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1532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包括壳体、动轮、定轮、热交换器和油箱;所述动轮和定轮安装于壳体内部并且二者同轴相对设置,所述动轮和定轮的相对面上均设有叶片,动轮上的叶片为后加载型斜置叶片;所述动轮通过轮轴转动连接于壳体,所述轮轴与动力轴之间通过分离连接装置进行同步串联分离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采用后加载型斜置叶片,能在流场内削弱或消除回流、二次流影响,提高制动效果,动轮与动力轴之间同步串联分离连接,车辆非制动时无需将壳体内的油液排出,简化油路结构,降低制造和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缓速器,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
技术介绍
缓速器是用于大型车辆(比如卡车、客车等等)的辅助制动装置,它的作用是使质量较大的车辆平稳减速而不消耗制动系统的能量。液力缓速器是缓速器中的一种,它又叫液力减速装置,它通过连接在传动轴上的动轮旋转带动液体转动,使液体的动能增加,然后冲击定轮上的叶片,造成动能损失并转化为热能,从而来消耗汽车的动能,起到制动作用。现有技术的液力缓速器动轮和定轮之间普遍存在回流和二次流现象,导致流动损失增加,降低制动效果,并且液力缓速器通常是与减速箱连接使用的,减速箱的动力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液力缓速器的传动轴连接,车辆非制动时为了避免消耗发动机功率需要将液力缓速器壳体内的油液排出,油路系统复杂,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能在流场内削弱或消除回流、二次流影响,提高制动效果,简化油路结构,降低制造和使用成本。本技术的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包括壳体、动轮、定轮、热交换器和油箱;所述动轮和定轮安装于壳体内部并且二者同轴相对设置,所述动轮和定轮的相对面上均设有叶片,动轮上的叶片为后加载型斜置叶片;所述动轮通过轮轴转动连接于壳体,所述轮轴与动力轴之间通过分离连接装置进行同步串联分离连接;进一步,所述定轮上的叶片也为后加载型斜置叶片;进一步,所述后加载型斜置叶片为“C”形弯曲结构;进一步,所述后加载型斜置叶片的厚度自径向向外逐渐减小;进一步,所述分离连接装置包括与动力轴花键连接的接合齿圈1、与所述接合齿圈I同轴设置并与动轮固定连接的接合齿圈II和同步串联分离连接所述接合齿圈I和接合齿圈II的离合器式同步器;进一步,所述壳体、油箱和热交换器三者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油路;热交换器的进口和出口均为启闭式结构;进一步,所述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制动踏板、传感器和电子处理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制动踏板上并用于检测制动踏板位移,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电子处理器相连接并将对所述制动踏板位移分析做出的电子信号传向所述电子处理器,所述电子处理器与所述离合器式同步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采用后加载型斜置叶片,能在流场内削弱或消除回流、二次流影响,提高制动效果,动轮与动力轴之间同步串联分离连接,车辆非制动时无需将壳体内的油液排出,简化油路结构,降低制造和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动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动轮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包括壳体1、动轮2、定轮3、热交换器4和油箱5 ;所述动轮2和定轮3安装于壳体I内部并且二者同轴相对设置,所述动轮2和定轮3的相对面上均设有叶片,动轮2上的叶片为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 ;所述动轮2通过轮轴7转动连接于壳体1,所述轮轴7与动力轴9之间通过分离连接装置进行同步串联分离连接;所述动轮2和定轮3安装于壳体I内部;定轮3固定于壳体I ;所述油箱5连通于壳体I内腔,油箱5上设有压力空气调节比例阀8 ;壳体1、油箱5和热交换器4 一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在该循环回路上安装油泵带动回路内的油液循环流动,使缓速器工作产生的高温油液不断的流至热交换器4内进行冷却,再将冷却的油液输送至壳体I内,端部损失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义上的二次流损失;叶栅内壁压力大于背壁,在端壁附面层中产生横向二次流,并在背角壁角隅处撞击壁面,形成通道涡,引起端部损失。由于常规设计沿叶片径向为正压力梯度,低能流体沿叶片背弧由上而下流动,在叶根角隅处与壁面相撞,并与根部二次流渗混,形成更强旋涡,会造成更大损失.因此,要降低二次流损失必须削弱低能流体沿径向的窜流,动轮2上的叶片为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是前倾式叶片,是指对动轮2而言,其轮叶边缘顺旋转方向位于轮叶和轮壁交线之前,后加载叶型内背弧压差为“前小后大”,端壁横向流原则是“前弱后强”,因此,后部横向流未能与背弧相撞即进入主流,致使二次流损失下降,后加载叶型在降低二次流损失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在流场内削弱或消除回流、二次流影响,提高制动效果;动力轴9是与动轮2连接以接受制动的轴,缓速器通常安装于车辆的变速器后端,因此该动力轴9可以是车辆变速器的动力输出轴,轮轴7与动力轴9之间同步串联分离连接是指动轮2的轮轴7与动力轴9之间可离合式连接,分离连接装置可以是离合器或由同步器连接的两接合齿圈等结构,均能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定轮3上的叶片也为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削弱或消除回流、二次流影响,进一步提尚制动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为“C”形弯曲结构,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根据控制流理论和后加载理论设计成“C”形叶片,用以在流场内削弱或消除回流、二次流影响;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还可以是基于动轮2内孔的渐开线形结构或平面螺旋形流线结构,对流体阻力小,利于油液的流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的厚度自径向向外逐渐减小,即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的厚度自相应的动轮2或定轮3径向向外逐渐减小,不仅节约材料、减轻相应的动轮2或定轮3的重量,而且使后加载型斜置叶片6形成流线形状,对流体阻力小,利于油液的流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连接装置包括与动力轴9花键连接的接合齿圈I 10、与所述接合齿圈I 10同轴设置并与动轮2固定连接的接合齿圈II 12和同步串联分离连接所述接合齿圈I 10和接合齿圈II 12的离合器式同步器11 ;接合齿圈I 10还可固定连接于动力轴9,动轮2的轮轴7由壳体I内伸出,接合齿圈II 12固定在动轮2的轮轴7上,动力轴9穿过动轮2的轮轴7和定轮3并由壳体I内伸出,动力轴9与定轮3之间通过轴承转动配合,动轮2及其轮轴7内设有供动力轴9穿过的内孔,离合器式同步器是指同步器同步工作的控制方式以离合器的分离或结合形式实现,当该同步器接收结合(分离)命令,同步锁环与相应接合齿圈接合(分离),能够实现不同转速的两轴的非刚性同步连接(中断);采用离合器式同步器可以避免传统缓速器空转时存在的泵气损失,提高传动效率,并结合控制系统相应的电子控制,可以实现汽车制动时缓速器快速响应的要求,减少附加油耗。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油箱5和热交换器4三者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油路;热交换器4的进口和出口均为启闭式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制动踏板、传感器和电子处理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制动踏板上并用于检测制动踏板位移,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电子处理器相连接并将对所述制动踏板位移分析做出的电子信号传向所述电子处理器,所述电子处理器与所述离合器式同步器连接;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响应快,能及时有效的对车辆进行制动,自动化程度高,无需驾驶员人为操控,简化驾驶操作。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一种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制动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动轮、定轮、热交换器和油箱;所述动轮和定轮安装于壳体内部并且二者同轴相对设置,所述动轮和定轮的相对面上均设有叶片,动轮上的叶片为后加载型斜置叶片;所述动轮通过轮轴转动连接于壳体,所述轮轴与动力轴之间通过分离连接装置进行同步串联分离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策贺海燕谢金利崔庭琼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