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京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836945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飞机环境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通过弧形隔板分隔成置于上部的蒸发器工作腔室及置于下部的冷凝器工作腔室;蒸发器工作腔室与冷凝器工作腔室实现上下布置,结构紧凑,可以有效地减小系统所占用空间,体积小;冷凝器工作腔室对应面板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吸气口,背板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冷凝器工作腔室及蒸发器工作腔室均采用双进气模式,可以提高空气流通效果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采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冷凝器组件和蒸发器组件,可有效地减小系统的体积和重量,使其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以及使用、安装和维修方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飞机环境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直升机主要采用空气循环制冷系统实施环境控制,从发动机的压气机引入高温高压空气在冷却涡轮中膨胀降温,从而对座舱或者设备舱实现制冷。但是,引气会造成涡轴发动机的功率损失,影响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同时还会使发动机的工作温度升高,缩短其热端部件的寿命。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具有制冷能效比高、代偿损失小和无需从发动机引气等特点,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但其也存在系统结构复杂,耗电量高、性能不稳定和质量大等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公司已申请且已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CN104456999A,公开了 “一种外挂整体式机载蒸发循环系统”,但其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通过隔板分离成水平并列分布的蒸发器工作腔室及冷凝器工作腔室,其体积仍然较大,且只能在面板离冷凝器工作腔室近的侧面上设置吸气口及吸气口双重过滤装置,其空气流通效果还有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结构紧凑、体积小、空气流通效果好的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包括面板、顶盖、背板、底板、框架、连接板、支座、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膨胀阀,所述面板、顶盖、背板连接于框架外侧,所述底板连接于框架内侧,所述面板、顶盖、背板及底板合围成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所述连接板压合在面板及背板的外侧并安装于框架上,所述面板为一正面及两侧面围成的U型结构;所述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通过弧形隔板分隔成置于上部的蒸发器工作腔室及置于下部的冷凝器工作腔室;所述面板的正面设置有排气口,该排气口处设置有排气口防护网,所述面板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吸气口,该吸气口处设置有吸气口双重过滤装置;所述冷凝器工作腔室中设置所述支座,所述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安装于支座上并通过第一铜管连接于冷凝器组件,所述冷凝器组件设于框架上并置于排气口防护网与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之间;所述背板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 ;所述蒸发器工作腔室中,所述蒸发器组件安装在框架上且其送风管从出气口穿出,所述膨胀阀通过第二铜管分别连接于蒸发器组件和冷凝器组件。作为对本技术的一种限定,所述背板两侧分别开设有一进气口,所述背板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出气口。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通过弧形隔板分隔成置于上部的蒸发器工作腔室及置于下部的冷凝器工作腔室;蒸发器工作腔室与冷凝器工作腔室实现上下布置,结构紧凑,可以有效地减小系统所占用空间,体积小;冷凝器工作腔室对应面板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吸气口,背板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即冷凝器工作腔室及蒸发器工作腔室均采用双进气模式,可以提高空气流通效果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面板和顶盖装配的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背板和底板装配的轴测图;图3为本技术冷凝器工作腔室的轴测图;图4为本技术蒸发器工作腔室的轴测图。