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1834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3 01:23
一种微型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属于曳引电梯减震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至少四个减震器,减震器包括外壳、内管、缓冲弹簧、活塞、内固定架以及连接轴,外壳在下端开口处设有底板,内管的底端通过内管座与底板固定安装,在内管的管壁上开设多个第一阻尼孔以及回油孔,缓冲弹簧和活塞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内管的管腔内,缓冲弹簧的底端与内管座接触,内固定架嵌装在外壳型腔的上部,内固定架在底部朝向内管的一侧形成凸台,凸台的直径与内管上端口的内径适配,内固定架在中间沿高度方向构成有自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连接轴让位孔,连接轴穿设在连接轴让位孔内,连接轴的底端与活塞连接,连接轴的顶端伸展至外壳外。优点:减震效果好,稳定性高,且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曳引电梯减震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微型电梯轿厢减震 目.0
技术介绍
曳引电梯是现代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垂直交通工具。现有的电梯轿厢是轿顶轮轴直接通过抱箍刚性地连接于轿厢的上梁,在轿厢从运行转向停止时,会因为轿厢的惯性而产生较大震动,从而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性,严重时将造成轿厢的高频震动,产生较大的噪声,对电梯的寿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电梯厂家需要在电梯轿厢设置减震装置来缓解电梯启停过程中的轿厢震动。电梯过去的减震装置一般采用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减震垫,如中国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592938U提及的“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然而橡胶材料容易受时间和环境因素影响而失去原先特性,给电梯运行带来安全隐患。又如中国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2785180U介绍的“一种自带减震装置的电梯轿厢”,其所述的减震装置为减震弹簧,但减震弹簧同样存在缺陷:当轿厢震动很大时减震弹簧的反弹速度也会很大,因此并不能将轿厢受到的震动减至最小。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梯轿厢减震装置的结构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安全性能高、且使用寿命长的微型电梯轿厢减震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微型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包括至少四个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器包括外壳、内管、缓冲弹簧、活塞、内固定架以及连接轴,所述的外壳为上下两端开口的中空筒体,外壳在下端开口处设有底板,所述的内管的底端通过内管座与底板固定安装,在内管的管壁上且位于内管高度方向的中下部间隔开设多个第一阻尼孔,在内管的管壁上且位于内管高度方向的上部还开设有回油孔,所述的缓冲弹簧和活塞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内管的管腔内,缓冲弹簧的底端与内管座接触,缓冲弹簧的顶端与活塞接触,所述的内固定架嵌装在外壳型腔的上部且与外壳型腔的内壁构成紧配合,内固定架在底部朝向内管的一侧形成凸台,凸台的直径与内管上端口的内径相适配,内固定架在中间沿高度方向构成有自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连接轴让位孔,所述的连接轴穿设在连接轴让位孔内,连接轴的底端与活塞连接,连接轴的顶端伸展至外壳外,外壳内壁与内管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用于存储液压油的储油腔。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板在下方设置用于与轿厢支架铰接的下连接头;所述的连接轴在伸展至外壳外的一端设置用于与轿厢固定安装的上连接头O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壳的下沿向外翻转形成突缘,所述的突缘通过紧固件与底板紧固,从而实现外壳与底板的固定安装;所述的突缘和底板之间还设有缓冲垫。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壳在上端开口还设有顶盖,所述的顶盖与外壳的内壁螺纹配合。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轴在与内固定架以及顶盖相接触的配合面之间设有防尘垫。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管的底端与内管座螺纹连接。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管座的中央构成有一第二阻尼孔,所述的第二阻尼孔通过油路与所述的储油腔连通。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固定架在高度方向的中部且围绕圆周方向开设凹槽,在所述的凹槽内嵌设蓄能层。在本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蓄能层为海绵。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减震器的数量为四个,均匀设置在所述的轿厢的底面和轿厢支架之间。本技术利用液压油流经第一阻尼孔和第二阻尼孔时产生的液压阻力来缓解轿厢垂直方向的震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减震效果好,稳定性高,且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应用例示意图。图中:1.外壳、11.底板、111.下连接头、12.突缘、13.缓冲垫、14.顶盖;2.内管、21.内管座、211.第二阻尼孔、212.油路、22.第一阻尼孔、23.回油孔;3.缓冲弹簧;4.活塞;5.内固定架、51.凸台、52.连接轴让位孔、53.凹槽、54.蓄能层;6.连接轴、61.上连接头、62.防尘垫;7.储油腔;8.轿厢支架;9.轿厢。【具体实施方式】申请人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型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包括至少四个减震器,所述的减震器包括外壳1、内管2、缓冲弹簧3、活塞4、内固定架5以及连接轴6。所述的外壳I为上下两端开口的中空筒体,外壳I在下端开口处设有底板11。外壳I的下沿向外翻转形成突缘12,所述的突缘12通过紧固件与底板11紧固,从而实现外壳I与底板11的固定安装,所述的紧固件可以为螺钉和螺母组件。所述的突缘12和底板11之间还设有缓冲垫13。所述的底板11在下方设置用于与轿厢支架8铰接的下连接头111。所述的内管2的底端通过内管座21与底板11固定安装,内管2的底端与内管座21螺纹连接,外壳I内壁与内管2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储油腔7。在内管2的管壁上且位于内管2高度方向的中下部间隔开设多个第一阻尼孔22,在内管2的管壁上且位于内管2高度方向的上部还开设有回油孔23,所述的回油孔23的数量可根据应用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的内管座21的中央构成有一第二阻尼孔211,所述的第二阻尼孔211通过油路212与所述的储油腔7连通,储油腔7及内管2的管腔中存储有液压油。所述的缓冲弹簧3和活塞4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内管2的管腔内,缓冲弹簧3的底端与内管座21接触,缓冲弹簧3的顶端与活塞4接触。所述的内固定架5嵌装在外壳I型腔的上部且与外壳I型腔的内壁构成紧配合,即密封安装。内固定架5在底部朝向内管2的一侧形成凸台51,凸台51的直径与内管2上端口的内径相适配。内固定架5在中间沿高度方向构成有一自一端贯通至另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包括至少四个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器包括外壳(1)、内管(2)、缓冲弹簧(3)、活塞(4)、内固定架(5)以及连接轴(6),所述的外壳(1)为上下两端开口的中空筒体,外壳(1)在下端开口处设有底板(11),所述的内管(2)的底端通过内管座(21)与底板(11)固定安装,在内管(2)的管壁上且位于内管(2)高度方向的中下部间隔开设多个第一阻尼孔(22),在内管(2)的管壁上且位于内管(2)高度方向的上部还开设有回油孔(23),所述的缓冲弹簧(3)和活塞(4)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内管(2)的管腔内,缓冲弹簧(3)的底端与内管座(21)接触,缓冲弹簧(3)的顶端与活塞(4)接触,所述的内固定架(5)嵌装在外壳(1)型腔的上部且与外壳(1)型腔的内壁构成紧配合,内固定架(5)在底部朝向内管(2)的一侧形成凸台(51),凸台(51)的直径与内管(2)上端口的内径相适配,内固定架(5)在中间沿高度方向构成有自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连接轴让位孔(52),所述的连接轴(6)穿设在连接轴让位孔(52)内,连接轴(6)的底端与活塞(4)连接,连接轴(6)的顶端伸展至外壳(1)外,外壳(1)内壁与内管(2)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用于存储液压油的储油腔(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士彩余祥罗经纬刘昶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