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53893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0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包括铰接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相对二者的铰接位置分布在两侧,以便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的尾端互相靠近/远离时,二者的尖端互相远离/靠近;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的尖端外侧对称地设有凸体,凸体凸出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而能够卡止于撑开部位;还具有限制体;限制体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钳臂/第二钳臂的内侧,另一端朝向第二钳臂/第一钳臂,以限制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靠近距离。这种形式的手术钳在用于撑开并维持患者开口时,符合手掌用力习惯,还能够获得较好的张开效果,包括撑开钳进入手术部位的深度和撑开手术部位的稳定程度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国内外逐步开展一种新的人工气道建立方法,即经皮穿刺气管套管置管术,这种手术具有微创、简单、快速等优点,而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在该过程中,其涉及的主要医疗设备包括用于分离皮下组织的血管钳、扩张钳、导丝等。其手术过程如下:病人仰卧至合适位置,使颈部充分暴露,确认穿刺点后局部麻醉,在选择的穿刺点处切一个1.5厘米至2厘米的横切口,再使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之后,接好穿刺针穿入气道,再送入导丝,扩张器沿导丝将气管前壁穿刺点扩张,后将扩张钳夹在导丝上,沿导丝将扩张钳滑入气管前壁,张开钳子使得气管前壁前方的软组织及气管前壁撑开,在扩张钳打开的状态下移去扩张钳。将气管套管沿导丝顺着扩张钳撑开通道进入气管内,手术结束。在上述步骤中,对扩张钳的使用具有严格要求,每次进入气管前,要保持扩张钳的顶端部与气管垂直;在气管内张开时要保持扩张钳纵轴与病人身体纵轴平行。而上述扩张钳即为现在手术中常用的手术钳,其为X形,当手术使用时,为了张开钳子使其尖端张开一定角度,工作人员需要手指同时张开,并稳定保持在适当的角度,以适应上述对扩张钳使用的严格要求。对于手掌的张开操作,工作人员往往需要两手同时操作,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张开力度,还需要保持张开钳稳定,这给手术带来很大的不便。并且,扩张钳进入气管的深度也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综上,如何提供一种合适的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使其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方便地为医务人员所使用,良好地撑开患者开口,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包括铰接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相对二者的铰接位置分布在两侧,以便所述第一钳臂与所述第二钳臂的尾端互相靠近/远离时,二者的尖端互相远离/靠近;所述第一钳臂与所述第二钳臂的尖端外侧对称地设有凸体,所述凸体凸出所述第一钳臂与所述第二钳臂,而能够卡止于撑开部位;还具有限制体;所述限制体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钳臂/第二钳臂的内侧,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钳臂/第一钳臂,以限制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的靠近距离。优选地,所述凸体具与所述撑开部位卡止的卡止面,所述卡止面与所述撑开钳的钳臂的尖端呈小于90度的夹角。优选地,所述凸体设置在距离所述撑开钳的钳口 I厘米的位置。优选地,所述限制体为柱形体。优选地,所述第一钳臂与所述第二钳臂之间还设有弹性支撑体,所述弹性支撑体在所述第一钳臂与所述第二钳臂之间形成弹性回复力,以维持所述撑开钳的钳口的关闭状??τ O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体为条状的簧片;所述簧片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内侧。优选地,所述簧片所在的钳臂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簧片的两端相对错开。优选地,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的尖端内侧对称地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的尖端的延伸方向设置。本技术提供的手术钳在用于撑开并维持患者开口时,符合手掌用力习惯,即医务人员通过手掌捏合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手掌张开的方式,较小的用力便能够获得较好的张开效果,包括张开的大小和稳定程度,尤其适用于上文所述的经皮穿刺气管套管置管术。