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17885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3 00:42
一种风刀,其包括一个中空的本体、一个顶壁、一个出风部及一个与该顶壁相垂直的第一侧壁。该本体具有一个风腔。该出风部与该顶壁相对设置。该风腔自该顶壁朝向该出风部的方向逐步收窄。该出风部包括一个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的导流部及一个狭缝状的出风口。该导流部为一小段平直的通道。该导流部的导风方向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该出风口位于该导流部的末端。该第一侧壁上开设一个进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刀的出风均匀性好,出风利用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刀。【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中,部分产品通过传送装置从上一工步到下一工步需要吹风设备。风刀最常用的吹风设备之一,广泛应用在印刷、电子电镀、五金、制药、印制电路板等行业,用于对产品的冷却、清洁、吹液、干燥等。现有一种风嘴式的风刀,在密封的腔内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为呈线形排列的风嘴,风从这些风嘴中喷射出来形成风刀。风刀上的风嘴排列精度需要控制,提高了成本,另外风嘴间有一定的间距,风刀的出风均匀性差。现有的风刀的出风方向垂直于进风方向,出风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风刀,能够有效提高出风均匀性及出风利用率。一种风刀,其包括一个中空的本体。该本体具有一个风腔,且包括一个顶壁、一个出风部及一个与该顶壁相垂直的第一侧壁。该出风部与该顶壁相对设置。该风腔自该顶壁朝向该出风部的方向逐步收窄。该出风部包括一个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的导流部及一个狭缝状的出风口。该导流部为一小段平直的通道。该导流部的导风方向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该出风口位于该导流部的末端。该第一侧壁上开设一个进风口。进一步地,该导流部的导风方向与该顶壁呈一锐角夹角。进一步地,该锐角夹角为20度?80度。进一步地,该本体还包括第二侧壁。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一个支撑杆,用于将该风刀固定在一个基座上。进一步地,该第一侧壁上的支撑杆为中空的,且与该进风口相连通。进一步地,该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该第三侧壁及该第四侧壁均与该顶壁、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连接。进一步地,该第三侧壁包括第一直段及第二直段。该第一直段垂直连接该顶壁。该第二直段相对于该第一直段朝向该第四侧壁的方向弯折。进一步地,该第四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直段、弧段及第四直段。该第三直段垂直连接该顶壁。该弧段相对于该第三直段朝向该第一直段凸出。该第四直段相对于该弧段朝向远离该第一直段的方向延伸。该第四直段与该第一直段共同围成该导流部。进一步地,该第一直段与该第二直段之间的夹角大于该弧段与该第四直段之间的夹角,使得该导流部沿着风的流向逐渐变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风刀,由于该导流部的导风方向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且该进风口设置在与该顶壁想垂直的第一侧壁上,使得该风刀的出风方向与进风方向倾斜设置,全部风量在产品表面向一个方向移动,因此出风均勾性好,且出风利用率尚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风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风刀的侧视图。图3为图1的风刀的出风效果图。图4为现有的风刀的出风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风刀100,其包括一个中空的本体10。该本体10具有一个风腔101。该本体10包括一个顶壁11、一个出风部12、第一侧壁13及第二侧壁14。该出风部12与该顶壁11相对设置。该风腔101自该顶壁11朝向该出风部12的方向逐步收窄。该出风部12包括一个相对于该顶壁11倾斜设置的导流部121及一个狭缝状的出风口 122。该导流部121为一小段平直的通道。该出风口 122位于该导流部121的末端,且由该导流部121与该第一侧壁13及第二侧壁14所围成。该导流部121的导风方向相对于该顶壁11倾斜设置,该导流部121的导风方向与该顶壁11呈一锐角夹角。优选的,该锐角夹角为20度?80度。在本实施例中,该锐角夹角为60度。该第一侧壁13与该第二侧壁14均与该顶壁11垂直连接。该第一侧壁13与该第二侧壁14相背设置。该第一侧壁13及该第二侧壁14上分别连接一个支撑杆20,用于将该风刀100固定在一个基座(未图示)上。该第一侧壁13靠近该顶壁11的位置开设一个进风口 130,因此该出风口 122的出风方向相对于该进风口 130的进风方向倾斜设置,且偏离与该进风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侧壁13上连接的支撑杆20是中空的,且与该进风口 130相连通。具体的,该本体1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5及第四侧壁16。该第三侧壁15及该第四侧壁16均与该顶壁11、该第一侧壁13及该第二侧壁14连接。该第三侧壁15包括第一直段151及第二直段152。该第一直段151垂直连接该顶壁11。该第二直段152相对于该第一直段151朝向该第四侧壁16的方向弯折。该第四侧壁1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直段161、弧段162及第四直段163。该第三直段161垂直连接该顶壁11。该弧段162相对于该第三直段161朝向该第一直段151凸出。该第四直段163相对于该弧段162朝向远离该第一直段161的方向延伸。该第四直段161与该第一直段151共同围成该导流部121。该第一直段151与该第二直段152之间的夹角大于该弧段162与该第四直段163之间的夹角,使得该导流部121沿着风的流向逐渐变窄。该风刀100的工作过程如下:自该进风口 130进入该风腔101的风在通过该出风口 122时风压增大,流速加快,从而在该出风口 122喷射出来。由于导流部121是一小段平行的平直通道,使气体气压集中而均匀,使得出风均匀性被有效提高。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风刀100,在产品200表面向一个方向吹风,全部风量在产品200表面向一个方向移动,且风的利用率接近100%。而如图4所示,由于现有的风刀的出风方向垂直于进风方向,因此风在产品200表面向两边扩散,风的有效利用率只有50%。且现有的风刀的中间部分的风量较大,朝向两边扩散的风量较小,出风不均匀。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风刀的出风均匀性好,且出风利用率大幅提高,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去除凝留在产品上的液剂或水分,为后续加工处理提供便利。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主权项】1.一种风刀,其包括一个中空的本体,该本体具有一个风腔,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括一个顶壁、一个出风部及一个与该顶壁相垂直的第一侧壁;该出风部与该顶壁相对设置,该风腔自该顶壁朝向该出风部的方向逐步收窄;该出风部包括一个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的导流部及一个狭缝状的出风口 ;该导流部为一小段平直的通道;该导流部的导风方向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该出风口位于该导流部的末端;该第一侧壁上开设一个进风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刀,其特征在于,该导流部的导风方向与该顶壁呈一锐角夹角。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刀,其特征在于,该锐角夹角为20度?80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刀,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还包括第二侧壁,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一个支撑杆,用于将该风刀固定在一个基座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壁上的支撑杆为中空的,且与该进风口相连通。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刀,其包括一个中空的本体,该本体具有一个风腔,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括一个顶壁、一个出风部及一个与该顶壁相垂直的第一侧壁;该出风部与该顶壁相对设置,该风腔自该顶壁朝向该出风部的方向逐步收窄;该出风部包括一个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的导流部及一个狭缝状的出风口;该导流部为一小段平直的通道;该导流部的导风方向相对于该顶壁倾斜设置;该出风口位于该导流部的末端;该第一侧壁上开设一个进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普生李志东邱醒亚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硅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兴森快捷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