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明鸿专利>正文

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506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为一硬质塑胶体,包括一套管部、设于套管部其中一端的夹紧部,于夹紧部的周壁贯穿设有一道轴向延伸的剖槽,位于剖槽两侧的夹紧部上分别设有一突部,于两突部上分别设有同轴的穿孔、螺孔,以供一螺栓穿置螺设,另于夹紧部与套管部相接的周壁上贯穿设有一段径向延伸并且与剖槽相通的缺槽,藉由该段缺槽的设置,即可以使夹紧部邻近剖槽该段周缘具有可变形的弹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零部件,尤其是指一种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
技术介绍
因为自行车手把为光滑的金属管,不易握持及操控方向,并且受到日照会发烫,因此,在自行车手把两端通常会再套设一塑胶制的握把套,其中亦不乏有获准专利者,如中国台湾公告第400831号「车手管握把套」新型专利案(以下简称参考案一),以及中国台湾公告第468602号「自行车把手的束套改良结构」新型专利案(以下简称参考案二),莫不以如何将握把套束紧于自行车手把为目的,其中参考案一的主要结构即如图6所示,其中空的握把内套50的一端外周缘突设有一挡止环块51,于握把内套50以及挡止环块51的周壁上剖设一道轴向延伸的开口52,以束紧于自行车手把60。然而,前述参考案一将握把内套50剖设一开口52,固然可以产生弹性而达到束紧作用,但是,单凭该束紧作用并不足以将握把内套50固定于自行车手把60上,故,实际上组装时,需要先在握把内套50的内周壁(或者自行车手把60外周壁)上涂布黏胶,使两者黏固,再以螺丝元件53穿置螺固于挡止环块51,利用握把内套50以及挡止环块51所具有的弹性,束紧于握把内套50上,但是,当黏胶已干,再以螺丝元件53束紧时,反而会使已黏固的内套管50与自行车手管60脱离,固定效果不佳。参考案二的主要技术则如图7所示,其设有一内管径略大于自行车把手70的内管体80,以及一套设于内管体80的外套体90,该内管体80的其中一端设有一束紧环肋81,于束紧环肋81周壁切设有一弹性槽82,再于弹性槽82两侧的束紧环肋81上再设有一锁固凸块811,于两锁固凸块811上以一螺栓83穿置固定。上述参考案二是将内管体80的内径设为略大于自行车把手70的外径,以供内管体80快速穿套,其主要的束紧作用,是通过螺栓83穿置螺固于束紧环肋81,进而使束紧环肋81夹固于自行车把手70上。但是,事实上,由于束紧环套81上的弹性槽82仅剖设于束紧环套81的周壁,而束紧环套81与内管体80是设为一体,故,其弹性极差,可变形量极小,根本无法有效发挥夹固作用,致使内管体80极易滑脱。由上述分析可知,参考案一固然具有较佳的弹性,以夹固于自行车手把上,但其以螺栓锁固时,反而会使已黏固的握把内套分离,参考案二是通过束紧套环束紧,但其弹性差,可变形量极小,亦无法发挥夹固作用,实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较佳束紧作用,以防止松脱的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以克服公知结构的缺点。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包括一套管部、设于套管部其中一端的夹紧部,于夹紧部的周壁贯穿设有一道轴向延伸的剖槽,位于剖槽两侧的夹紧部上分别设有一突部,于两突部上分别设有同轴的结合孔,另于夹紧部与套管部相接的周壁上贯穿设有一段径向延伸并且与剖槽相通的缺槽。如上所述的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其中,所述的结合孔设为一穿孔、一螺孔。如上所述的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其中,所述的夹紧部是径向突出于套管部,另于套管部外侧套设一外套管,外套管外套设一软质护套。如上所述的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其中,外套管与软质护套的长度是短于套管部,该套管部末端以一端套黏固。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以后,本技术组装时,通过套管部穿置包覆于自行车手把外周缘上,并且,使套管部与自行车手把黏固,再以一螺栓穿过夹紧部的结合孔固定,由于夹紧部与套管部之间设有一段与剖槽相通的缺槽,使夹紧部具有较大的弹性以及变形量,故当旋紧螺栓时,即可以使夹紧部确实夹固于自行车手把上,提供双重固定效果以防握把套脱出。