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使用可靠的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该种突跳式温控器在过热保护后,必须经过断电才能复位工作,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该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壳体、铝盖、导向架、双金属片、动作杆、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及两个接线端子;所述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分别通过铆钉与对应的接线端子压紧于壳体底面的内外两侧;关键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与接线端子之间设有一层电阻膜,所述两个接线端子通过所述电阻膜电连接。相比于传统的突跳式温控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电阻膜的位置设置在了壳体的底面,并利用铆钉将电阻膜与接线端子压紧,取消了弹簧压紧的安装结构,因此装配更加简单,质量也更加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器温控
,特别涉及到家用电热器具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
技术介绍
目前,断电自动复位突跳式温控器比传统的手动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结构复杂,安装也不方便,因此,价格较高,如申请号为201220420573.6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断电自动复位式双金属片温度控制器,该温度控制器包括基座、安装于基座中的第一、二接触片、安装于基座底部的第一、二接线片以及卡嵌于基座上的上盖和安装于上盖中的双金属片,其中,第二接触片上的动簧片和第一接触片形成电性连接,形成第一通路;基座设置有用于将双金属片及上盖封装于基座中的铝盖;基座中还安装的绝缘执行杆一端与动簧片抵触,另一端穿过上盖与双金属片抵触;上盖的底部设置有导电片及位于导电片之间的厚膜,该导电片与厚膜电性连接,且导电片分别通过短弹簧及长弹簧与第一、二接线片电性连接,形成第二通路;该第二通路与第一通路并联相接。由于上述温度控制器需要安装两条小弹簧,因此其装配和质量控制都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使用可靠的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该种突跳式温控器在过热保护后,必须经过断电才能复位工作,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壳体、铝盖、导向架、双金属片、动作杆、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及两个接线端子;所述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分别通过铆钉与对应的接线端子压紧于壳体底面的内外两侧;关键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与接线端子之间设有一层电阻膜,所述两个接线端子通过所述电阻膜电连接。上述突跳式温控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普通突跳式温控器一样,其不同点在于两个接线端子通过壳体的底面的电阻膜电连接。工作时,突跳式温控器的触点闭合,两接线端子之间电阻为零,当温度升高,双金属片使突跳式温控器触点断开时,由于电阻膜的电阻远远大于负载电阻,两接线端子之间的电压基本等于来电电源的电压,电流通过接线端子、电阻膜流向另一个接线端子再流经负载而形成回路,电阻膜通电时会产生热量而加热壳体,只要合理设计电阻膜的阻值,就能够使得双金属片的温度保持高于复位温度,因此,只要不切断电源,两个触点就会一直断开。由于电阻膜的电阻一般都在数千欧以上,流经负载的电流很少,因此在过热保护上应用非常可靠。切断电源后,电阻膜因为没有电流流过而停止发热,突跳式温控器的双金属片冷却至复位温度后自动复位,两个触点再次闭合,这样就不需要像手动温控器那样人工复位。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为陶瓷制成,电阻膜在与接线端子接触的位置覆盖一层电极膜,所述电阻膜、电极膜与壳体一起经高温烧成。电极膜使接线端子与电阻膜之间接触电阻很小,从而保证接线端子与电阻膜之间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具体工艺如下:陶瓷壳体通过丝网印刷电阻膜、电极膜,然后高温烧成,电极膜是覆盖在电阻膜上的,电极膜是银浆,通过高温烧结可以使得电阻稳定。上述仅仅利用铆钉的铆接力来压紧接线端子与电阻膜(电极膜)的方式在可靠性上依赖于铆接力的大小,可靠性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下述结构:所述接线端子嵌于壳体底面设有的凹槽内,所述接线端子通过所述铆钉压装有弹片,所述弹片的端部压紧于所述电极膜上。