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刺绣框,无论缝制对象物的种类和布厚如何,都能够提高对缝制对象物的保持力。刺绣框包括内框和外框。内框的内框边配置有弹性体。弹性体包括支承部和接触部。支承部装配于内框边的下表面。接触部配置于内框边的外周面。在内框和外框以夹持方式保持着缝制对象物时,接触部的接触面与缝制对象物紧密接触。配置于内框的内框边的弹性体可以根据缝制对象物的种类和布厚自多种弹性体中进行选择。多种弹性体的材质、硬度、接触面的表面形状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包括内框和外框的刺绣框。
技术介绍
将装配有加工布料的刺绣框安装于刺绣缝纫机的框驱动机构。刺绣缝纫机驱动框驱动机构而使刺绣框沿X方向(左右方向)和Y方向(前后方向)独立地移动。刺绣缝纫机在加工布料上形成期望的刺绣图案。刺绣框包括紧固机构、大致矩形状的内框和大致矩形状的外框。紧固机构将外框紧固于内框。例如,日本国特许公开1994年第316854号公报所公开的刺绣框在内框整周具有弹性体。弹性体具有朝向外框突出的接触部。接触部与加工布料接触。通过使接触部与加工布料接触,增大了摩擦阻力。因此,提高了刺绣框保持加工布料的力。加工布料有各种材质,即使材质相同也有布厚不同的加工布料。因此,当弹性体与加工布料的种类和布厚不匹配时,弹性体的作用可能就无效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绣框,无论缝制对象物的种类与布厚如何,都能够提尚对缝制对象物的保持力。技术方案I的刺绣框包括:内框,其形成为环状;外框,其形成为环状,能够嵌合于上述内框的外侧;弹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框的外周面和上述外框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以及装配部件,其将上述弹性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于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在该情况下,在内框和外框以夹持方式保持着缝制对象物(例如加工布料)时,弹性构件与缝制对象物紧密接触。因此,刺绣框能够防止缝制对象物偏移,能够提高对缝制对象物的保持力。刺绣框具有装配部件,因此,能够将弹性构件可靠地装配于内框或外框,且能够容易地自内框或外框拆下弹性构件。在技术方案2的刺绣框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框和上述内框各自包括:第一边部;第二边部,其比上述第一边部长,且沿着与上述第一边部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其弯折或弯曲地将上述第一边部和上述第二边部连结起来;上述弹性构件至少配置于上述外框的上述第二边部或上述内框的上述第二边部。在该情况下,刺绣框能够利用比第一边部长的第二边部可靠地保持缝制对象物。在技术方案3、4的刺绣框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构件包括:平板状的板状部,其配置于上述内框的上述外周面和上述外框的上述内周面之间;以及支承部,其装配于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上述装配部件包括:板构件,其将上述支承部压靠于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以及固定件,其将上述板构件固定于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在该情况下,刺绣框能够容易地将弹性构件相对于内框或外框进行装卸。在技术方案5、6的刺绣框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构件包括平板状的板状部,该板状部配置于上述内框的上述外周面和上述外框的上述内周面之间;上述装配部件为嵌入部,该嵌入部是设于上述弹性构件上的供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嵌入的部位,且以弹力保持所嵌入的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在该情况下,刺绣框能够容易地将弹性构件相对于内框或外框进行装卸。在技术方案7?10的刺绣框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装配部件将上述板状部的表面形状各不相同的多种上述弹性构件中的任一弹性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于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在该情况下,刺绣框能够使用与缝制对象物的种类相匹配的弹性构件。在技术方案11的刺绣框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装配部件将硬度各不相同的多种上述弹性构件中的任一弹性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于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在该情况下,刺绣框能够使用与缝制对象物的种类相匹配的弹性构件。【附图说明】图1是缝纫机I的立体图。