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循环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7358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4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废气循环阀,在外壳(10)的废气通路内周面形成由大径部(12)和小径部(11)构成的近似环状的台阶部,将环状部件(20)压入固定于大径部(12)。阀座(50)的一侧(第一阀座(51)由环状部件(20)的内侧边缘部构成,另一侧(第二阀座(52)由台阶面(13)的边缘部构成。在压入环状部件(20)时,测量阀座泄漏,在泄漏量成为近似最小的位置结束压入,从而在该环状部件(20)的端面(21)与台阶面(13)之间留有间隙(S)。(*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废气循环阀(EGR阀)的阀座的形状。
技术介绍
调整循环废气的流量的废气循环阀,由对废气通路进行开闭的阀和使该阀进行旋转动作的阀支承轴构成,阀支承轴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承部,该轴承部设置于构成废气通路的外壳。另一方面,阀座设置在外壳的废气通路上,通过与阀抵接从而封闭废气通路。特别是在废气循环阀中,将阀与阀座抵接的全闭状态下的阀-阀座之间的循环废气量的泄漏(以下,称为阀座泄漏)限制为微小限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有抑制了阀座泄漏的废气循环阀。在该提案中,由第一套筒以及第二套筒这两个部件构成被称作套筒的相当于阀座的部件,并将该部件装嵌于废气通路的内周部。此时,使第一套筒以及第二套筒在径向上相互错开轴心,使上述两个套筒的前端面相互抵接,由此在两个套筒的内侧形成台阶部端面,并由沿该台阶部端面的圆周方向延伸的边缘部形成第一阀座部。另外,将阀的外周面形成为倾斜面或截面圆弧状,并将该阀的外周面形成为第二阀座部。而且构成为:通过使阀侧的第二阀座部与套筒侧的第一阀座部接触,由此封闭气体通路。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3723号公报上述专利文献I是通过提高相互接触的两个阀座部的表面压力,来减少阀座泄漏的结构,因此为了获得较高的表面压力,需要高精度地抑制构成两个阀座部的各部件的偏差。另外,特别是在具有I次偏心的阀中采用偏心构造的情况下,偏心的偏差也产生影响,因此维持较高的表面压力更加困难。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组装精度的偏差,而降低阀座泄漏的废气循环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废气循环阀,具备:外壳,其具有废气通路;近似环状的台阶部,其在所述废气通路的内周面处由大径部和小径部构成,该大径部和小径部以中心轴在径向上相互错开的方式形成;环状部件,其压入固定于所述大径部;圆板形状的阀,其设置于所述废气通路内;以及轴,其使所述阀进行旋转动作,所述台阶部的边缘部和所述环状部件的内侧边缘部,位于中心轴在所述径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比所述台阶部的边缘部向内侧突出的所述环状部件的内侧边缘部构成第一阀座,比所述环状部件的内侧边缘部向内侧突出的所述台阶部的边缘部构成第二阀座,所述阀的外周部与所述第一阀座以及所述第二阀座接触,来封闭所述废气通路,构成所述第一阀座的所述环状部件在轴向上与台阶面之间具有间隙,该台阶面形成在构成所述第二阀座的所述台阶部的所述大径部和所述小径部之间。另外,本技术的废气循环阀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组装步骤,将所述废气通路、所述大径部以及所述小径部形成于所述外壳,在所述台阶部附近设置所述轴和所述阀;测量阀座泄漏步骤,在对所述废气通路内作用有压力的状态下,一边将所述环状部件从所述大径部的一端侧沿轴向压入而使其接近所述阀、一边对从所述阀与所述第一阀座以及所述第二阀座之间泄漏的泄漏量进行测量;以及定位步骤,在所述测量阀座泄漏步骤中所测量的泄漏量从减少转为增加时,结束对所述环状部件的压入,并在台阶面与所述环状部件之间设置间隙,该台阶面形成在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之间。根据本技术,在将环状部件压入固定于大径部时,不使该环状部件碰止于台阶面而是留有间隙,从而能够调整压入位置,抑制组装精度的偏差。因此能够提供降低了阀座泄漏的废气循环阀。【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废气循环阀的结构的剖视立体图,是表示阀微开状态。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废气循环阀的结构的剖视立体图,是表示阀关闭状态。图3 (a)、图3 (b)、图3 (c)表示实施方式I的废气循环阀的结构,图3 (a)是剖视图,图3(b)是A区域的放大图,图3(c)是B区域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废气循环阀的外壳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表不实施方式I的废气循环阀的外壳的俯视图。图6 (a)、图6 (b)表示实施方式I的废气循环阀的阀,图6 (a)是俯视图,图6 (b)是剖视图。