弹片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始终保持与接线端子、电极膜的接触,而弹片本身就是良导体,因此可以保证接线端子与电极膜、电阻膜之间的电连接可靠。进一步地,所述弹片与电极膜、电阻膜之间设有云母片,所述弹片端部的一部分压紧于所述云母片上。云母片具有良好的绝缘性、隔热性,因此可以减少电阻膜热量向外散发,并提尚安全性。进一步地,为保证绝缘和提高保温性能,进而降低电阻膜的功率要求,该突跳式温控器还包括覆盖壳体底部的密封胶。 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的突跳式温控器,本专利技术的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将电阻膜的位置设置在了壳体的底面,并利用铆钉将电阻膜、电极膜与接线端子压紧,取消了弹簧压紧的安装结构,因此装配更加简单,质量也更加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的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1的壳体底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的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的部分剖视图。附图标示:1、壳体;2、铝盖;3、导向架;4、双金属片;5、动作杆;6、静触点组件;7、动触点组件;8、接线端子;9、铆钉;10、电阻膜;11、电极膜;12、密封胶;13、弹片;14、云母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壳体1、固定于壳体I上的铝盖2、固定于铝盖2与壳体I之间的导向架3、固定于导向架3与铝盖2之间的双金属片4、动作杆5、静触点组件6、动触点组件7及两个接线端子8 ;所述动作杆5安装于导向架3中,动作杆5的端部朝向动触点组件7 ;所述双金属片4位于铝盖2与动作杆5之间;所述静触点组件6、动触点组件7分别通过铆钉9与对应的接线端子8压紧于壳体I底面的内外两侧;关键在于所述壳体I为陶瓷,底面铺设有一层电阻膜10,电阻膜10有两块,对称覆盖在接线端子8的两侧,在电阻膜10的两端各覆盖一块电极膜11,电阻膜10、电极膜11与陶瓷壳体I 一起经高温烧成,互相结合牢固、稳定,接线端子8压紧于电极膜11上,从而使两个接线端子8通过电极膜11与电阻膜10实现电连接。为保证绝缘和提高保温性能,进而降低电阻膜10的功率要求,该突跳式温控器还包括覆盖壳体I底部的密封胶12。上述突跳式温控器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普通突跳式温控器一样,其不同点在于两个接线端子8通过壳体I底面的电阻膜10电连接。工作时,突跳式温控器的动触点、静触点闭合,两接线端子8之间电阻为零,当温度升高,双金属片4使突跳式温控器触点断开时,由于电阻膜10的电阻远远大于负载电阻,两接线端子8之间的电压基本等于来电电源的电压,电流通过接线端子8、电阻膜10流向另一个接线端子8,再流经负载而形成回路,电阻膜10通电时会产生热量而加热壳体1,只要合理设计电阻膜10的阻值,就能够使得双金属片4的温度保持高于复位温度,因此,只要不切断电源,两个触点就会一直断开。由于电阻膜10的电阻一般都在数千欧以上,流经负载的电流很少,因此在过热保护上应用非常可A+-.与巨O切断电源后,电阻膜10因为没有电流流过而停止发热,突跳式温控器的双金属片4冷却至复位温度后自动复位,两个触点再次闭合,这样就不需要像手动温控器那样人工复位。实施例2: 上述实施例1仅仅利用铆钉9的铆接力来压紧接线端子8与电极膜11的方式在可靠性上依赖于铆接力的大小,可靠性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了下述不同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接线端子8嵌于壳体I底面设有的凹槽内,所述接线端子8通过所述铆钉9压装有弹片13,所述弹片13的端部压紧于所述电极膜11上。弹片13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始终保持与接线端子8、电极膜11的接触,而弹片13和电极膜11都是良导体,因此可以保证接线端子8与电阻膜10之间的电连接可靠。进一步地,所述弹片13与电极膜11、电阻膜10之间设有云母片14,所述弹片13的端部的一部分压紧于所述云母片14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热安全保护的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壳体、铝盖、导向架、双金属片、动作杆、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及两个接线端子;所述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分别通过铆钉与对应的接线端子压紧于壳体底面的内外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与接线端子之间设有一层电阻膜,所述两个接线端子通过所述电阻膜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其章,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福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