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培选专利>正文

折叠式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32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折叠式童车,呈“∏”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的前端连接于前轮子(4)的支撑杆(3),呈可转动状,它的后端与后轮固定架(10)相连接,呈可转动状,所述的前轮子(4)的支撑杆(3)与“∏”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之间有连接杆(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的两侧板(101)与(102)的中部并沿着折叠式童车的前后轮的方向上设置有腰弧形槽(2),在连接杆(5)的两端有拗折段(51)、(52),其中一端的拗折段(52)穿插到所述的支撑杆(3)下端的固定孔(13)中,另一端拗折段(51)则穿插到后轮固定架(10)上端的固定孔(102)中,而轴间连接座(1)与后轮固定架(10)之间设置有手动折叠锁紧装置。(*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可折叠的章车,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供伸展呈乘坐状的正常工作使用状态,而不使用时,可将其折叠以便于携带、收藏的三轮式童车。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的童车,它设置有一个呈“∏”字型的轴间连接座,该轴间连接座的两侧板的中部设置有同等布局的腰弧形槽,“∏”字型的轴间连接座的前端用销轴螺栓连接于前轮子的支撑杆下部与支撑杆呈垂直状的直角接座,并形成可转动状,所以销轴螺栓成为轴间连接座第一个转动中心,这个支撑杆与直角接座是焊接成一个整体;“∏”字型的轴间连接座又通过销轴螺栓与后轮固定架相连接,并同样形成可转动状,所以销轴螺栓成为轴间连接座第二个转动中心;“∏”字型的轴间连接座的后端上方连接提把和坐垫,提把与坐垫呈直角布置状,因此提把处于本技术的乘坐状的正常工作使用状态下,又当成是幼童乘坐时的靠背。所述的前轮子的支撑杆的最下端设置有固定孔,一连接杆的两端有拗折段,其中连接杆一端的拗折段穿插到所述的支撑杆下端的固定孔中,其端部以螺母锁固;连接杆的另一端拗折段则穿插到后轮固定架上端的固定孔中,所述的连接杆拗折段的外径套着二个塑料套,在二个塑料套之间也即是连接杆的中部套装有蝶形弹簧,该蝶形弹簧一侧呈“ㄈ”形状,它有销轴螺栓从其中间孔部穿过定位,通常在伸展呈乘坐状的正常工作使用状态时,塑料套的头部是落在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的远端中,亦即是连接前后轮的连接杆处于向外拉伸状态。当本技术不使用要将其折叠或收藏时,必须先转动按钮。所述的塑料套在轴间连接座侧板的外侧有一个凸肩,它与按钮连接一体,当转动按钮时,则凸肩跟着转动,所述的凸肩的宽度与所述的“∏”字型的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的槽宽相配合,当塑料套的凸肩转动至对准“∏”字型的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时,可将按扭按下,塑料套移动的同时使塑料套的头部脱离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的远端,这时将提把向上提起,带动轴间连接座沿着以销轴螺栓的第二个转动中心为中心、以销轴螺栓的第一个转动中心与销轴螺栓的第二个转动中心之间距为回转半径而向上转动,直至连接杆拗折段的外径套着的二个塑料套落在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的最近端中,亦即是连接前后轮的连接杆处于向内折叠状态,此时童车构成折合状,供使用者手提提把进行搬运、携带或收藏。当要再次伸展呈乘坐状的正常工作使用状态时,可将按扭转动按下的同时将提把向外拉开,此时连接杆拗折段的外径套着二个塑料套渐渐地落入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的最远端,并通过蝶形弹簧的预紧力能自动将塑料套的头部落在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的远端中定位,亦即是连接前后轮的连接杆处于向外拉伸状态,以供幼童坐于坐垫2骑乘游戏。还有一种设计结构,它与上述的区别在于所述的“∏”字型的轴间连接座的侧板设置有一个与钢珠配合的球形孔,所述的钢珠由压缩弹簧支撑。当本技术不使用要将其折叠或收藏时,可用手指揿压钢球,使钢球压入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球形孔中,将提把向上提起,带动轴间连接座沿着以销轴螺栓的第二个转动中心为中心、以销轴螺栓的第一个转动中心与销轴螺栓的第二个转动中心之间距为回转半径而向上转动,直至连接杆拗折段落在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的最近端中,且钢球落入折叠孔位中,亦即是连接前后轮的连接杆处于向内折叠状态。