以撑开部位为气管为例,由于气管软骨为C型,其后壁无软骨,撑开钳进入气管的深度不易掌握,一旦进入过深便可能擦伤甚至穿透气管,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凸体设置在撑开钳上,使用撑开钳这种手术器械本身即能够防止上述意外的发生,当撑开钳的凸体与气管壁卡止时,医务人员即收到插入到位的信息,如此,有利于手术高效安全地进行。限制体在限制两钳臂互相靠近的同时,也能够限制钳口的开度(钳口最远端的相对距离,如附图3中所示的L)限制在预定范围即可。可以对钳口的开度进行限制,防止其开口过大,造成撑开钳对软组织和气管的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撑开钳的示意图,示出撑开钳处于非使用状态;图3为图1中的撑开钳的示意图,示出撑开钳处于使用状态。图1-图 3 中:第一钳臂10、第二钳臂20、凸体30、限制体40、簧片50、滑槽6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要求保护的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进行详细的介绍。显然,下述的实施方案仅为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方案,而并非全部的实施方案。基于以下实施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所做的改进、改变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撑开钳的示意图,示出撑开钳处于非使用状态;图3为图1中的撑开钳的示意图,示出撑开钳处于使用状态。如图1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其包括铰接的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两钳臂为手术钳的主要工作部件,二者配合形成钳口。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相对二者的铰接位置相对地分布在两侧,即与现有技术中有所不同,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不具有任何的分布在二者铰接位置同一侧的部分。应该理解,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的布置形式使得二者的尾端互相靠近/远离时,二者的尖端互相远离/靠近。本文中对尖端和尾端的定义仅为了方便描述,为了手术方便,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的钳臂具有弯折的角度,其中,尖端是指弯折的用于与目标物接触的一端,即钳口所在的一端,而尾端是指手术钳用于被操作者操作的一端。使用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以下简称撑开钳)时,由于第一钳臂10与第二钳臂20的设置形式,尖端和尾端具有相反的运动趋势,即当需要尖端夹持目标物时,操作者应该控制尾端互相远离,即手掌用力形式为撑开形式;相应地,当需要尖端撑开时,比如,扩张或者维持患者开口时,操作者应该控制尾端互相靠近,即手掌用力形式为捏合形式。这种形式的手术钳在用于撑开并维持患者开口时,符合手掌用力习惯,即医务人员通过手掌捏合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手掌张开的方式,较小的用力便能够获得较好的张开效果,包括张开的大小和稳定程度,尤其适用于上文所述的经皮穿刺气管套管置管术。并且,撑开钳的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的尖端的外侧均设有凸体30,凸体30凸出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两钳臂上的凸体30对称设置。该凸体30的形状可以为多种,比如圆柱形,圆台形、半球形等,该凸体30的外形尺寸也可以为多种,只要凸体30的形式能够使其与手术的撑开部位卡止即可,以下以撑开部位为气管为例。由于气管软骨为C型,其后壁无软骨,撑开钳进入气管的深度不易掌握,一旦进入过深便可能擦伤甚至穿透气管,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凸体30设置在撑开钳上,使用撑开钳这种手术器械本身即能够防止上述意外的发生,当撑开钳的凸体30与气管壁卡止时,医务人员即收到插入到位的信息,如此,有利于手术高效安全地进行。当然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经皮气管穿刺撑开钳,包括铰接的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臂(10)和所述第二钳臂(20)相对二者的铰接位置分布在两侧,以便所述第一钳臂(10)与所述第二钳臂(20)的尾端互相靠近/远离时,二者的尖端互相远离/靠近;所述第一钳臂(10)与所述第二钳臂(20)的尖端外侧对称地设有凸体(30),所述凸体(30)凸出所述第一钳臂(10)与所述第二钳臂(20),而能够卡止于撑开部位;还具有限制体(40),所述限制体(4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钳臂(10)/第二钳臂(20)的内侧,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钳臂(20)/第一钳臂(10),以限制所述第一钳臂(10)和所述第二钳臂(20)的靠近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健刘福增王任直张建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