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的避震前叉,其包括上叉连接部,其中该上叉连接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上叉以及对应地设于该上叉下面的下叉,该上叉分别与该对应的下叉在其对应的上下轴线上可相对移动而在其对应的周向上固定地连接在一起,其中该上叉分别与该对应的下叉之间设有调节在该对应上下轴线上相对移动的避震装置,所述两下叉上分别设有用以装配两平行车轮的装设车轮连接机构。借此构造,在自行车的行车过程中即使遇到颠簸也很平稳,从而提高自行车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可提高自行车的承载能力。(*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上的前叉,特别涉及用于自行车上的避震前叉。
技术介绍
目前,自行车零配件前叉种类繁多,有铜焊前叉、避震前叉等等。这些一般根据自行车种类进行配置。然而,前叉上一般装配的前轮是独轮的,而且避震前叉也只是单轮避震,再加上后面的一个车轮,一共两个车轮触地。因此导致装上该类前叉的自行车在行车时不够稳定,特别是不熟练的驾驶者;另外承载也受到一定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前叉,其可在行车过程中即使遇到颠簸也很平稳行驶,从而提高自行车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可提高自行车的承载能力。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避震前叉,其包括上叉连接部,其中该上叉连接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上叉以及对应地设于该上叉下面的下叉,该上叉分别与该对应的下叉在其对应的上下轴线上可相对移动而在其对应的周向上固定地连接在一起,其中该上叉分别与该对应的下叉之间设有调节在该对应上下轴线上相对移动的避震装置,所述两下叉上分别设有用以装配两平行车轮的装设车轮连接机构。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下叉相互独立设置。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设车轮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下叉后面并垂直向后延伸的束仔,该束仔上固定有螺母,该两下叉上的螺母的轴线共线。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叉和所述对应的下叉内为管状,所述上叉的下端伸入所述对应的下叉内,所述避震装置为弹簧,该弹簧设于所述上叉和所述对应的下叉内,其上端抵接在所述上叉的下端,其下端固定在所述对应的下叉上。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叉和所述对应的下叉通过连杆连接,该连杆设于所述上叉和所述对应的下叉内,其上端固定在所述上叉上,其下端限制所述对应的下叉于该连杆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移动。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叉内固定有补强管,所述对应的下叉内固定有连接管,该连杆的上端设于该补强管上,其下端设于该连接管上端内部,该连接管上端可于该连杆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移动,所述弹簧套设于该连接管上,该连接管上端与所述上叉的下端于周向上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上端的外周面为多边形,所述上叉的下端的内表面对应所述连接管上端的外周面为多边形设置,所述连接管上端插入所述上叉的下端内。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上端的外周面与所述上叉的下端的内表面之间设有与所述连接管上端的外周面为多边形对应的多边形的下滑套。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应的下叉上端内装设有上滑套,所述上叉贯穿该上滑套,该上滑套与所述上叉为滑动配合,所述对应的下叉上端和所述上叉的下端的外周密封地设有防尘套,所述对应的下叉的外周面上设有导线管。作为本技术避震前叉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叉连接部通过短管与所述上叉连接,该短管下方设置补强片,该补强片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叉连接部和所述上叉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避震前叉的每个下叉上设有装设车轮连接机构,进而可装配车轮,加上后面的自行车轮,从而使得自行车具有三个车轮,形成三点的稳定触地构造,同时大大增加自行车的承载能力。此外,该每个下叉与对应上叉之间设有避震装置,因此在行车过程中即使遇到颠簸也很平稳行驶,进一步提高行车的稳定性、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避震前叉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避震前叉的左视图并局部剖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避震前叉10包括上叉连接部11、连接至上叉连接部11下端两侧的形状、构造相同的两上叉12、对应连接在该上叉12下面且形状、构造相同的两下叉13、避震装置以及装设车轮连接机构。其中该上叉连接部11为管状,具有一中心轴线,其上端设有螺纹,以固定连接至自行车方向机构(未图示)。该上叉连接部11的下端两前侧向前并向下并相对该中心轴线对称地延伸出两短管14,该两短管14分别与两上叉12上端的侧边固定连接。该上叉12为管状,具有垂直的第一轴线,其内焊接一补强管121。