由于本技术的夹紧部上的剖槽与套管部分开设置,于螺固夹紧部时,并不影响套管部的黏固状态,可以改善前述参考案一的缺失,又,由于夹紧部一侧设有与剖槽相通的穿槽,可以提高夹紧部的变形量,改善参考案二变形少、无法确实夹固于自行车手把的缺失,故本技术一并改善上述两种公知结构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可确实紧固的握把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平面组合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组装于自行车手把上的断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夹固于自行车手把上的断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型态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6是公告第400831号新型专利案的平面示意图。图7是公告第468602号新型专利案的立体外观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 握把套11 套管部12 夹紧部120 突部121 穿孔 122 螺孔13 剖槽 14 螺栓15 缺槽 20 自行车手把30 外套管31 软质护套 32 端套 40 握把套41 套管部42 夹紧部43 剖槽 44 螺栓45 缺槽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的握把套10为一硬质塑胶体,包括一套管部11、设于套管部11其中一端的夹紧部12,于夹紧部12的周壁贯穿设有一道轴向延伸的剖槽13,位于剖槽13两侧的夹紧部12上分别设有一突部120,于两突部120上分别设有同轴的结合孔,于本实施例中,是将两结合孔分别设为一穿孔121、一螺孔122,以供一螺栓14穿置螺设,其亦可以将两结合孔均设为穿孔,或者将两结合孔设为一穿孔、一六角孔,以供螺栓配合螺帽穿置结合。另于夹紧部12与套管部11相接的周壁上贯穿设有一段径向延伸并且与剖槽13相通的缺槽15,通过该段缺槽15的设置,即可以使夹紧部12邻近剖槽13该段周缘具有可变形的弹性。组装时,将握把套10如图3所示套设于自行车手把20上,并且将螺栓14穿置螺设于突部120的穿孔121、螺孔122上,当旋紧螺栓14时,即可以使夹紧部12的两突部120相向位移,进而夹紧于自行车手把20上。而本技术的套管部11内径略大于自行车手把20外径,以利套管部11快速穿置,并且于套管部11与自行车手把20外径之间以黏胶黏固,故本技术可同时利用套管部11黏固以及藉由夹紧部12的夹固力,使握把套10确实固定于自行车手把20上,而不会松脱。又,上述为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手段,握把套10的形状不拘,譬如图1、2所示,将夹紧部12的外径设为大于套管部11,另于套管部11外侧套设一外套管30,复于外套管30外套设一软质护套31,而该外套管30与软质护套31的长度短于套管部11,再于套管部11末端以一端套32黏固。此外,本技术亦可以如图5所示,于握把套40的套管部41表面直接成形凹凸状的止滑部,而套管部41的一端仍设有一夹紧部42,夹紧部42上设有轴向延伸的剖槽43,以螺栓44穿置螺设于剖槽43的两侧,再于夹紧部42与套管部41相交处则设有一段与剖槽43相通的缺槽45,以增加夹紧部42可变形量,提升夹固力,而当夹紧部42变形夹固于自行车手把20上时,并不影响套管部41与自行车手把20黏固,发挥双重紧固的功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其特征是,包括一套管部、设于套管部其中一端的夹紧部,于夹紧部的周壁贯穿设有一道轴向延伸的剖槽,位于剖槽两侧的夹紧部上分别设有一突部,于两突部上分别设有同轴的结合孔,另于夹紧部与套管部相接的周壁上贯穿设有一段径向延伸并且与剖槽相通的缺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手把的握把套,其特征是,包括一套管部、设于套管部其中一端的夹紧部,于夹紧部的周壁贯穿设有一道轴向延伸的剖槽,位于剖槽两侧的夹紧部上分别设有一突部,于两突部上分别设有同轴的结合孔,另于夹紧部与套管部相接的周壁上贯穿设有一段径向延伸并且与剖槽相通的缺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手把的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鸿李晋隆
申请(专利权)人:陈明鸿李晋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