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1915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主管、注气管和注药管,在引流主管的管壁上、且靠近插入端的位置设有多个侧孔,在引流主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气囊,在引流主管的外壁、且沿引流主管长度方向设置有注气通道;在引流通道内设置有注药通道,在注气管与注药管的另一端均设置有塞子,在该塞子上设置有穿刺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个引流管采用橡胶一体制成,其整体较柔软,使用舒适性大大增强,一体设置注药管,可在不另外切口的情况下向内注入药物而不会发生细菌感染;在引流主管的外壁设置气囊,气囊充气后可与切口完全贴合而不会发生脱落,不需要将引流管与切口一同缝合固定,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
技术介绍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的一端插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内,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引流管是胸腔闭式引流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为一单腔的塑料直管,其存在如下不足:1、引流管管体通常是由塑料制成,其管体较硬,在将引流管的插入端插入胸腔后,为了固定引流管、防止其脱出胸腔需将引流管与伤口一同缝合固定,导致患者异物感强烈,并且患者在挪动身体或呼吸时,较硬的引流管管体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2、引流管为单一直管,没有单独的注药管,当需要经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行胸腔注药时,需要在胸部另外切口置管,这将导致患者更大的痛苦。3、现有的引流管插入端只开有一个孔,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过程中,一旦该孔发生堵塞,整个引流管便无法正常进行引流手术,只能靠人工进行挤管操作,或者拔除从新置管,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容易疏通。尤其是发生高压性气胸时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该引流管固定、冲洗方便,使用时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主管、注气管和注药管,注气管和注药管的一端分别与引流主管连接;所述引流主管包括插入端、引流端以及连通于插入端和引流端之间的引流通道;在引流主管的管壁上、且靠近插入端的位置设有多个侧孔,在引流主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气囊,在引流主管的外壁、且沿引流主管长度方向设置有注气通道,该注气通道的一端与气囊相连通,另一端与注气管的一端连通;在引流通道内设置有注药通道,该注药通道的进药口与注药管的一端连通,注药通道的出药口位于引流通道内、且朝向插入端的方向;在注气管与注药管的另一端均设置有塞子,在该塞子上设置有穿刺部。进一步,所述引流主管、注气管和注药管采用橡胶一体制成。更进一步,所述插入端的管径逐渐减小,形成锥形管,插入端的端部为圆弧过渡。更进一步,所述侧孔为4个,由插入端到引流端方向依次为第一侧孔、第二侧孔、第三侧孔和第四侧孔。更进一步,所述第四侧孔与插入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3~4厘米。更进一步,所述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为对孔设置,第三侧孔和第四侧孔均分别与其余侧孔交错设置。更进一步,所述气囊与引流主管插入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5~6厘米。更进一步,所述气囊沿引流主管外壁周向设置。更进一步,所述穿刺部由第一穿刺孔和第二穿刺孔组成,第一穿刺孔和第二穿刺孔直径相同且同轴设置,在第一穿刺孔与第二穿刺孔之间设有阻隔部。更进一步,还包括防护套,该防护套套设在塞子的外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胸腔闭式引流管设置引流主管、注气管和注药管,不但可进行引流手术,还可以在不另外切口的情况下向内注入药物而不会发生细菌感染。2、在引流主管的外壁设置气囊,气囊充气后可与切口完全贴合而不会发生脱落,不需要将引流管与切口一同缝合固定,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3、整个引流管采用橡胶一体制成,其整体较柔软,使用舒适性大大增强。4、在引流主管上设置多个侧孔,保证在部分侧孔发生堵塞的情况下,依然可正常进行引流手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气囊部位局部放大图;图3为塞子剖视图。其中,I为引流主管,11为插入端,12为引流端,13为引流通道,14为侧孔,16为气囊,2为注气管,21为塞子,211为穿刺部,22为注气通道,3为注药管,31为注药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图3: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主管I以及一端与引流主管I连接的注气管2和注药管3,引流主管1、注气管2和注药管3采用橡胶一体制成。引流主管I包括插入端11、引流端12以及连通于插入端11和引流端12之间的引流通道13,使用时,插入端11插入患者胸腔,引流端12与水封瓶连接,将患者胸腔内的积液引流到水封瓶中。插入端11的管径逐渐减小,形成锥形管,且插入端11的端部为圆弧过渡,便于将插入端插入胸腔内;为了便于引流,在插入端11的端部开设有端孔。在引流主管I的管壁上、且靠近插入端11的位置设有侧孔14,侧孔14设置为多个。本实施例中,在引流主管I上设置有4个侧孔14,由插入端11至引流端12方向依次为第一侧孔、第二侧孔、第三侧孔和第四侧孔,第四侧孔与插入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3~4厘米。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为对孔设置,第三侧孔和第四侧孔均分别与其余侧孔交错设置。本技术在引流主管I上设置多个侧孔14,可保证在部分侧孔14发生堵塞的情况下,依然可正常进行引流手术。在引流主管I的外壁上设置有气囊16,该气囊16与引流主管I插入端11端部之间的距离为5~6厘米。该气囊16与引流主管I的外壁一体成型,其沿引流主管I外壁周向设置。在引流主管I的外壁、且沿引流主管I长度方向设置有注气通道22,该注气通道22的一端与气囊16相连通,另一端与注气管2的一端连通。在注气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封堵注气管2管口的塞子21,该塞子21采用橡胶一体成型。在该塞子21上设置有穿刺部211,可采用注射器的针头等尖锐物品进行刺穿,即可向注气管2内注入气体,从而为气囊16充气。本实施例中,穿刺部211由第一穿刺孔和第二穿刺孔组成,第一穿刺孔和第二穿刺孔直径相同且同轴设置,在第一穿刺孔与第二穿刺孔之间设有阻隔部,使用时,采用注射器的针头等尖锐物品将阻隔部刺穿即可向注气管内注入气体,从而为气囊16充气。为了防止塞子16脱落,本技术还包括防护套(图中未画出),该防护套套设在塞子和注气管的外周。防护套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其长度大约为0.7-1.2厘米。在引流通道13内设置有注药通道31,该注药通道31的进药口与注药管3的一端连通,注药通道31的出药口位于引流通道13内靠近引流端的位置、且朝向插入端11的方向,方便药物直接进入胸膜腔。在注药管3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封堵注药管管口的塞子,在该塞子上设置有穿刺部。设置于注药管3上的塞子的结构与设置于注气管2上的塞子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使用时,将引流主管插入端插入患者胸腔,使气囊位于胸腔内,引流端与水封瓶连接,采用注射器的针头刺穿穿刺部,通过注气管及注气通道向气囊内注入气体,使气囊充气而不易从胸腔插入口脱出。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主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注气管和注药管,注气管和注药管的一端分别与引流主管连接;所述引流主管包括插入端、引流端以及连通于插入端和引流端之间的引流通道;在引流主管的管壁上、且靠近插入端的位置设有多个侧孔,在引流主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气囊,在引流主管的外壁、且沿引流主管长度方向设置有注气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主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注气管和注药管,注气管和注药管的一端分别与引流主管连接;所述引流主管包括插入端、引流端以及连通于插入端和引流端之间的引流通道;在引流主管的管壁上、且靠近插入端的位置设有多个侧孔,在引流主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气囊,在引流主管的外壁、且沿引流主管长度方向设置有注气通道,该注气通道的一端与气囊相连通,另一端与注气管的一端连通;在引流通道内设置有注药通道,该注药通道的进药口与注药管的一端连通,注药通道的出药口位于引流通道内、且朝向插入端的方向;在注气管与注药管的另一端均设置有塞子,在该塞子上设置有穿刺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虹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