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解车体底盘的电动代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421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分解车体底盘的电动代步车,包括第一底架及第二底架,第一底架前缘设有转向操作把及前轮,第一底架后缘至少设有一连接杆,连接杆向上凸设有一柱,该柱末端向后延伸一对耳;及第二底架,在后缘设有后轮,在前缘两侧设有一对凹口,供第一底架后缘的连接杆两端嵌入连接,第二底架前缘向上凸设一架杆,架杆连接辅助杆至第二底架后缘,辅助杆前端结合弹性缓冲垫,以结合至第一架体连接杆的耳,使第一底架及第二底架可连接或拆卸。(*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分解车体底盘的电动代步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底盘可通过两分离的前、后底架简捷结合组配或分离拆卸应用于电动代步车。车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与摩托车,几乎是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摩托车或汽车等燃油的机动车辆,普遍存在着空气污染的问题,故在现今极力倡导环保的趋势下,极具有环保观念的电动车也就因应而生,例如一种常见的三轮或四轮电动车,由于轻便、易于操作,而广受残疾者或老年人的喜爱,以此逐渐成为短程代步用的电动车的主流。然而,就此种现有电动车的结构而言,由于是以电力来提供中、短程的代步功能,所以在一些使用的场合下,须将该电动车整体搬移,然而,若大的车体如果无法作拆卸分开搬运,将造成搬移困难;因此,将该电动代步车改为两段的连接,但多属于简单的底盘主杆插接方式,使该车体的分解或重新组合后,该前、后段车体会绕该主轴线而相对回转,所以其组合稳定性差,严重影响该电动代步车的运转及操控的稳定性,这是目前电动代步车所需解决的问题。与本案相关的专利文献有,本申请人已向专利局申请专利的公告号第一七六三五二号“车体底盘可分解的四轮电动代步车”技术专利,揭示了有关四轮电动代步车的车体底盘为可分解及组合的结构及技术,所以申请人为使该四轮电动代步车的车体组合结构更加简捷方便,及使其组合稳定度更佳,需进一步加以改进创作,使此种电动代步车的使用及运转特性更好。本技术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分解车体底盘的电动代步车,其可拆、组车体底盘,且相合后不易松脱。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分解车体底盘的电动代步车,使该第一底架及第二底架间的结合更为稳固,同时,也可使其组合时,其车体主轴线可一致。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分解车体底盘的电动代步车,可用于三轮或四轮型式的电动代步车。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可分解车体底盘的电动代步车,包括一第一底架,在其前缘设有一转向操作把、受转向操作把的控制并作转向操作的前轮,其后缘设有一连接杆,该连接杆向上设有一柱,该柱的后缘两侧,分别设有一耳;以及,一第二底架,在后缘装设有马达及后轮,后轮受马达的控制运转,前缘两侧各设有一供第一底架连接杆嵌入组合的凹口,且该前缘中央向上延伸设有一架杆,该架杆上端连接有一辅助杆,该辅助杆后端连接至第二底架后端,前端为中空状,套置一弹性缓冲垫,以结合在该第一底架的柱的两耳间,使第一底架与第二底架可组合或拆卸分解。本技术装置的优点在于,其设有可拆卸组装的第一底架和第二底架,且组合精确,拆卸方便,进而构成一具有可组配及分解的电动代步车车体,其使用方便,运转特性好。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应用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应用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应用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侧视图;图4为一立体结构图,其显示本技术的第一底架与第二底架间的结构;图5为一侧视图,其显示本技术的第一底架的连接杆与第二底架的凹口组合状态;图6为一侧视图,其显示第一底架与第二底架完全组合后的状态;图7为一侧视图,其显示本技术的第一底架与第二底架组合的应力参考方向;图8为一俯视图,其显示本技术的转向操作把于操作上带动第一底架的前轮转向的状态;图9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图;图10为图9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11为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图;图12为图11的侧视图;图13为本技术应用于三轮电动代步车的立体结构图;图14为本技术应用于三轮电动代步车的立体分解结构图15为本技术应用于三轮电动代步车的侧视图。