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745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三轮车,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右前轮的左侧和右侧前叉在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延伸地配置,分别可回转地支承在由该转向把立柱支承的左侧和右侧立柱,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上部连杆的中央部和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下部连杆的中央部可回转地连接于转向把立柱;其中,左侧和右侧立柱随着往上方走使两侧立柱间的间隔减小地倾斜配置,以在倾斜行走时由内轮侧前轮充分地支撑。(*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轮车,该三轮车在设置于车架前端的转向把立柱可回转地支承与转向把相连的转向轴,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右前轮的左侧和右侧前叉在上述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延伸地配置,并分别可回转地支承在由该转向把立柱支承的左侧和右侧立柱,上述转向轴可相应于该转向轴的回转作动使上述左右两前轮转向地连接于上述两前叉,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上部连杆的中央部和配置于上部连杆下方并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下部连杆的中央部可回转地连接于上述转向把立柱,在车架的后部支承驱动轮。在本说明书中,“左”和“右”指在朝着三轮车的行进方向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可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左侧和右侧立柱在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平行延伸地配置,左侧和右侧前叉可回转地由两侧立柱支承,由左侧和右侧前叉可自由回转地支承的左右前轮在三轮车直进行走时垂直于路面地接地。而且,在使车架朝左右中任一方以大角度倾斜地进行大角度倾斜行走时,左右两前轮中的外轮侧的前轮从路面悬起,内轮侧的前轮和后轮虽处于接地状态,但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内轮侧的前轮也以倾斜的姿势与路面相接,存在以大角度倾斜地进行大角度倾斜行走时接地侧的前轮的支撑不充分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轮车,该三轮车在倾斜行走时可在内轮侧前轮充分地支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三轮车在设置于车架前端的转向把立柱可回转地支承与转向把相连的转向轴,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右前轮的左侧和右侧前叉在上述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延伸地配置,并分别可回转地支承在由该转向把立柱支承的左侧和右侧立柱,上述转向轴可相应于该转向轴的回转作动使上述两前轮转向地连接于上述两前叉,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上部连杆的中央部和配置于上部连杆下方并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下部连杆的中央部可回转地连接于上述转向把立柱,在车架的后部支承驱动轮;其第1特征在于上述左侧和右侧立柱随着往上方走使两侧立柱间的间隔减小地倾斜配置。按照这样的第1特征的构成,由于左侧和右侧的立柱随着往上方走使相互的间隔变小地倾斜,所以,在使车架朝左右中任一方以大角度倾斜地进行大角度倾斜行走时,左侧和右侧立柱中的一方的侧立柱为相对路面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姿势,由一方的侧立柱支承的前叉可自由回转地支承的前轮即内轮侧的前轮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姿势与路面相接,所以,倾斜行走时可由内轮侧前轮充分地进行支撑。另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第1特征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第2特征上述上部和下部连杆的长度相等地设定,为了连接下部连杆的两端而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下部托架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凸出量设定得比为了连接上部连杆的两端而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上部托架从左侧和右侧立柱的凸出量大。按照该构成,即使左侧和右侧立柱倾斜,也可使构成大体平行的连杆机构的骨材即上部和下部连杆通用化。另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第1或第2特征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第3特征在上述转向把立柱的左右任一方侧将直立姿势保持机构设置于上述上部和下部连杆中的一方与上述转向把立柱之间,该直立姿势保持机构由上述转向把立柱的朝左右任一方的倾转产生朝直立姿势侧对该转向把立柱施加的弹性力。按照该构成,由配置于转向把立柱左右任一方的单一的直立姿势保持机构在转向把立柱朝左右任一侧倾转时都可作用朝着直立姿势侧的弹性力,从而可使构成简化。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可根据利用附图在下面对优选实施例详细进行的说明清楚地了解。