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3033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在后摇臂前端部设置穿过枢轴的横管、并使车身结构紧凑,发动机上方的主构架与从其后端通过发动机后方向下延伸的中心构架沿车身中心连成一体构成车身构架,中心构架下端部连于连接左右底构架的构架下部横管中间部,并设凹部。在构架下部横管左右两端部与左右后支撑间设置后摇臂支承部。使连接于后摇臂左右臂部各前端部间的枢轴部横管与中心构架略成十字形交叉配置,在面向凹部同时,有左右后摇臂支承部支承的枢轴贯穿其中。在横管与横梁间配置储箱。(*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沿车身中心设置一根主构架和中心构架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特别是涉及适合搭载有二循环发动机的常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在日专利特开平9-95279号公报上展示了这样的机动两轮车车身构造它大致沿车身中心分别设置1根主构架和1根中心构架。其中,主构架从可自由转向地支承着前轮的头管通过发动机上方向后方延伸;中心构架从主构架后端部通过发动机后方连续向下方延伸。同时,在中心构架下端部支承着向左右方向贯穿的枢轴;通过该枢轴轴支着构成后摇臂的左右臂部的各前端部;且在后摇臂的后端部支承着后轮。上述车身构造,由于车身构架简单,故可实现车身紧凑、重量轻;同时,由于容易在座下方确保辅机类等的物品配置空间,特别适合于座位低、车身下部配置大的排气室的搭载二循环发动机的专用型机动两轮车。另外,由于像上述现有技术那样不使构成后摇臂的左右臂部前端部间分离,如采用以1根枢轴部横管连结成一体的后摇臂构造,可使制造更容易,造价更低。但是,如采用这样的枢轴部横管,为使其不与中心构架产生干涉,必须将枢轴部横管移向后方配置,其结果,后摇臂的长度变短。但是由于后摇臂长度本身具有限制,不能单纯的缩短,结果是,无法同时实现上述的车身紧凑和轻量化;而且,座下方的物品配置空间也减小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即便采用枢轴部横管,也可保证不缩短后摇臂长度,且可使车身紧凑、重量轻;同时,可确保座下方有足够大的物品配设空间。为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涉及的机动两轮车车身构造的第1专利技术是,该机动两轮车具有大致沿车身中心设置的主构架与中心构架,并具有后摇臂,其中主构架从可自由转向地支承着前轮的头管经过发动机上方向后方延伸;中心构架从主构架后端部通过发动机的后方下方延伸;后摇臂的前端部通过发动机后方的枢轴支承着,在其后端部支承着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摇臂具有左右一对臂部,以枢轴部横管将上述各臂部的前端部间连接起来,在该枢轴部横管中穿过具有车身宽度左右的长度的枢轴,并与中心构架大致成十字交叉;同时,在中心构架与枢轴部横管交叉部分形成凹部,使枢轴部横管的交叉部分面对该凹部。这里,可以是主构架与中心构架连续一体形成单一构件;也可以是分别形成,将主构架后端部与中心构架上端部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起来。在主构架与中心构架连续一体形成的情况下,以弯曲部为界,通过发动机上方的部分叫主构架;成上下方向通过发动机后方的部分叫中心构架。另外,在后摇臂于枢轴部横管后方具有连接左右臂部间的后摇臂车架横梁的情况下,可在该后摇臂车架横梁与枢轴部横管间可以配设辅机类,如果这样,即可有效利用后摇臂车架横梁与枢轴部横管间的空间,特别是有利于确保辅机类为大容量液体容器情况下的配置空间;而且可实现部件的集中。本申请的第2项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项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中,具有左右一对下构架、左右一对底构架、以及底构架车架横梁。其中,左右一对下构架从头管通过发动机前方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底构架从上述下构架的各下端部通过发动机下方向后方延伸;底构架车架横梁分别连接各底构架的后端部间以及上述中心构架的下端部;设有左右一对后摇臂支承部,该左右一对后摇臂支承部从该底构架车架横梁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的底构架向上方突出、并与从中心构架的中间部向左右延伸的中心构架车架横梁连接;由这些左右后摇臂支承部支承枢轴两端部。这时,可以是下构架与底构架连续一体形成的单一构件;也可以是各自分别形成,而后将下构架的下端部与底构架的前端部以焊接等方式连接起来。在下构架与底构架连续一体形成的情况下,以弯曲部为界,沿上下方向通过发动机前方的部分叫下构架;通过发动机下方的部分叫底构架。