该下叉13也为管状,具有垂直的第二轴线,其内焊接一连接管131。该连接管131是通过其圆套状下端焊接在该下叉13下端内表面上而固定在该下叉13内。该上叉12下端伸入该下叉13内,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重合。该上叉12与该下叉13是通过连接杆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杆为螺杆15,该螺杆15贯穿该补强管121下端的底壁,其头部抵接在该底壁上。该螺杆15的下端通过连接管131上端的顶壁,通过螺母151将连接管131上端限制在该螺杆15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借此将该上叉12与该下叉13在其轴线方向上可移动地连接起来。此外,该连接管131的上端外周面为八边形,对应该连接管131的上端外周面,该上叉12下端的内表面也为八边形。通过该连接管131的上端插入该上叉12下端内,从而将上叉12与该下叉13在其周向上固定连接起来。为了更便于该连接管131的上端于该上叉12内滑动,该上叉12下端的内表面与该连接管131的上端之间设有八边形的下滑套16,该下滑套16固定在该上叉12下端。该避震装置为弹簧17,该弹簧17的上端抵接在该上叉12的下端,其下端设于该下叉13上。在本实施例中,该弹簧17套设在该连接管131上,上端抵接在下滑套16的下端,进而抵接在该上叉12的下端;该弹簧17的下端固定在该连接管131圆套状下端和八边形状上端间的过度斜面上。本技术实施例的避震前叉10一个重要的技术特征在于,每个下叉13上设有装设车轮连接机构。该装设车轮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在该下叉靠近下端的后面位置并垂直向后延伸的束仔132。该束仔132上焊接有安装自行车轮的螺母133,且所有螺母133的轴线为共线设置。借此在该两下叉13上可装平行的两自行车轮。作为优选方式,该两下叉13各自独立设置。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避震前叉10在使用时,由于每个下叉13上设有装设车轮连接机构,进而可装配车轮,加上后面的自行车轮。从而使得自行车具有三个车轮,形成三点的稳定触地构造,而且大大增加自行车的承载能力。此外,该每个下叉13与对应上叉12之间设有避震装置,因此在行车过程中即使遇到颠簸也很平稳行驶。而且,由于该两下叉13各自独立设置,因此可以两侧同时避震,也可以单边独立避震,行车中转弯时,能达到单边避震的较佳效果,同时保持行车的稳定性。另外,为了便于该上叉12在下叉13内滑动的稳定,防止偏移,下叉13上端内装设有上滑套18,上叉12贯穿该上滑套18,且其外表面与该上滑套18的内表面为滑动配合;为了防止灰尘进入该上叉12和下叉13内或上叉12与该上滑套18之间,下叉13上端和上叉12的下端的外周密封地设有防尘套19。而且该下叉13上端的外周面上设有导线管134,便于安装固定刹车线装置。为了加强上叉连接部11与上叉12的连接,短管14下方设置补强片20,该补强片20两端分别与上叉连接部11和上叉12连接。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揭示,但是本技术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技术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元件或构造可用所属
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或构造来替换,例如上述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的,在为了便于拆卸时,可改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避震前叉,其包括上叉连接部,其特征在于:该上叉连接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上叉以及对应地设于该上叉下面的下叉,该上叉分别与该对应的下叉在其对应的上下轴线上可相对移动而在其对应的周向上固定地连接在一起,其中该上叉分别与该对应的下叉之间设有调节在该对应上下轴线上相对移动的避震装置,所述两下叉上分别设有用以装配两平行车轮的装设车轮连接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震前叉,其包括上叉连接部,其特征在于该上叉连接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上叉以及对应地设于该上叉下面的下叉,该上叉分别与该对应的下叉在其对应的上下轴线上可相对移动而在其对应的周向上固定地连接在一起,其中该上叉分别与该对应的下叉之间设有调节在该对应上下轴线上相对移动的避震装置,所述两下叉上分别设有用以装配两平行车轮的装设车轮连接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下叉相互独立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设车轮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下叉后面并垂直向后延伸的束仔,该束仔上固定有螺母,该两下叉上的螺母的轴线共线。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和所述对应的下叉内为管状,所述上叉的下端伸入所述对应的下叉内,所述避震装置为弹簧,该弹簧设于所述上叉和所述对应的下叉内,其上端抵接在所述上叉的下端,其下端固定在所述对应的下叉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和所述对应的下叉通过连杆连接,该连杆设于所述上叉和所述对应的下叉内,其上端固定在所述上叉上,其下端限制所述对应的下叉于该连杆的上端与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崴,
申请(专利权)人:陇冠自行车料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