当要再次伸展呈乘坐状的正常工作使用状态时,只须将提把向外拉开,此时连接杆拗折段的外径套着一个塑料套渐渐地落入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腰弧形槽的最远端,并通过压缩弹簧的预紧力能自动将钢球落在“∏”字型的轴间连接座的侧板的半球形孔定位,亦即是连接前后轮的连接杆处于向外拉伸状态,以供幼童坐于坐垫骑乘游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可将其折叠以便于携带、收藏并减少贮藏的空间,也方便手提、搬运的功效。图5为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右侧示意图;图6为图5的B-B剖视图;图7为图5的A-A剖视图; 附图说明图1至图4表达实施例1的设计结构,本技术设置有一个呈“∏”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于轴间连接座1的两侧板101与102的中部设置有同等布局的腰弧形槽2,“∏”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的前端用销轴螺栓7连接于前轮子4的支撑杆3下部并与支撑杆3呈垂直状的直角接座6,并形成可转动状,所以销轴螺栓7成为第一个转动中心,这个支撑杆3与直角接座6是焊接成一个整体;“∏”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又通过销轴螺栓9与后轮固定架10相连接,并同样形成可转动状,所以销轴螺栓9成为第二个转动中心;“∏”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的后端上方连接着提把11与坐垫12,提把11与坐垫12呈直角布置,因此提把11处于本技术的乘坐状的正常工作使用状态下,又当成是幼童乘坐时的靠背。所述的前轮子4的支撑杆3的最下端设置有固定孔13,一连接杆5的两端有拗折段51、52,其中连接杆5一端的拗折段52穿插到所述的支撑杆3下端的固定孔13中,其端部以螺母18锁固;连接杆5的另一端拗折段51则穿插到后轮固定架10上端的固定孔104中,所述的连接杆5拗折段51的外径套着二个塑料套14、15,在二个塑料套14、15之间即连接杆5拗折段51的中部套装有蝶形弹簧17,该蝶形弹簧17的一侧呈“ㄈ”形状,它有销轴螺栓9从其中间孔部穿过定位,通常在伸展呈乘坐状的正常工作使用状态时,塑料套14的头部141是落在轴间连接座1的侧板101的腰弧形槽2的远端中,亦即是连接前后轮的连接杆5处于向外拉伸状态,如图1所示。参阅图3所示,当本技术不使用要将其折叠或收藏时,必须先转动按钮8,所述的塑料套15在轴间连接座侧板102的外侧设置有一个凸肩142,它与按钮8连接一体,当转动按钮8时,则凸肩142跟着转动,所述的凸肩142的宽度与所述的“∏”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的侧板102的腰弧形槽2的槽宽相配合,当凸肩142转动至对准“∏”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的侧板102的腰弧形槽时,可将按扭8沿图2所示出的箭头方向按下,塑料套14、15也沿箭头方向移动的同时使塑料套14的头部141脱离轴间连接座1的侧板101的腰弧形槽2的远端,这时将提把11向上提起,带动轴间连接座1沿着以销轴螺栓9的第二个转动中心为中心、以销轴螺栓7的第一个转动中心与销轴螺栓9的第二个转动中心之间距为回转半径而向上转动,直至连接杆5拗折段51的外径套着二个塑料套14、15落在轴间连接座1的侧板101、102的腰弧形槽2的最近端中,亦即是连接前后轮的连接杆5处于向内折叠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童车构成折合状,供使用者手提提把11进行搬运、携带或收藏。当要再次伸展呈乘坐状的正常工作使用状态时,可将按扭8按下的同时再将提把11向外拉开,此时连接杆5拗折段51的外径套着二个塑料套14、15渐渐地落入轴间连接座1的侧板11、12的腰弧形槽2的最远端,并通过蝶形弹簧17的预紧力能自动将塑料套14的头部141落在轴间连接座1的侧板101的腰弧形槽2的最远端中定位,亦即是连接前后轮的连接杆5处于向外拉伸状态,以供幼童坐于坐垫12骑乘游戏。图4至图7表达实施例2的设计结构,它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字型的轴间连接座1的侧板101设置有一个与钢珠20配合的半球形孔103,所述的钢珠20由压缩弹簧22支撑着,所述的压缩弹簧22定位于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培选
申请(专利权)人:马培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