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药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6874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7 1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药混合器,包括导流管、进水管以及连接导流管与进水管的文丘里管,导流管内设置有叶轮,所述导流管远离进水管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叶轮套接于与电机连接的转轴上,导流管靠近电机的管壁上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位于叶轮与电机之间;文丘里管包括收缩管、扩散管以及连接收缩管、扩散管的喉管,扩散管的锥形管壁与进药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文丘里管的原理,将废水与药剂进行第一次混合,然后通过叶轮搅拌完成第二次混合,最后通过跌水完成第三次混合,使药剂充分分散于废水中,搅拌强度提升25%以上,为后续的反应过程奠定优良的基础,减少药剂的投加量,降低废水处理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加药混合器
技术介绍
在水处理工艺中通常需要将污水与药剂混合,是将药剂充分、均匀地扩散于水体的工艺过程,对于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影响混合效果的因素很多,如采用药剂的品种、浓度、水温以及颗粒性质等,而采用的混合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混合设施应使药剂投加后水流产生剧烈紊动,在很短时间内使药剂均匀地扩散到整个水体,也即快速混合方式。混合方式基本分为两大类:水力和机械。水力混合可采用多种形式,目前较常采用的水力混合有:水泵混合、管式静态混合器混合、扩散混合器混合、跌水混合和水跃混合等。水泵混合将药剂溶液加于每一水泵的吸水管中,越靠近水泵效果越好,通过水泵叶轮的高速转动以达到混合效果。但配合加药自动控制较困难,搅拌速度梯度相对较低。管式静态混合器是在管道内设置多节固定叶片,使水流成对分流,同时产生涡旋反向旋转及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但是受运行水量变化影响大,水头损失大,混合器构造较复杂。扩散混合器是在孔板混合器前加上锥形配药帽所组成,受水量变化影响。跌水(水跃)混合利用水流在跌落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冲击达到混合的效果,但药剂的扩散不易完全均匀。而机械混合多采用桨式,混合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反应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药混合器,可短时间内提升药剂与废水的搅拌强度。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加药混合器,包括导流管、进水管以及连接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进水管的文丘里管,所述导流管内设置有叶轮,所述导流管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安装有驱动所述叶轮转动的电机,所述叶轮套接于与所述电机连接的转轴上,所述导流管靠近所述电机的管壁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叶轮与所述电机之间;所述文丘里管包括收缩管、扩散管以及连接所述收缩管、所述扩散管的喉管,所述扩散管的锥形管壁与进药管连接。所述叶轮与所述文丘里管之间设有若干导流片,所述导流片套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文丘里管的内部,所述导流片圆周均匀设置在所述叶轮与所述文丘里管之间的所述转轴上。所述导流片由至少两个叶片组成,所述叶片的根部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叶片的尾部朝靠近所述文丘里管的方向延伸,叶片与转轴之间夹角为30?60°,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所成的夹角为90°。所述电机依次通过第一法兰、第二法兰与所述导流管连接。所述第一法兰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法兰的直径,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的连接处与用以固定加药混合器的第一固定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连接板邻近所述第二法兰的短管设置,且通过螺栓与靠近所述第一法兰的所述第二法兰的法兰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包括第一主板与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板一侧、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主板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板上设有若干用以将加药混合器固定在池壁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导流管靠近所述叶轮的位置设有管法兰,所述管法兰位于所述叶轮与所述出水管之间,所述管法兰的轴心处设有与所述转轴相配合的环形部件,用以进一步固定所述转轴。所述环形部件与所述管法兰的法兰盘之间开设有用以进一步切割药水混合物的若干通孔。