图7 (a)、图7 (b)是说明测量阀座泄漏步骤的图。图8(a)、图8(b)、图8(c)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废气循环阀的结构,图8(a)是剖视图,图8(b)是A区域的放大图,图8(c)是B区域的放大图。图9 (a)、图9 (b)、图9 (c)表示实施方式2的废气循环阀的变形例,图9 (a)是剖视图,图9(b)是A区域的放大图,图9(c)是B区域的放大图。图10是表示图9(a)所示的废气循环阀的外壳的俯视图。图11(a)、图11(b)、图11(c)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废气循环阀的结构,图11(a)是剖视图,图11(b)是A区域的放大图,图11(c)是B区域的放大图。图12(a)、图12(b)、图12(c)表示实施方式3的废气循环阀的变形例,图12 (a)是剖视图,图12(b)是A区域的放大图,图12(c)是B区域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为了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地说明,按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I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废气循环阀的阀微开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图2是阀关闭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图3(a)、图3(b)、图3(c)是阀关闭状态的剖视图。该废气循环阀是设置于车辆的废气循环通路的蝶式阀,构成为包括:外壳10,其具有成为废气通路的小径部11 ;大径部12,其直径比小径部11大,在该大径部12与小径部11之间构成近似环状的台阶部;环状部件20,其压入固定于大径部12 ;轴30,其贯通废气通路;圆板形状的阀40,其固定于轴30。环状部件20与外壳10为分开的部件,但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与轴30的旋转中心轴Ol平行的方向设为X轴,将与旋转中心轴01正交的两个轴中、与关闭状态的阀40的表面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将废气通路的废气流通方向设为Z轴。图4是表示外壳10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外壳10的俯视图,用双点划线表示压入固定于该外壳10的状态的环状部件20。图6(a)是表示阀4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 (b)是剖视图。调整废气量的阀40固定于轴30,该轴30由轴承部14支承为能够旋转,该轴承部14设置于外壳10。未图示的驱动部使轴30进行旋转动作,由此使阀40绕轴30的旋转中心轴01旋转,从而在后述的阀座50与阀40之间形成开通路,来调整废气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如图6(b)所示,将轴30的旋转中心轴01固定在如下位置,即在Z轴方向上相对于阀40的中心轴02错开的位置,从而构成I次偏心构造的废气循环阀。另外,如后述那样,成为将阀40的外周面41设为倾斜面41a、41b,使阀40的外周面41与阀座50线接触的结构。此外,在图示例中,不直接将阀40安装于轴30,而是在轴30与阀40之间夹设板31。由此,能够调整阀40与板31、板31与轴30的接触面积,提高阀40与轴30的固定强度。另外,通过改变板31的厚度,也能够调整Z轴方向的I次偏心量。如图5所示,大径部12的中心轴03,相对于旋转中心轴01而在Y轴方向上偏心。另外,大径部12和小径部11以中心轴在径向上相互错开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存在于大径部12与小径部11之间的台阶面13,在与旋转中心轴01正交的Y轴方向上且在图纸上右侧形成有宽度窄的部位13a,在图纸上左侧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废气循环阀,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具有废气通路;近似环状的台阶部,其在所述废气通路的内周面处由大径部和小径部构成,该大径部和小径部以中心轴在径向上相互错开的方式形成;环状部件,其压入固定于所述大径部;圆板形状的阀,其设置于所述废气通路内;以及轴,其使所述阀进行旋转动作,所述台阶部的边缘部和所述环状部件的内侧边缘部,位于中心轴在所述径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比所述台阶部的边缘部向内侧突出的所述环状部件的内侧边缘部构成第一阀座,比所述环状部件的内侧边缘部向内侧突出的所述台阶部的边缘部构成第二阀座,所述阀的外周部与所述第一阀座以及所述第二阀座接触,来封闭所述废气通路,构成所述第一阀座的所述环状部件在轴向上与台阶面之间具有间隙,该台阶面形成在构成所述第二阀座的所述台阶部的所述大径部和所述小径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晓高井克典横山雅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