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58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设有摆动轴和摆动缓冲器,该摆动轴用于使车架相对为左右两轮的后轮一侧左右摆动,而该摆动缓冲器具备能在车架绕该摆动轴摆动时,夹在后轮一侧的部件和车架一侧的部件之间的、产生使车架具有返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的反力的弹性部件,其特征是:    上述摆动缓冲器中,设置与上述摆动轴不同的支承轴,将上述后轮一侧的部件或车架一侧的部件之一能旋转地安装在该支承轴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使摆动缓冲器较小,而且能增大摆动轴的配置自由度的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有具备用于使车体左右摆动的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1-23356号第2-3页、图1、图2、图4)。用以下的图1 7对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1-23356号的图1进行说明,用以下的图18对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1-23356号的图2进行说明,用以下的图19对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1-23356号的图4进行说明。而且,对符号进行了更换。图17是表示现有的机动三轮车的侧视图,摆动式机动三轮车200是由具备1个前轮201的前车体202和具备2个后轮203的后车体204构成的,在前车体202和后车体204之间设有用于使前车体202相对后车体204左右摆动的摆动连接器205。图18是图17所示的摆动连接器的俯视图(局部剖视图),所示状态是通过轴承207将能旋转的支承轴208安装在摆动连接器205的外壳206上,将构成后车体204的后车架211安装在该支承轴208上。图19是沿图18的19-19线剖切的剖视图,所示结构为将截面大致是矩形的凸轮212安装在支承轴208上,用大致是矩形的筒状内壁213包围该凸轮212,在筒状内壁213的4角配置弹性体214,由此用凸轮212和筒状内壁213夹住弹性体214。若凸轮212相对筒状内壁213旋转,则弹性材料214弯曲变形,对图17所示的前车体202的摆动进行缓冲。由于图18所示的支承轴208连接前车体202和后车体204,所以,为了使其强度较大,必须加大其外径。若支承轴208的外径较大,则收容图19所示的弹性体214的筒状内壁213也较大。因此,摆动轴周围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摆动轴的配置自由度变小了。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进行改良,使摆动缓冲器较小,同时增大摆动轴的配置自由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的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设有摆动轴和摆动缓冲器,该摆动轴用于使车架相对为左右两轮的后轮一侧左右摆动,而该摆动缓冲器具备能在车架绕该摆动轴摆动时,夹在后轮一侧的部件和车架一侧的部件之间的、产生使车架具有返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的反力的弹性部件,其特征是上述摆动缓冲器中,设置与上述摆动轴不同的支承轴,将上述后轮一侧的部件或车架一侧的部件之一能旋转地安装在该支承轴上。由于设置与摆动轴不同的支承轴,所以能在支承轴的周围设置弹性部件,如果将支承轴做得较细,则能使摆动缓冲器较小。另外,在摆动轴周围不需要有较大的空间,能增大摆动轴的配置自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的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其特征是将车架一侧的部件安装在车架的后部。由此能从车架后方对摆动缓冲器进行维修,从而能很容易地进行维修。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的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其特征是在用弹性装置和设置在该弹性装置的两端的连接装置将左右悬架臂连接在车架上时,后轮一侧的部件安装在该连接装置上。由于能由弹性装置对悬架臂进行缓冲,而且,由于将后轮一侧的部件安装在将悬架臂连接到弹性装置上的连接装置上,所以,没有必要特别设置后轮一侧的部件用的安装部件,能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4的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其的特征是由能分别摆动地安装在上述左右悬架臂上的连杆和能分别摆动地安装在该连杆的前端上的、大致呈“L”字形的双臂曲柄构成上述连接装置,当在该双臂曲柄的弯曲部上分别设置第1支点,在双臂曲柄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第2、第3支点,第1支点安装在上述连杆的前端,用连接件连接各第2支点,将该连接件能摆动地安装在车体一侧,将第3支点安装在上述弹性装置的各端部上,将上述后轮一侧的部件安装在上述连接件上。由于即使车架左右摆动,连接件也会由于左右连杆而仅仅平行移动,所以,连接件和车架产生相对旋转,能用安装在连接件上的后轮一侧的部件和车架一侧的部件夹住弹性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5的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其特征是将车架一侧的部件制成收容弹性部件的分体式外壳。由于车架一侧的部件是分体式外壳,所以,能很容易地分解外壳而对摆动缓冲器进行维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三轮车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三轮车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三轮车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三轮车的第1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三轮车的后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三轮车的第2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摆动机构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三轮车的第3立体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车架的俯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的后视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的作用的第1工作原理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的作用的第2工作原理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的作用的第3工作原理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的作用的第4工作原理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的作用的第5工作原理图。图17是表示现有的机动三轮车的侧视图。图18是图1 7所示的摆动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9是沿图18的19-19线剖切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依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附图以符号的字的正向为观察方向。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的侧视图,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10(以下称为“机动三轮车10”)由以下部分构成经由图未示的车把轴安装在头管11上的能控制方向的前叉12;安装在该前叉12的下端的前轮13;一体地安装在前叉12上的车把14;安装在头管11的后部的车架16;安装在该车架16的后部的动力单元17;用该动力单元驱动的左右后轮18、21(里侧的后轮未图示);安装在车架16的上部的收容箱22;安装在该收容箱22的上部的能开、关的车座23。车架16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头管11向后下方倾斜着延伸的下行管25;从该下行管25的下部进一步向后上方倾斜着延伸的左右一对下部管26、27(里侧的下部管27未图示);与这些下部管26、27的后部连接的中央上部车架28;从下行管25向后方延伸、同时与中央上部车架28连接的中央管31;分别与上述下部管26、27的后部以及中央上部车架28的后部分别连接的、侧面看呈“J”字形的J型车架32。中央上部车架28是支承收容箱22、同时悬吊动力单元17的部件。J型车架32安装有悬挂后轮18、21的后悬架以及允许车架16相对该后悬架左右摆动的摆动机构。在后面将详细地对这些后悬架以及摆动机构进行描述。动力单元17由配置在车体前方的发动机34和将该发动机34的动力传递到后轮18、21的传动机构35构成。在此,41是覆盖前轮13的上方的前挡泥板,42是电池,43是方向指示灯,44是尾灯,46是空气滤清器,47是消音器。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三轮车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为了连接J型车架32的上部和中央上部车架28的后端,将连接管52、52(里侧的连接管52未图示)分别架在J型车架32和中央上部车架28上,在这些连接管52、52和中央上部车架28上安装有加强筋板53、53,在J型车架32的后部内侧安装有侧面看大致呈“L”字形的L形管54,在中央上部车架28上安装有支架56、56(里侧的支架56未图示),通过转接件57将动力单元17的前端上部安装在这些支架56、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柳真二幕田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