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玉顺专利>正文

直立折叠自行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746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直立折叠自行车架,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快捷,携带方便、折叠后整车体积较小的自行车架,有车前叉通、车主梁、车横梁、车座立管、后拉叉、管卡、螺栓,车主梁分为两段,上段的上端有丁字头通孔,折叠部位为马蹄形n型槽,下段的上端为圆封头管,下段圆封头管外径吻合上段n型槽内径,圆封头管端部通孔与车主梁上段的下部通孔由螺栓连接,车主梁上段折叠部位n型槽与下段圆封头管吻合,车架展开后滞控定位使之平直,7处紧固螺栓紧固固定后,都是活动支点,车座立管下端与车主梁是可分离的,车座立管下端与车主梁接触点为圆封头管辅垫有塑料垫并与车主梁吻合,折叠后车座立管下端是调头向上的,一次折叠到位,直立折叠,可直立推行。(*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架,具体涉及一种可以折叠自行车架。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各种可以折叠的自行车,其主要因各种折叠车架的差异,折叠自行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折叠后体积较大,携带不是很方便;第二,折叠过程较为复杂,以致使用者不愿意折叠,第三,折叠或复原时拧动螺栓较多,使用者都认为较麻烦,失去折叠车的实质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快捷,携带方便、折叠后整车体积较小的自行车架,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直立折叠自行车架,由车前叉通,车主梁、车横梁、车座立管、后拉叉组成,车主梁是分为两段由螺栓穿连,螺栓两端与车主梁上段的外径壁焊接,车主梁下段以螺栓为轴折叠,车前叉通通过管卡、螺栓、螺栓分别与车主梁和车横梁连接,车横梁和车主梁通过螺栓连接,车座立管的下端与车横梁通过管卡、螺栓连接,后拉叉的两端有孔,上端为丁字头通孔分别与车座立管和车主梁通过管卡、螺栓、螺栓连接,所述7处螺栓紧固连接固定,并都是活动的支点,所述车前叉通、车主梁、车横梁、车座立管和后拉叉连接转动折叠,车座立管下端与车主梁的接触点为圆封头管辅垫有塑料垫并与车主梁吻合,车座立管下端与车主梁是可分离的,折叠后的车座立管下端是调头向上的。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所述车主梁上段的上端有丁字头通孔,其下端可折叠部位为马蹄形n型槽,在折叠部位通孔以外加长,形成吻合下段圆封头管展开后的滞控点,通孔以外加长段的端部设有定位柱,定位柱吻扣在车主梁下段上面留有的孔内,在车主梁上设有固定锁销,固定锁销的插销可插入车座立管下端的孔内控制车架的折叠,在固定锁销上备有加锁孔。本技术还采用所述车横梁两端为丁字头通孔,车横梁与车主梁的连接处是双梁,车横梁卡抱车主梁,并以螺栓为轴折叠,螺栓的两端与车横梁的外侧壁焊接。本技术还采用所述车主梁中轴部位设有定位钩,在所述前叉通上设有定位柱,所述自行车架折叠后用定位钩与定位柱钩挂固定,定位钩设有两档定位。本技术的特点是可以做到连同车座位同步折叠,操作简单快捷,整体车一次折叠到位,是直立折叠,因为折叠后整车体积较小,两车轮轮距可以折叠至一个半轮宽,折叠后既可放入汽车后备箱中,因此,携带方便,定位钩有两档,勾挂在二档,折叠车便可直立推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折叠后的示意图。图3是固定锁销部件的放大图。图4是车主梁结构图。图5是车主梁上段示意图。图6是车横梁俯视图。