所述管法兰与第二固定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连接板与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管法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包括第二主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板一侧且垂直于所述第二主板的第二侧板,以及设置在第二侧板两端、用以调节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位置的调节杆,所述第二侧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主板上设有若干用以将加药混合器进一步固定在池壁的第二安装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加药混合器,包括导流管、进水管以及连接导流管与进水管的文丘里管,导流管内设置有叶轮,所述导流管远离进水管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叶轮套接于与电机连接的转轴上,导流管靠近电机的管壁上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位于叶轮与电机之间;文丘里管包括收缩管、扩散管以及连接收缩管、扩散管的喉管,扩散管的锥形管壁与进药管连接。本技术采用了文丘里管的原理,将废水与药剂进行第一次混合,然后通过叶轮搅拌完成第二次混合,最后通过跌水完成第三次混合,使药剂充分分散于废水中,搅拌强度提升25%以上,为后续的反应过程奠定优良的基础,减少药剂的投加量,降低运行费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加药混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加药混合器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转轴与导流片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固定板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固定板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管法兰的示意图。图9为图8的右视图。附图标记为:1-导流管;2_进水管;3_文丘里管;4_出水管;5_进药管;6-电机;7-叶轮;8-转轴;9_导流片;10_第一法兰;11_第二法兰;12_第一连接板;13_第一固定板;131_第一主板;132-第一侧板;133-第一安装孔;14-管法兰;141-环形部件;142-通孔;15-第二连接板;16_第二固定板;161_第二主板;162_第二侧板;163_调节杆;164_第二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9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药混合器用以处理废水,该加药混合器包括导流管1、进水管2以及连接导流管I与进水管2的文丘里管3,导流管I内设置有叶轮7,导流管I远离进水管2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叶轮7转动的电机6,叶轮7套接于与电机6连接的转轴8上,导流管I靠近电机6的管壁上设置有出水管4,出水管4位于叶轮7与电机6之间;文丘里管3包括收缩管、扩散管以及连接收缩管、扩散管的喉管,扩散管的锥形管壁与进药管5连接。电机6运行时,电机6带动叶轮7转动将废水抽出,使加药混合器的文丘里管3形成负压区,从而将废水连同药剂一起吸入,由于通过文丘里管3的喉管的直径减小,气源流速变大,加药混合器内的压强也随之增大,喉管内形成的真空可达0.8MPa,在该负压环境下形成强烈的药水混合物循环;废水和药剂进入文丘里管3后迅速完成第一次混合,混合液流经导流管1,经过叶轮7的搅拌作用完成第二次混合,最后从出水口高位排出形成跌水,完成第三次混合;本实施例采用电机6作为动力源驱动叶轮7转动,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在文丘里管3上设置负压计,通过采用负压计测量压差,可以直观显示加药混合器内流量等相关参数,从而根据所需要的混合强度对叶轮7的转速进行调整。采用本实施例的加药混合器对废水进行处理,药剂和废水的混合时间短,药剂在I?2秒内可与废水完全混合,减少了药剂损耗,降低了废水处理费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进水管2为弯管,通过法兰与文丘里管3连接。为了进一步提升药剂与废水的混合强度,在叶轮7与文丘里管3之间设有若干导流片9,导流片9套接在转轴8上。导流片9设置在导流管I的入口端,电机6驱动转轴8转动时带动叶轮7与导流片9转动;在电机驱动叶轮抽废水时,通过导流片9的引导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药剂与废水的流速,从而提升药剂与废水的混合强度,而导流片9的数量可以根据废水处理的实际情况设置。转轴8远离电机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药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管(1)、进水管(2)以及连接所述导流管(1)与所述进水管(2)的文丘里管(3),所述导流管(1)内设置有叶轮(7),所述导流管(1)远离所述进水管(2)的一端安装有驱动所述叶轮(7)转动的电机(6),所述叶轮(7)套接于与所述电机(6)连接的转轴(8)上,所述导流管(1)靠近所述电机(6)的管壁上设置有出水管(4),所述出水管(4)位于所述叶轮(7)与所述电机(6)之间;所述文丘里管(3)包括收缩管、扩散管以及连接所述收缩管、所述扩散管的喉管,所述扩散管的锥形管壁与进药管(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建波江栋陈利军张珺蓉陈广华李建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大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