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16559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2 2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在加热部件工作面上设置握持槽,吸风口位于握持槽的内壁上,吸风口和加热部件的吸风通道、基座的通道相连通,通过基座接通吸风笛管,经吸风口在握持槽内产生负压气流,引导须条边缘纤维紧贴纱条主体以进行捕捉;活动盖板通过铰链活动安装在盖板安装台上的机构,便于细纱接头,同时保证正常纺纱时负压气流只从握持槽的入口端进入,充分用于引导捕捉纤维和握持缠绕毛羽;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熨烫式柔顺光洁纺纱功能与气流引导捕捉式环锭纺纱相结合,更加有效地捕捉纤维、消除毛羽,提高成纱品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结构合理,操作方便,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属于纺织加工
技术背景毛羽是衡量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纱线毛羽不仅影响机织、针织等后工序的生产效率,而且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质量,特别是高速无梭织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减少纱线毛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纱线毛羽产生于环锭纺纱的细纱加工工序。普通环锭纺纱的细纱工序关键问题在于:前罗拉钳口将纤维须条压持呈扁平带状,在加捻扭转力作用下,扁平带状纤维须条内的纤维发生内外转移,当纤维某部位通过内外转移已经进入纱体,此时该纤维露出纱体的头端部分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作用后,无法再次进入或包缠在纱体主干上,于是形成毛羽;当纤维位于扁平带状纤维须条最边缘时,纤维与加捻须条主体之间的附着抱合作用力弱,纤维刚出前罗拉钳口,极易受到笛管的负压吸风抽吸作用而改变方向,脱离加捻的纱条主体,此时纤维完全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作用后,直接被笛管的负压吸走,形成落纤,降低纤维利用率和环锭纺纱品质。针对环锭细纱工序毛羽和纱线品质差的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做过大量的研宄。通常采用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常规方法优化普通环锭纺纱工艺,该方法只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纱线毛羽,作用效果有限;另一种是采用新型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来消除毛羽,大幅改善环锭纺纱品质。新型环锭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是目前环锭纺纱技术研宄的热点。目前新型环锭纺纱技术代表是紧密纺纱技术,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84年12月 18 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 for stretching, condensing and transporting a roveof fibers during a spinning operat1n”,专利号 US 4488397;美国知识产权局 2000年 6 月 13 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 “Device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6月13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 for condensinga drafted fiber 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7月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 “Arrangement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专利号 6082089;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I月9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Transport belt for transporting afiber strand to be condensed”,专利号 US 6170126B1;美国知识产权局 2001 年 7 月 2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and method for making yarn thereform,,,专利号 US 6263656B1;美国知识产权局 2001年 8 月 14 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pparatus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strand”,专利号 US6272834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5月29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Condensing zone for aspinning machine”,专利号US 6237317B1。上述紧密纺纱技术专利公案的核心原理都是针环锭纺纱过程,聚集扁平带状纤维须条以消除纺纱三角区,增加边缘纤维与加捻须条主体间的附着抱合作用力,加强对纤维须条边缘纤维控制,有效降低纺纱过程纤维头端外露和逃逸,降低纱线毛羽和纤维丢失,抑制飞花产生。但紧密纺消除纺纱三角区,纱体内部纤维内外转移不够,内部纤维排列过于平直致密,导致纱线刚度太大、柔软度严重恶化;特别地,通过气流集聚的紧密纺纱技术,需要额外加装负压抽吸装备,能耗大幅增加,导致集聚纺纱技术的安装、运行和维护成本高,成为贵族式纺纱,违背了节能降耗、低碳生产的新原则。目前使用的专用降低毛羽装置是采用气流喷射形式,安装在前罗拉和导纱钩之间,利用额外施加回转气流的作用使已形成的毛羽贴伏在纱线表面,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79 年 4 月 10 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 “method and apparatus yarn treatment”,专利号41481779、美国知识产权局1989年8月22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method and apparatus formodifying spun textile yarn”,专利号5263311。这些专利主要差别在于由于气流喷射装置的不同导致纱线表面纤维受力方向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卷绕效果而导致纱线毛羽消除效果的不同。但是由于这些装置只能安装在加捻三角区后(因加捻三角区中的纤维基本成散纤维状,喷射的气流会导致纤维运动混乱而断头),其气流吹拂对象为纱线和纱线表面毛羽,吹拂两对象的受气流转动效果不同,实现将毛羽以简单贴伏及松弛缠绕的形式留在纱线表面,导致在后道工序(如络筒)加工中,机件摩擦抽拔纱线表层结构的纤维,松弛贴服和缠绕的毛羽重新显露出来,达不到真正消除毛羽的效果;而且这些专用降低毛羽装置无法解决扁平带状边缘纤维易于逃逸形成落纤和飞花的关键问题。中国知识产权局2007年07月11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改善纱线性能的熨烫纺纱方法”,专利号200610166509.9 ;美国知识产权局2009年6月30日公开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high quality yarn on a ring-spinning machine,,,专利公开号7552580B2。这两项申请公案共同提供了一种能够对纺纱三角区内纤维进行加热以改善成纱质量的熨烫纺纱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熨烫装置仅局限降低纤维模量以提高纤维易扭转、易弯曲性能,改善成纱光洁度,无法解决扁平带状边缘纤维易于逃逸形成落纤和飞花的关键问题。同样,熨烫装置仍旧带来额外耗能问题,而且对一些热敏感较差的纤维(如羊毛纤维)进行熨烫纺纱作用效果差,成纱品质得不到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它由加热部件、风道连通器、活动盖板组成,加热部件工作面上设置呈喇叭口收拢状的握持槽,握持槽的喇叭口端为入口,握持槽的喇叭口延长端为出口,加热部件内设有吸风通道,吸风通道的吸风口呈狭长形,吸风口对称位于握持槽的内壁上,靠近吸风口的吸风通道部分的中心线与握持槽的入口中心对应,风道连通器由基座、盖板安装台构成,基座和盖板安装台为一体,盖板安装台位于基座的一侦牝基座内设有通道,基座的上端为内凹基台,加热部件固定插接在基座的上端,加热部件内的吸风通道与基座的通道对接,加热部件的工作面与盖板安装台的台面平行,且加热部件的工作面上的握持槽的中心线与盖板安装台的台面平行,活动盖板通过铰链铰接在盖板安装台的台面上,活动盖板与加热部件的工作面相对应,铰链的铰轴与握持槽的中心线平行,基座的下端为梨形状扣卡。所述的吸风口的宽度大于等于1.5毫米,吸风口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由加热部件(3)、风道连通器(5)、活动盖板(1)组成,加热部件(3)工作面上设置呈喇叭口收拢状的握持槽(7),握持槽(7)的喇叭口端为入口,握持槽(6)的喇叭口延长端为出口,加热部件(3)内设有吸风通道,吸风通道的吸风口(8)呈狭长形,吸风口(8)对称位于握持槽(7)的内壁上,靠近吸风口(8)的吸风通道部分的中心线与握持槽(7)的入口中心对应,风道连通器(5)由基座(6)、盖板安装台(2)构成,基座(6)和盖板安装台(2)为一体,盖板安装台(2)位于基座(6)的一侧,基座(6)内设有通道,基座(6)的上端为内凹基台,加热部件(3)固定插接在基座(6)的上端,加热部件(3)内的吸风通道与基座(6)的通道对接,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与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平行,且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上的握持槽(7)的中心线与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平行,活动盖板(1)通过铰链铰接在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上,活动盖板(1)与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相对应,铰链的铰轴与握持槽(7)的中心线平行,基座(6)的下端为梨形状扣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治刚徐卫林曹根阳叶汶祥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