图2是刺绣框40的俯视图图3是刺绣框40的在以夹持方式保持着缝制对象物3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4是内框60的仰视图。图5是内框60的在底面侧朝上的状态下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Wl区域的放大图。图7是弹性体80的后视图。图8是图4所示的1-1线向视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缝制对象物的种类和弹性体80的种类的表。图10是表示弹性体的表面形状和截面形状的表。图11是作为第一变形例的内框160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作为第二变形例的外框250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I1-1I线向视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说明缝纫机I的物理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图1的上、下、右下、左上、左下、右上为上、下、前、后、左、右。配置有液晶显示器15的表面为缝纫机I的前表面。机座部11和机臂部13的延伸方向为缝纫机I的左右方向。配置有支承柱部12的一侧为缝纫机I的右侧。支承柱部12的延伸方向为缝纫机I的上下方向。缝纫机I包括机座部11、支承柱部12、机臂部13和头部14。机座部11是缝纫机I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底座部。支承柱部12自机座部11的右端部朝向上方竖立设置。机臂部13与机座部11相对地自支承柱部12的上端朝向左方延伸。头部14与机臂部13的左侧顶端部相连结。机座部11在上表面具有针板,针板具有容针孔。缝纫机I在针板的下侧(即机座部11内)具有送布齿、送布机构和梭子机构等。送布机构在普通缝制时驱动送布齿。普通缝制是与刺绣缝制不同的缝制。送布齿移送缝制对象物(例如加工布料、合成树脂片等)。梭子机构在针板的下方将面线交织于底线。上述各构件、各机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图示。缝纫机I具有刺绣框的移送机构30。移送机构30能够相对于机座部11进行装卸。图1表示在缝纫机I上安装了移送机构30的状态。安装于机座部11的移送机构30与缝纫机I电连接。移送机构30包括主体部31和可动部32。可动部32设于主体部31的上侧。可动部32呈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方体形状,包括滑架(省略图示)、Y轴移送机构(省略图示)和Y轴马达(省略图示)。滑架设于可动部32的右侧面。滑架可以对多种刺绣框择一地安装或拆卸。刺绣框40用外框50和内框60以夹持方式保持着缝制对象物3。在刺绣框40安装于滑架上时(参照图1),刺绣框40所保持的缝制对象物3处于针板的上侧且是处于针杆6和压脚8的下方。Y轴马达驱动Y轴移送机构。Y轴移送机构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移送滑架。滑架沿前后方向移送刺绣框40。因此,刺绣框40所保持的缝制对象物3被沿前后方向移送。主体部31在内部包括X轴移送机构(省略图示)和X轴马达(省略图示)。X轴马达驱动X轴移送机构。X轴移送机构沿左右方向(X轴方向)移送可动部32。可动部32沿左右方向移送刺绣框40。因此,刺绣框40所保持的缝制对象物3被沿左右方向移送。因此,移送机构30能够沿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移送刺绣框40。液晶显不器15设于支承柱部12的如表面。液晶显不器15显不包括各种项目在内的图像。各种项目例如是指令、图解、设定值、信息等。触摸面板26设于液晶显示器15的前侧。触摸面板26能够检测按压位置。使用者例如用手指或触摸笔进行按压触摸面板26的操作。触摸面板26检测手指或触摸笔所按压的位置。缝纫机I的CPU(省略图示)基于检测到的位置识别图像中被选择的项目。按压触摸面板26的操作称为面板操作。使用者可以通过面板操作来选择想要缝制的图案、想要执行的指令等。支承柱部12在内部具有缝纫机马达(省略图示)。将能够开闭的罩体16设置在机臂部13的上部。图1是罩体16打开的状态。在罩体16的下方(即机臂部13内)设有线容纳部18。线容纳部18能够容纳卷绕有面线的线轴20。在机臂部13内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主轴(省略图示)。缝纫机马达使主轴旋转。在机臂部13的前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刺绣框,其特征在于,该刺绣框包括:内框,其形成为环状;外框,其形成为环状,能够嵌合于上述内框的外侧;弹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框的外周面和上述外框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以及装配部件,其将上述弹性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于上述内框或上述外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间柄翠,船渡伸彦,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