图中标号为:1_面板,2-排气口防护网,3-吸气口双重过滤装置,4-连接板,5-顶盖,6-背板,7-出气口,8-进气口,9-底板,10-冷凝器组件,11-第一铜管,12-支座,13-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4-正面,15-框架,16-膨胀阀,17-蒸发器组件,18-弧形隔板,19-第二铜管,20-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包括面板1、顶盖5、背板6、底板9、框架15、连接板4、支座12、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3、冷凝器组件10、蒸发器组件17、膨胀阀16,所述面板1、顶盖5、背板6连接于框架15外侧,所述底板9连接于框架15内侧,所述面板1、顶盖5、背板6及底板9合围成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所述连接板4压合在面板I及背板6的外侧并安装于框架15上,所述面板I为一正面14及两侧面20围成的U型结构;所述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通过弧形隔板18分隔成置于上部的蒸发器工作腔室及置于下部的冷凝器工作腔室;机载蒸发循环系统通过连接板4连接于机舱舱壁的外侧。参照图1至图3所示,所述面板I的正面14设置有排气口,该排气口处设置有排气口防护网2,所述面板I的两侧面20上均设置有吸气口,两侧的吸气口处设置有吸气口双重过滤装置3,防止灰尘和异物进入。参照图3所示,所述冷凝器工作腔室中设置所述支座12,所述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3安装于支座12上并通过第一铜管11连接于冷凝器组件10,所述冷凝器组件10设于框架15上并置于排气口防护网2与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3之间。工作时,冷凝器组件10的两个轴流风扇将冷空气经面板I的两侧面20的吸气口双重过滤装置3吸入到冷凝器工作腔室内,然后经冷凝器组件10从面板I的正面14的排气口防护网2排出,借此冷却液化蒸发器组件17内部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却剂并为全封闭螺杆式压缩机13辅助降温。参照图2及图4,所述背板6两侧分别设置有一进气口 8,用于蒸发器工作腔室的进风,所述背板6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出气口 7,本实施例中的背板6上开设有四个出气口 7,用于蒸发器工作腔室的排风。参照图4所示,所述蒸发器工作腔室中,所述蒸发器组件17安装在框架15上且其送风管从出气口 7穿出,所述膨胀阀16通过第二铜管19分别连接于蒸发器组件17和冷凝器组件10。工作时,蒸发器组件17将机舱内的热空气从背板6上的进气口 8吸入到蒸发器工作腔室内,经蒸发器组件17内部低温低压液态的冷却剂吸热降温后变为冷风,再通过蒸发器组件17插在背板6的出气口 7上的送风管吹入到机舱,完成一个冷却循环。本技术的实施过程为:将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安装在机舱外壁上,工作时,冷凝器组件10的两个轴流风扇将冷空气从面板I的两个侧面20的吸气口双重过滤装置3吸入冷凝器工作腔室内,然后从面板I的正面14的排气口防护网2排出,借此冷却液化高温高压的冷却剂并为全封闭螺杆式压缩机13辅助降温;同时,蒸发器组件17将机舱内的热空气从背板6上的进气口 8吸入到蒸发器工作腔室,经蒸发器组件17内部低温低压液态的冷却剂吸热降温后变为冷风,通过插在背板6的出气口 7上的送风管吹入到机舱内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包括面板、顶盖、背板、底板、框架、连接板、支座、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膨胀阀,所述面板、顶盖、背板连接于框架外侧,所述底板连接于框架内侧,所述面板、顶盖、背板及底板合围成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所述连接板压合在面板及背板的外侧并安装于框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为一正面及两侧面围成的U型结构;所述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进气式单冷型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包括面板、顶盖、背板、底板、框架、连接板、支座、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膨胀阀,所述面板、顶盖、背板连接于框架外侧,所述底板连接于框架内侧,所述面板、顶盖、背板及底板合围成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所述连接板压合在面板及背板的外侧并安装于框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为一正面及两侧面围成的U型结构;所述机载蒸发循环系统工作的内部腔室通过弧形隔板分隔成置于上部的蒸发器工作腔室及置于下部的冷凝器工作腔室;所述面板的正面设置有排气口,该排气口处设置有排气口防护网,所述面板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吸气口,该吸气口处设置有吸气口双重过滤装置;所述冷凝器工作腔室中设置所述支座,所述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安装于支座上并通过第一铜管连接于冷凝器组件,所述冷凝器组件设于框架上并置于排气口防护网与全封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之间;所述背板上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蒸发器工作腔室中,所述蒸发器组件安装在框架上且其送风管从出气口穿出,所述膨胀阀通过第二铜管分别连接于蒸发器组件和冷凝器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曾祥福张梦旖郭银赛
申请(专利权)人:西京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