图7是车横梁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介绍,本技术可以实用于各种型号的折叠自行车,如图1至图7所示,直立折叠自行车架,具有车前叉通1,管卡2、螺栓3、14、15、16、17、18、19、车主梁4、车横梁5、车座立管6、后拉叉7,车主梁4是分为两段由螺栓3穿连,螺栓3两端与车主梁4上段的外径壁焊接,车主梁4下段以螺栓3为轴折叠,车前叉通1通过管卡2、螺栓14、15分别与车主梁4和车横梁5连接,车横梁5和车主梁4通过螺栓16连接,车座立管6的下端与车横梁5通过管卡2、螺栓17连接,后拉叉7的两端有孔,上端为丁字头通孔分别与车座立管6和车主梁4通过管卡2、螺栓18、19连接,所述7处螺栓3、14、15、16、17、18、19紧固连接固定,并都是活动的支点,各部件连接转动折叠,车座立管6下端与车主梁4是可分离的,折叠后的车座立管6下端是调头向上的,按照图1和图2所示,将自行车架进行展开或折叠,作为车主梁4分为两段,如图5所示,所述车主梁4上段的上端有丁字头通孔20,其下端为可折叠部位马蹄形n型槽,如图4所示,下段的上端为圆封头管,下段圆封头管的外径吻合于上段n型槽的内径,上段的下部和圆封头管端部都设有通孔21,穿入螺栓3固定,车主梁4上段折叠部位通孔21以外加长,形成吻合下段圆封头管展开后的滞控点,滞控点处有定位柱13,定位柱13吻扣在车主梁4上面留有的孔内,展开后使车主梁4平直,螺栓3的两端与n型槽的外壁焊接,车主梁4上段与下段的折叠是以螺栓3为轴折叠,车座立管6下端与车主梁4的接触点为圆封头管辅垫有塑料垫并与车主梁4吻合,车横梁5两端为丁字头通孔,车横梁5与车主梁4的连接处是双梁,车横梁5卡抱车主梁4,并以螺栓16为轴折叠,螺栓16的两端与车横梁5的外侧壁焊接,所述车主梁4中轴部位设有定位钩8,在所述叉通1上设有定位柱9,固定锁销10上设有带有弹簧的插销22,插销22的定位(即插入与拔出)是依靠与插销柄相接触的外壁来固定,车架展开后将固定锁销22的插销插入车座立管6下端相应的孔中即控制住自行车架的折叠。需要折叠时,向外移开锁销10的插销22,提动车座立管6即可进行折叠,并且一次折叠到位,折叠后用定位钩8钩挂定位柱9固定,如图2所示,图3所示的固定锁销10,其中半圆弧的部分是与车座立管6相接触的部位,图3所示的23是加锁孔,加锁后锁住锁销22手柄可防止折叠,紧固螺栓3、14、15、16、17、18、19的直径采用范围5-8毫米,为安装车后衣架还设有安装孔11,同时在车主梁4最下端留有闸线孔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直立折叠自行车架,具有车前叉通(1),管卡(2)、螺栓(3、14、15、16、17、18、19)、车主梁(4)、车横梁(5)、车座立管(6)、后拉叉(7),其特征是:车主梁(4)是分为两段由螺栓(3)穿连,螺栓(3)两端与车主梁(4)上段的外径壁焊接,车主梁(4)下段以螺栓(3)为轴折叠,车前叉通(1)通过管卡(2)、螺栓(14)、螺栓(15)分别与车主梁(4)和车横梁(5)连接,车横梁(5)和车主梁(4)通过螺栓(16)连接,车座立管(6)的下端与车横梁(5)通过管卡(2)、螺栓(17)连接,后拉叉(7)的两端有孔,上端为丁字头通孔分别与车座立管(6)和车主梁(4)通过管卡(2)、螺栓(18)、螺栓(19)连接,所述7处螺栓(3、14、15、16、17、18、19)紧固连接固定,并都是活动的支点,所述车前叉通(1)、车主梁(4)、车横梁(5)、车座立管(6)和后拉叉(7)连接转动折叠,车座立管(6)下端与车主梁(4)的接触点为圆封头管辅垫有塑料垫并与车主梁(4)吻合,车座立管(6)下端与车主梁(4)是可分离的,折叠后的车座立管(6)下端是调头向上的。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6-2-27 200620025409.X1.直立折叠自行车架,具有车前叉通(1),管卡(2)、螺栓(3、14、15、16、17、18、19)、车主梁(4)、车横梁(5)、车座立管(6)、后拉叉(7),其特征是车主梁(4)是分为两段由螺栓(3)穿连,螺栓(3)两端与车主梁(4)上段的外径壁焊接,车主梁(4)下段以螺栓(3)为轴折叠,车前叉通(1)通过管卡(2)、螺栓(14)、螺栓(15)分别与车主梁(4)和车横梁(5)连接,车横梁(5)和车主梁(4)通过螺栓(16)连接,车座立管(6)的下端与车横梁(5)通过管卡(2)、螺栓(17)连接,后拉叉(7)的两端有孔,上端为丁字头通孔分别与车座立管(6)和车主梁(4)通过管卡(2)、螺栓(18)、螺栓(19)连接,所述7处螺栓(3、14、15、16、17、18、19)紧固连接固定,并都是活动的支点,所述车前叉通(1)、车主梁(4)、车横梁(5)、车座立管(6)和后拉叉(7)连接转动折叠,车座立管(6)下端与车主梁(4)的接触点为圆封头管辅垫有塑料垫并与车主梁(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玉顺
申请(专利权)人:孙玉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