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包括吊耳,与吊耳连接的第一挂钩、第二挂钩和排气管挂钩,其特征是:所述吊耳呈顶角向下倒圆角的等腰三角形,并在靠近两个底角和顶角的部位分别设有一过孔;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一端部分别与靠近两个底角的过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前副车架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一端部与靠近顶角部过孔配合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另一端部与排气管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排气管与前副车架之间的振动噪声传递,提高副车架与连接构件安装点的刚度;提高连接构件的横向限位和减振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汽车NVH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驾乘舒适性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对于大部分乘用车,都在底盘前副车架上设计有排气系统安装点。为减缓排气系统振动噪音通过前副车架向车身内部传递,在排气系统安装点处一般都设计有隔振降噪构件。如CN 201484172 U公开的“一种机动车排气管吊耳”,它的外部形状为前、后两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下左右周面为近似椭圆的一弹性体,弹性体的上部设置有与车底架连接的装配过孔I,下部设置有与排气管连接的装配过孔II ;所述的弹性体的椭圆周面上置有金属环,所述的金属环与弹性体的外轮廓的尺寸相同。采用本技术结构,在现有的橡胶制的机动车吊耳的周面上增加金属环,使吊耳的强度得以提高,不易损坏。传统的隔振构件一般设计为单吊耳结构;由一个独立橡胶吊耳通过挂钩实现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传统隔振构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一是橡胶吊耳结构相对简单,隔振能力有限;二是吊耳连接挂钩与副车架单点焊接,易形成局部冲击过大;三是吊耳横向限位能力不足,排气管易产生横向摆动,严重时对周边其它零件产生热害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其能够降低排气管与前副车架之间的振动噪声传递,提高副车架与连接构件安装点的刚度;提高连接构件的横向限位和减振能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包括吊耳,与吊耳连接的第一挂钩、第二挂钩和排气管挂钩,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结构相同,其特征是:所述吊耳呈顶角向下倒圆角的等腰三角形,并在靠近两个底角和顶角的部位分别设有一过孔;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一端部分别与靠近两个底角的过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前副车架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一端部与靠近顶角部过孔配合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另一端部与排气管配合连接。进一步,所述排气管挂钩为双挂钩结构。进一步,在所述吊耳的中心部位设有一缓冲通孔。所述的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其所述吊耳的材质为橡胶。本技术与传统排气管与前副车架间减振构件相比有以下优点:(I)连接构件与前副车架连接采用两点连接,增加了安装接附点的刚度;(2)由于采用橡胶制作的吊耳的中心部位开有缓冲通孔,所以能提高隔振能力,降低振动传递;(3)由于与排气管配合连接的排气管挂钩为双挂钩结构,有两个接触部位,所以能够有效抑制排气管横向振动。经过主观乘坐评价,本技术与传统结构相比,在驾驶室内排气噪音明显降低;经客观测试,振动传递减低20%以上,噪声传递减低40%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副车架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结构双挂钩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排气管橡胶吊耳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隔振结构装配示意图。图中:1 一吊耳,2 —第一挂钩,3 —第二挂钩,4 一排气管挂钩,5 —前副车架,6 —排气管,11 一缓冲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包括吊耳1,与吊耳连接的第一挂钩2、第二挂钩3和排气管挂钩4,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结构相同,其实质性特点是:所述吊耳I呈顶角向下倒圆角的等腰三角形,并在靠近两个底角和顶角的部位分别设有一过孔;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一端部分别与靠近两个底角的过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前副车架5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一端部与靠近顶角部过孔配合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另一端部与排气管6配合连接。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副车架上,工艺简单可靠,能提高安装接附点刚度。进一步,所述排气管挂钩4为双挂钩结构。进一步,在所述吊耳I的中心部位设有一缓冲通孔11。所述的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其所述吊耳I的材质为橡胶。本技术上部采用的两点安装方式,提高了与前副车架的连接强度,降低了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焊接应力;排气挂钩布置在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之间,减少了排气管振动横向传递,有效衰减了振动。在排气管振动频率接近副车架模态时,可通过改变吊耳中心部位开设的缓冲通孔或者在缓冲通孔位置硫化阻尼平衡器来避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发生共振,有效提高了整车NVH性能。【主权项】1.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包括吊耳(1),与吊耳连接的第一挂钩(2)、第二挂钩(3 )和排气管挂钩(4 ),其特征是: 所述吊耳(I)呈顶角向下倒圆角的等腰三角形,并在靠近两个底角和顶角的部位分别设有一过孔;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一端部分别与靠近两个底角的过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前副车架(5)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一端部与靠近顶角部过孔配合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另一端部与排气管(6)配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其特征是:所述排气管挂钩(4)为双挂钩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其特征是:在所述吊耳(I)的中心部位设有一缓冲通孔(1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其特征是:所述吊耳(I)的材质为橡胶。【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包括吊耳,与吊耳连接的第一挂钩、第二挂钩和排气管挂钩,其特征是:所述吊耳呈顶角向下倒圆角的等腰三角形,并在靠近两个底角和顶角的部位分别设有一过孔;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一端部分别与靠近两个底角的过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前副车架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一端部与靠近顶角部过孔配合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另一端部与排气管配合连接。本技术能够降低排气管与前副车架之间的振动噪声传递,提高副车架与连接构件安装点的刚度;提高连接构件的横向限位和减振能力。【IPC分类】B60K13-04【公开号】CN204526804【申请号】CN201520167558【专利技术人】严清龙, 李原辉, 傅淘, 梅光才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8月5日【申请日】2015年3月24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管与前副车架的连接构件,包括吊耳(1),与吊耳连接的第一挂钩(2)、第二挂钩(3)和排气管挂钩(4),其特征是:所述吊耳(1)呈顶角向下倒圆角的等腰三角形,并在靠近两个底角和顶角的部位分别设有一过孔;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一端部分别与靠近两个底角的过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前副车架(5)固定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一端部与靠近顶角部过孔配合连接,所述排气管挂钩的另一端部与排气管(6)配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清龙,李原辉,傅淘,梅光才,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