在朝上下延伸的转向把立柱21可回转地支承与该转向把立柱21配合的转向轴27,在转向轴27的上端固定转向把28。在该转向把28的右端部可回转地安装用于连动地对左右前轮WFL、WFR进行制动的制动摇臂43R,在上述转向把28的左端部可回转地安装用于对后轮WR进行制动的制动摇臂43L。在转向把立柱21的左右两侧配置上下延伸的圆筒状的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左侧前叉30L可回转地支承于左侧立柱29L,右侧的前叉30R可回转地支承于右侧立柱29R。在左侧前叉30L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前轮WFL,在右侧前叉30R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右前轮WFR。而且,左右前轮WFL、WFR的回转中心面包含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轴线或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轴线平行地设定。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随着往上方走减小两侧立柱29L、29R间的间隔地倾斜地配置,在车架F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左右前轮WFL、WFR以稍朝内侧倾斜的姿势与路面接触。一起参照图4-图7可看出,在转向把立柱21下端的下方将联接杆臂31固定于转向轴27的下端,在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下端的下方分别将转向节臂32L、32R固定于左侧和右侧前叉30L、30R。这样,在联接杆臂31和转向节臂32L、32R通过球窝接头34、34…连接转向横拉杆(タイロツド)33、33两端。这样,当从中立位置即图7(a)的状态朝右使转向把28进行回转操作时,通过转向轴27使联接杆臂31如图7(b)所示那样朝右回转,与此相应地通过转向横拉杆33L、33R使转向节臂32L、32R朝右回转,从而使左前轮WFL和右前轮WFR朝右转向。另外,当从中立位置即图7(a)的状态使转向把28朝左进行回转操作时,通过转向轴27使联接杆臂31如图7(c)所示那样朝左回转,与此相应通过转向横拉杆33L、33R使转向节臂32L、32R朝左回转,从而使左前轮WFL和右前轮WFR朝左转向。而且,在联接杆臂31的上面植设上下延伸的销46,在联接杆臂31的上方,将限制板47固定于转向把立柱21。在该限制板47设置限制面47a和限制面47b,该限制面47a在联接杆臂31朝右侧回转时接触上述销46,限制联接杆臂31朝右侧的回转端,该限制面47b在联接杆臂31朝左侧回转时接触上述销46,限制联接杆臂31的朝左侧的回转端。在转向把立柱21的前后配置上下成对的2组上部连杆35U、35U和下部连杆35D、35D。这些连杆35U…、35D…具有使金属制管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弯曲成钝角的相同形状,并具有相等长度,上部连杆35U…使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弯曲部朝着下方地配置,下部连杆35D…使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弯曲部朝着上方地配置。在与上部连杆35U…两端对应的部分,将上部托架39L、39R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在与下部连杆35D…两端对应的部分,将下部托架40L、40R固定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在上部托架39L、39R通过连接销41L、41R可回转地连接上部连杆35U…的两端,该连接销41L、41R具有在车架F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于水平的假想直线LU上朝前后延伸的轴线,在下部托架40L、40R通过连接销42L、42R可回转地连接下部连杆35D…的两端,该连接销42L、42R具有在车架F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于水平假想直线LD上朝前后延伸的轴线。而且,连接销41L、42L的轴线配置在与上述假想直线LU、LD直交地沿上下延伸的假想直线LL上,连接销41R、42R的轴线配置在与上述假想直线LU、LD直交地上下延伸的假想直线LR上。即,上部连杆35U…和下部连杆35D…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作为大体平行的连杆机构45起作用。在上部连杆35U…的长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轮车,在设置于车架(F)前端的转向把立柱(21)可回转地支承与转向把(28)相连的转向轴(27),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左右前轮(WFL、WFR)的左侧和右侧前叉(30L、30R)在上述转向把立柱(21)的左右两侧沿上下延伸地配置,并分别可回转地支承在由该转向把立柱(21)支承的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上述转向轴(27)可相应于该转向轴(27)的回转作动使上述两前轮(WFL、WFR)转向地连接于上述两前叉(30L、30R),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上部连杆(35U)的中央部和配置于上部连杆(35U)下方并将两端连接于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的下部连杆(35D)的中央部可回转地连接于上述转向把立柱(21),在车架(F)的后部支承驱动轮(WR);其特征在于:上述左侧和右侧立柱(29L、29R)随着往上方走使两侧立柱(29L、29)间的间隔减小地倾斜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政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阿万泰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