第二支撑横梁的横向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5°?2.5°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横梁的横向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最佳为1.5° ),第三支撑横梁的横向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4° (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横梁的横向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最佳为3° )。位于一侧的第一主索锚锭I和第二主索锚锭14之间设置有第一主索5,位于另一侧的第一主索锚锭I和第二主索锚锭14之间设置有第二主索15,主桥桥面的底部设置有吊装装置7,第一主索5通过吊装装置7与第二主索15连接,吊装装置7包括依次设置在第一主索5底部的第一起重天车20、第二起重索22和第一吊机;依次设置在第二主索15底部的第二起重天车21、第三起重索23和第二吊机,第一吊机、第二吊机的底部设置有可旋转扁担梁系统25。可旋转扁担梁系统25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的内部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的底部依次设置有万向铰和吊挂装置。第一主索5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主索锚锭I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后,垂直固定在对应的第二主索锚锭14上;第二主索15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有缆索吊的悬索桥,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引桥(2)、主桥桥面和第二引桥(10),第一引桥(2)和主桥桥面之间设置有第一主塔(3),第二引桥(10)和主桥桥面之间设置有第二主塔(9);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桥(2)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主索锚锭(1),第二引桥(10)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主索锚锭(14);第一主塔(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索鞍组,第二主塔(9)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索鞍组;位于悬索桥一侧的第一主索锚锭(1)和第二主索锚锭(14)之间设置有第一主索(5),位于另一侧的第一主索锚锭(1)和第二主索锚锭(14)之间设置有第二主索(15);所述第一主索(5)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主索锚锭(1)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后,固定在对应的第二主索锚锭(14)上;所述第二主索(15)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主索锚锭(1)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索鞍组、第二索鞍组后,固定在对应的第二主索锚锭(14)上;主桥桥面的底部设置有吊装装置(7),第一主索(5)通过吊装装置(7)与第二主索(1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东发涂满明胡汉舟文武松季跃华李军堂谢守杰许佳平周刚代皓段妙奇张小川张瑞霞幸思佳杜凤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