根据第1项专利技术,由于以穿有枢轴的枢轴部横管将左右臂部的各前端部间连接起来,使中心构架与枢轴部横管大致成十字交叉,同时在中心构架与枢轴部横管交叉部形成凹部,使枢轴部横管的交叉部面对该凹部,故尽管其与中心构架交叉,也不会与中心构架产生干涉,并可使枢轴部横管位于前方。从而,尽管采用了枢轴部横管,不会缩短后摇臂长度,且可使得车身紧凑、重量轻,并可确保座下方有足够的物品配置空间。另外,由于可以在一根枢轴部横管内穿过共用的枢轴进行连接,所以枢轴部构造变得简单、组装也变得容易。根据第2项专利技术,由于以底构架车架横梁将左右底构架各后端部与中心构架的下端部相连接,可提高车身刚性;同时,由于在该底构架车架横梁的左右两端部设置后摇臂支承部,可利用它来支承枢轴部,故可以很容易地设置枢轴支承部,枢轴支承跨距足够长,且使枢轴部横管以及枢轴足够长,因此可以提高扭转刚性。图1是沿本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车身中心的要部断面图;图2是适用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两轮车整体左侧视图;图3是对应图1部分平面透视图;图4是整体车身构架左侧视图;图5是车身构架后视图。 下边借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图1是将本实施例机动两轮车后摇臂的枢轴部附近要部沿车身中心剖视的断面图;图2是该机动两轮车整车左侧视图;图3是对应于图1部分的平面图;图4是车身构架的左侧视图;图5是从车身后方看所表示的车身构架图。首先,来概略说明图2上的机动两轮车的整体构造。该机动两轮车具有低座位的美式或常规机动两轮车外观,在使前叉1加大倾斜度的长车架上,配置着发动机4、泪漏形燃料箱5、与座6,而发动机4位于前轮2与后轮3间的低位置。支承着前轮2的前叉1的上部在加大向后方倾斜的同时,在其上部通过底桥7与上桥8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头管10上。安装在上桥8上的手柄9是先向上有一段大的延伸后,其两端手把部下垂,即成为美式或常规机动两轮车上使用的一般手柄形状。如图4所表明的,头管10安装在其前端部的主构架11,沿车身中心线成前后方向配置,从头管10缓慢下斜向后方延伸,在其后端部弯曲后连接下去,成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构架12。两构架由1根连续的管构件构成。下构架13成左右一对从头管10的下部左右向斜下方延伸;其下端部连接于大致水平成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构架14;后支撑15从该左右底构架14的后端部向斜上方并向后方成左右一对连续延伸。该下构架13、底构架14与后支撑15左右分别由1根连续管构件构成。连接于左右底构架14的后部与后支撑15的下部之间的、加压成形的大致成三角形的板状后摇臂支承部16相对设置于车身左右,在其各中央部分别支承着1根枢轴17的两端,该枢轴17大约具有车身宽度那样的长度。后摇臂支承部16可为箱状或铸造件等适当构造。通过该枢轴17将其前端部轴支于后摇臂支承部16上的后摇臂18向后方延伸,用其后端部支承着后轮3;同时可以枢轴17为中心上下自由摇动,连同缓冲器19一起构成后轮悬挂。支承着座6的座导轨20是成左右一对从主构架11的后端部向斜下方往后延伸的管构件,其中间部连接着左右后支撑15的上部;在该连接部附近支承着缓冲器19的上端部;在其后端部支承着从座6的后端部向上突出出来的夹轨21的下端部。主构架11、中心构架12、下构架13、与底构架14构成了侧视大致成框状的车身构架前部,在这框状空间里支承着发动机4。发动机4是水冷2循环式,但其构成从外观看,恰似空冷4循环式的;气缸部的左右模仿了空冷4循环式发动机气缸部侧面的外观形状;并由形成空冷风扇形状的气缸盖22所覆盖。在气缸盖22上部与燃料箱5的下部之间左右各安装着辅机类盖23;该左右辅机盖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大致沿车身中心设有主构架(11)及中心构架(12),其中主构架(11)从可自由转向地支承前轮(2)的头管(10)通过发动机(4)上方向后方延伸,中心构架(12)从该主构架(11)后端部通过发动机(4)的后方向下方延伸;后摇臂(18)的前端部轴支承于发动机后方的枢轴(17),在其后端部支承着后轮(3),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摇臂(18)具有左右一对臂部(40),上述各臂部(40)的前端部间由枢轴部横管(41)相连;在该枢轴部横管(41)中穿过具有大致为 车身宽度的长度的枢轴(17),并与中心构架(12)大致成十字交叉;在中心构架(12)与枢轴部横管(41)交叉部分形成有凹部(32);该枢轴横管(41)的交叉部分面临该凹部(32)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正佳中井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