首先请参阅图1~图5所示,本技术先以四轮电动代步车的车体底盘结构来叙述,其底盘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架10,该第一底架10前缘,连接有一转向操作把20,该转向操作把20的转轴21连接至一连动板22一端,该连动板22的另一端以一连杆23连接至一转向元件24,该转向元件24枢接于该第一底架10前缘一侧上,且转向元件24一侧设有一凸轴25,可供连接一前轮26,及该第一底架10前缘的另一侧,也结合有一转向元件24,该转向元件24以一连动杆27与先前所述的转向元件24相连接,相同地,该转向元件24的凸轴25上结合另一前轮26,由该转向操作把20向左或向右旋转时,可使该两个前轮26同时向左或向右呈同步平行的转向操作(请参考图8所示),以达到使该第一底架10向左或向右转向的目的。另外,在该第一底架10的后缘部分,至少设有一连接杆28(本实施例连接杆是以圆管为例做说明,只连接杆的形状当不以此而受限制),该连接杆28向上连接凸设有一柱29,该柱29向上结合有一活动式可拆除的座垫A,且柱的末端后缘设有一对耳291,以供架持第二底架的辅助杆37。以及,一第二底架30,在其后缘部分设有一马达31,该马达31连接一变速箱32,该变速箱32具有一轴33,该转轴33两侧分别连接一后轮34,使该后轮34受马达31的驱动运转,进而带动该第二底架30前行或后退。此外,该第二底架30的前缘两侧,分别设有一凹口35,以供该第一底架10的连接杆28两侧嵌入结合,及该第二底架30的前缘中央向上延伸凸设有一架杆36,该架杆36的顶部连接有一辅助杆37,该辅助杆37一端自该第二底架30后缘向前延伸,且该辅助杆37前端为空心状,可套置有一弹性缓冲垫38,该弹性缓冲垫38为软垫或橡胶垫构成,且其裸露于辅助杆37外的宽度略小于该第一底架10的两耳291间的距离,以供该辅助杆37前端可紧密插入结合于该两耳291间,作为缓冲作用,而使代步车体在行进时不致有金属磨擦的声音,并使乘座者有较好的舒适感,其组合过程,显示在图5中。此外辅助杆37的前端也可不加任何的缓冲垫,而直接用杆的外皮封住即可,此种实施例可得到相同的结合效果,但其舒适性较差。请再配合图6及图7所示,如图6所显示,本技术的第一底架10与第二底架30达成连接组合的状态,其中,在本技术中,是以该第一底架10的连接杆28与第二底架30的凹口35相嵌合,及该第一底架10的耳291与该第二底架30的辅助杆37前端相为紧密结合,完全采用无螺钉或螺栓锁合的组合方式来达成,而本实施例的受力向量,可如图7所示,当乘座者坐在该座垫A上时,由于对该座垫具有向下重力的作用,而使该第一底架10的辅助杆37前端更加紧密顶于该第二底架30的柱29的侧面,并受两耳291钳制,不会产生晃动,由于该第一底架10的连接杆28与该第二底架30的凹口35形成向下压的挤压连接力量,使该第一底架10与第二底架30间的组合强度更强更稳固,同时,也使该第一底座10与第二底座30间的组合主轴线更为精准,使本技术的四轮代步电动车的车体,可通过简捷的操作完成组合,相同地,在拆卸上也可相当容易地达成,而此种组合方式,将可使代步车在行进时不会有任何的脱节状况产生,对乘座者的安全也可进一步的保护。请再参阅图8所示,本技术的另一特色,即是该转向操作把20通过连动板22、连杆23及连动杆27等简精的结构组合,而可使该前轮26在转向操作上,可由该转向操作把20的简捷操作,而使该前轮26可精确转向,并使该第一底架10及第二底架30在转向操作上,不会产生任何偏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分解车体底盘的电动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底架,在其前缘设有一转向操作把、受转向操作把控制并作转向操作的前轮,其后缘设有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向上设有一柱,所述柱的后缘两侧,分别设有一耳;以及,一第二底架,在后缘装设有马达及后轮,后轮受马达的控制运转,前缘两侧各设有一供第一底架连接杆嵌入组合的凹口,且所述前缘中央向上延伸设有一架杆,所述架杆上端连接有一辅助杆,所述辅助杆后端连接至第二底架后端,前端为中空状,套置一弹性缓冲垫,以使第一底架与第二底架可组合或拆卸分解地结合在所述第一底架的柱的两耳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必翔
申请(专利权)人:必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