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34238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5 2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减少乘员头部的伤害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包括从车辆向上方、在乘员的前方展开的气囊,气囊包括膨胀展开时与乘员的头部相对部,以及从车辆向上方立起、从下方支持头部相对部的颈部;从颈部到头部相对部,形成使得气囊的乘员侧的正面部和乘员侧相反侧的背面部互相结合的第一节流部,由于第一节流部,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在车宽度方向排列形成多个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气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骑型车辆(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的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摩托车等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有以下结构:当气囊膨胀展开时,通过设有与乘员头部相对的头部相对部,以及具有缩颈部的颈部,在避免来自车辆的干涉那样的状态下气囊膨胀展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1-73559号公报但是,希望构成为当气囊膨胀展开时,能通过迅速且精度良好地展开头部相对部的膨出处,减少乘员头部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减少乘员头部的伤害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手段:S卩,技术方案I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包括从车辆向上方、在乘员(200)的前方展开的气囊(40);上述气囊(40)包括膨胀展开时与上述乘员(200)的头部(201)相对的头部相对部(41),以及从上述车辆向上方立起、从下方支持上述头部相对部(41)的颈部(42);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30)的特征在于:从上述颈部(42)到上述头部相对部(41),形成使得上述气囊(40)的乘员侧的正面部(40fl)和乘员侧相反侧的背面部(40f2)互相结合的第一节流部(43),由于上述第一节流部(43),在上述气囊(40)膨胀展开时,在车宽度方向排列形成多个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气室(44A)。上述鞍骑型车辆包含驾驶者跨骑车体乘车的车辆全体,不仅摩托车(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以及踏板型车辆),也包含三轮(也包含前一轮且后二轮,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40)的乘员侧的正面部(40fl)和乘员侧相反侧的背面部(40f2)之间的膨胀展开时的前后厚度,在上述头部相对部(41)成为最大。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头部相对部(41)的膨胀展开时的上方,设有当上述气囊(40)膨胀展开时与碰撞对象(100)抵接的抵接部(45);在上述抵接部(45),形成上述气囊(40)膨胀展开时从上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二节流部(46)。在技术方案4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节流部(43)和第二节流部(46)各自形成左右一对;上述左右一对的第一节流部(43)之间的上端宽度(Wl)和上述左右一对的第二节流部(46)之间的下端宽度(W2)大致相同。在技术方案5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节流部(43)形成左右一对;上述左右一对的第一节流部(43)随着从上述颈部(42)向上述头部相对部(41)互相离开。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按照技术方案I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在车宽度方向排列形成多个气室,因此,能加强颈部。因此,抑制气囊膨胀展开时头部相对部摇摆,能迅速且精度良好地展开头部相对部的膨出处。因此,能减少乘员的头部的伤害。但是,以往的气囊装置搭载在大型车辆,为了将其搭载在小型车辆,要求比以往的气囊装置小型及轻量。作为该手段,考虑减少以往设置多个的充气装置的数量,或使用输出小的充气装置。但是,该场合,当展开气囊时,对喷出到气囊内部的气体容量产生制约,难以使得气囊的展开高度充分高。与此相反,按照技术方案I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由第一节流部提高气囊内部压力,能抑制头部相对部的摇摆,因此,能使得气囊的展开高度充分高。因此,能提供能以受限制的气体容量到达直到乘员的头部、且小型、轻量的气囊装置。按照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在头部相对部,气囊的前后厚度成为最大,因此,即使减小气囊的容积,也能减少乘员的头部的伤害。按照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在抵接部形成第二节流部,因此,能在气囊内部减少必要的充气装置气体的容量。因此,能一方面使用小输出的充气装置,一方面增大气囊的展开高度,能形成抵接部。当气囊膨胀展开时,该抵接部介于乘员和碰撞对象之间,因此,能将头部相对部限制在合适的位置。因此,能减少乘员的头部的伤害。又,能由第二节流部提高气囊内部压力,因此,从头部相对部到颈部,在车宽度方向能设为小的形状。因此,能实现气囊装置的小型化及轻量化。再有,能由第一节流部和第二节流部使得头部相对部形成为前后方向厚,因此,能减少乘员的头部的伤害。按照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沿着充气装置气体的扩散方向,形成第一节流部和第二节流部,因此,能抑制气囊容量,同时,通过使得左右一对的第一节流部之间的上端宽度和左右一对的第二节流部之间的下端宽度大致相同,能使得头部相对部的形状设为上下/左右对称,因此,能抑制乘员头部偏移。按照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一方面使得气室在车宽度方向逐渐扩展,一方面颈部和头部相对部连结,因此,能在使得头部相对部更稳定的状态下展开气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的左侧面图。图2是在上述摩托车中气囊膨胀展开状态的左侧面图。图3是在上述摩托车中搭载气囊装置部分的左侧面图。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图5是图4的B-B截面图。图6是将收纳上述气囊的保持体与充气装置一起表示的立体图。图7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8是上述气囊膨胀展开状态的乘员侧的正面图。图9是图8的D-D截面图。图10是上述气囊膨胀展开状态的侧面图。图11是用于说明上述气囊装置作用的表示气囊动作状态的侧面图。附图标记说明:I 一摩托车(鞍骑型车辆)30 —气囊装置40 —气囊40fl 一气囊的乘员侧的正面部40f2 一气囊的乘员侧相反侧的背面部41 一头部相对部42 —颈部43 —第一节流部44A 一气室45 一抵接部46 —第二节流部47 —加强部件100 一汽车(碰撞对象)200 一乘员Tmax 一颈部相对部中的气囊膨胀展开时的前后厚度Wl —左右一对的第一节流部之间的上端宽度W2 一左右一对的第二节流部之间的下端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设为与车辆朝向相同。在用于以下说明的图中合适处,分别显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鞍骑型车辆)的左侧面图。下面,有时将摩托车I简称为“车辆”。在图1中,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适用的踏板型摩托车I。该摩托车I包括将发动机2和动力传递机构3设为一体的摆动单元4。摩托车I在摆动单元4的后部可回转地支持后轮5,同时,在摆动单元4的前方配置前轮6。前轮6可回转地支持在左右一对前叉7的下部。在左右一对前叉7的上部架设桥8。在桥8的车宽度方向中央,立起设置作为操舵轴的转向轴9。在转向轴9的上方设有操纵把手10。操纵把手10由在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单一的管材构成。摩托车I的操舵系统主要由前轮6、前叉7、转向轴9、以及操纵把手10等构成。车体框架11系通过焊接等将多个框架部件设为一体,转向轴9可回转地支持在设在上述车体框架11前端的前管12。车体框架11包括上述前管12,从该前管12朝下方延伸的主框架13,与主框架13的下部侧面连接、向着后方延伸后、朝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框架14,以及与侧框架14的后部上端连接、朝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席框架15。严密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包括从车辆向上方、在乘员(200)的前方展开的气囊(40);上述气囊(40)包括膨胀展开时与上述乘员(200)的头部(201)相对的头部相对部(41),以及从上述车辆向上方立起、从下方支持上述头部相对部(41)的颈部(42);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30)的特征在于:从上述颈部(42)到上述头部相对部(41),形成使得上述气囊(40)的乘员侧的正面部(40f1)和乘员侧相反侧的背面部(40f2)互相结合的第一节流部(43),由于上述第一节流部(43),在上述气囊(40)膨胀展开时,在车宽度方向排列形成多个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气室(44A)。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佑树明石智彦佐藤崇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